在咀嚼与回味中感受变化

——决战四季度之民生改善篇(四)
本报记者 王茵

    近年来,我市棚户区改造工作成效显著。图为改造后的西安新苑。 本报记者 胡希伟 摄

    “小雪”过后,天气越发寒冷起来,料峭北风中,水塔山兀自伫立,从容淡定。没有人知道这座山本来的名字,也没有人记得它早先的样子,因为这里曾经是北部矿区最主要的水源地,于是,人们便把这座山称为水塔山。
    水塔山将西安矿两大矿工及其家属集中居住地——北山、富国隔离开来。这两大居住区是当年两处体量最大、条件最差、环境最恶劣的工矿棚户区,而今,这里已被改造成设施齐备的现代化居民小区。对这里的百姓来说,水塔山见证了他们从窘迫的棚户区一路走来的巨大变迁。
    2015年,经过连续3年的建设,水塔山以南的北山地块A区至G区7个区域百余栋楼房已全部完成回迁。11月27日,F区与G区相邻的大道上,黝黑的柏油马路平坦宽阔,崭新的居民楼房井然有序。路两侧工人正在绿化带内填土植树,不远处,几栋尚未拆除的旧房破院墙东倒西歪,土坯房“龇牙咧嘴”的,似乎在向人们展示着当年的困窘与无奈。61岁的王占友今年2月份刚刚回迁至小区12号楼。他指着那几处旧房告诉记者:“看见没?这就是当年我们住的地方,比现在至少高出十几米。我们这儿之所以叫北山就是因为住在土丘上,说山不是正儿八经的山,说平地还不平,房不像房,路不叫路,2012年这儿建楼时,光土石方就拉了好多天,整整削掉了一个山尖儿。”王大哥说,自己在这儿出生,在这儿长大,家里父辈都是矿工,想想当年,居家过日子每年必做4件事:拉煤、抹墙、掏炕、劈柴火。那日子过得真就一个字“苦”。再看现在,这楼房一住啥活儿也没有了,买东西小区里有农贸市场,上街公交车站点就在家门口,最满意的就是这道儿,平溜儿的都想躺地上打两个滚儿。
    在28路车站点,李素芹大姐告诉记者,20年前自己嫁到这儿的时候别提心里多委屈了,一心想着等攒够了钱到市里买房子,离开这破地方。可没上几年班单位就改制了,两口子都下岗,买房的想法一直也没能实现,如今小区建得这么好,她住着高兴,心里舒服,再不想走了。
    和她的想法一样,84岁的庞奶奶说,自己和女儿现在就住在靠近水塔山的那栋楼,她们娘俩每天都出来在小区里溜达,看着小区干干净净的,哪都觉得好,都稀罕。
    延伸阅读:
    北山、富国,对辽源人而言,如同潜藏在角落里的一只老洋葱,散发出的独特而辛辣的味道刺激着我们的感官。
    计划经济时期,辽源一煤独大,煤挖到哪里,生活区和房子就建到哪里。那时住在北山、富国的居民好生幸福,工资高、福利多、待遇好,这里曾走出过众多令人艳羡的领导干部、知名人士。
    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一煤独大”变成“百业凋零”,北山、富国成为我市“体量最大、条件最差、环境最恶劣的工矿棚户区”,列入改造计划,推动其加快实施改造也成为党委政府的当务之急。然而,启动如此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过程是何其艰难。
    由于工作原因,记者曾前后数次到北山、富国地块采访,从调研到考察,从征地到拆迁,从奠基到建设,我们亲眼见证着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在这块土地上洒下的汗水、付出的努力,同时,我们也深刻体验着棚改为这片土地带来的变化,切身感受着变化带给老百姓身心的愉悦。

    我们常说,领导干部要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要真正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品读北山、富国的变化,我们相信,走出困窘的棚户区,住上宽敞明亮、设施齐备的现代化居民小区,这就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的党委、政府一刻也没有放松。截至目前,我市今年城市棚户区改造工程的站北小区、镇东花园已完成主体封闭,二期西安新苑、三期幸福家园各项基础设施施工已经结束。今年岁末,将会有一大批居民回迁入住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