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迷信只有一步之遥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并有着数千年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 56个民族的华夏儿女千百年来流传下来许许多多的民风、民俗。这些民风、民俗是先人们留下来并世代相传的生活文化,是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和禁忌的总和。春节贴春联、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祭扫和赏春踏青、五月初五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等这些都属于民俗。但是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有一些人却将民风、民俗与封建迷信相混淆,或是无意或故意地打着民俗的幌子做着封建迷信的事儿。每逢节日或是遇到什么自己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祭拜神灵、请神驱鬼。还有一些人“画蛇添足”,把原本传统的文化演变成了封建的愚昧行为,这些都属于迷信。两者虽然一个“正”,一个“反”,但是民俗一不留神就可能被迷信行为所覆盖,两者只有一步之遥。

   清明节的民俗不是迷信的借口
    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着春天真正的回归了大地,万物开始复苏,也是祭奠、扫墓、缅怀先人的日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文明而清新的传统节日,却被现在的很多人给“恶化”了,导致一些少年儿童一听到清明节几个字就胆战心惊。
     “90后”女孩儿杨鑫是个阳光开朗的女孩子。但小时候唯独一说到清明节,她立刻“谈虎色变”。原因是她妈妈说过,清明节和农历的三月初三、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都是“鬼节”。这些个日子是百鬼出没索讨的日子。不能乱走,不能乱说。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杨鑫渐渐懂得了,清明节是个农历节气,是缅怀先人、为逝去亲人祭扫的传统日子。明白了这个真理后,杨鑫和妈妈在这个思想观点上渐渐的产生了代沟和分歧。每年清明节之前,杨鑫妈妈都要忙活好多天,又是折“金元宝”,又是叠“金条”,最后还要买几袋子“烧纸”。近几年,杨鑫每次看到妈妈准备的这些东西时就说这是封建迷信的思想和做法。但她妈妈总是训斥杨鑫不懂事,说这些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习俗,而且这么做也都是为了全家人好。2013年的清明节,杨鑫的一个闺蜜从外地回来,两人相约当晚一起吃饭。可当她和妈妈说晚上要出去吃饭时,妈妈气得暴跳如雷。杨鑫的妈妈说,哪天都可以出去,就是清明节这一天不可以。杨鑫说,都已经和人约好了,妈妈仍然斩钉截铁地告诉她不可以。最后,杨鑫哭着给妈妈写了一封信。信中她告诉妈妈,她理解妈妈爱她的这份心,但是她也正是因为爱妈妈才想让妈妈更进步。清明节是一个传统祭祀的节日,世界上本没有“鬼神”,祭奠先人只要是能表达心情就好,“烧纸”等旧俗只能是污染环境,骗人骗己。在清明节这一天,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全家出游踏青的习俗,在妈妈嘴里,怎么就变成了不能出门的日子了呢?清明节不该是用来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借口。最后,她表示,妈妈永远都是她最崇拜的人,但是在对待清明节方面,希望妈妈能改变旧观念,与时俱进,做一个新时代的文明进步妈妈。

    婚礼遇到“迷信”的无奈    
    婚礼,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凡事图个吉利、讨个好彩头理所应当。但如果过度遵循民俗,过度信奉所谓的“大师”之言,恐怕就会弄巧成拙,喜事变麻烦事。
    今年38岁的宁宏宇对待婚姻问题一直很慎重,多年来一直坚持找真爱的原则。在2012年他遇到了前女友,两个人一见如故,感情更是火速升温,宁宏宇更是真心想与之结婚,并想要给未来老婆一个一生难忘的婚礼,并与2014年秋天准备结婚。可是,就在两人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两人的幸福小家时,双方的父母因为婚礼的日期、典礼的时辰,还有一些“鸡毛蒜皮”的规矩方面展开了一场难分高低的“博弈”。原本小两口儿选好了日子,预定了酒店。可当女方回家和家里人一说,女方母亲就找所谓的“大师”给算日子,结果母亲得到的答复是那一天不吉利,应该选在某月某日。当这个信息传到男方家里后,男方母亲又找人算了一番。结果算完说女方家给的这个日子克新人。后来男方、女方家里就上演了一场“选日子PK”。男方家里算一个,女方家里不同意。女方家里算一个,男方家里说相克。再去算,又相克……循环了几次之后,两家人都有点儿抱怨了,男方家说女方家太矫情、女方家说男方家办事儿不靠谱。好不容易有一个双方都满意的日子,酒店还都没位置。宁宏宇和女友也因此心力交瘁。感情因为一次次的争吵而变得脆弱。最终婚没结成,这份真挚的感情也以分手告终。分手后,宁宏宇伤心不已,觉得是双方父母把两人的幸福葬送了。然而父母的话更是让他不能理解。宁宏宇的妈妈说,没有谁家父母会坑儿女的。结婚是大事,一些千百年的老传统更是有一定道理的,到啥时候都得遵从照做。再说,婚礼的日子吉不吉利会关系到以后的幸福,马虎不得。女方家因为选日子就这么计较,这样的婚不结也罢。
    从结婚风波到两人分手,距现在已经大半年的时间了,宁宏宇一直还没走出这个阴霾。他知道父母是为了他好,但是他始终不明白传统的民俗是适可而止的象征性行为,为什么父母那个年代的一部分人会把一些民俗行为变成具有“超能力”的迷信行为。

    春节,楼道里的味儿太“浓”
    春节,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贴春联、点灯笼、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民俗。年夜饭桌上,有饺子代表团圆和元宝,有整只鸡代表大吉大利,有整鱼代表年年有余,有猪蹄象征新一年里要多多赚钱。这些都是对新一年里美好的期待和向往。但是对于一些古老封建社会中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或是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一些 “老传统”,作为现代文明社会里的我们,就应该适可而止。
    龙山区新兴社区居民李美红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是家中的长女,与丈夫结婚后她就成了典型的中国式贤妻良母。结婚30年,她就做了30年的家庭主妇,且毫无怨言地操持着家中的一切事务。她对家庭以及丈夫、孩子的爱远远超过了自己。一切有关家庭、丈夫、孩子的正面民俗她都要照做,甚至一些道听途说的封建迷信行为她都信以为真地照做,时常搞的家人哭笑不得。
    李美红和丈夫结婚之日起就和公公、婆婆一同住在位于现在隆基新城一带(当时的农电局和一化工厂之间的大胡同)。每年春节,家里都是从腊月廿三便开始张灯结彩,一直忙活到大年三十儿全家吃年夜饭。每一个细小的春节习俗李阿姨也都和公公、婆婆共同遵守着。正月初一、初二不能洗衣服,正月初一至初五不能倒垃圾,正月里不能剪头发,不能……不能……后来李阿姨家原来的平房进行了拆迁,从那以后全家就住进了楼房。虽然住了楼房,但是她仍然守着一些看似民俗实则迷信的行为。每逢春节,李美红仍然不让家人扔垃圾,说头初五的垃圾都是家里的财,不准往外扔。从正月初一直到正月初五,所有的垃圾都堆在楼道里,节日里每天都要做上“七个碟子八个碗”的,试想5天的生活垃圾堆在楼道里,会是什么味道?每当春节期间,楼上楼下的邻居们上下楼只得捂住口鼻从垃圾中跳过。
    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在不断地进步,作为生活在文明城市的市民,如果还按照多年前的“老传统”延续着某些可笑的、愚昧的封建迷信行为,似乎就不太合乎情理了。

    乔迁时的那些“美好寓意”
    家是一个人心灵的港湾,是人生的加油站。房子,是家的前提和基础,搬新房换新家更是一个家庭的大喜事。很多人在搬进新家之前都有“装修累并快乐着”的感受。
    60岁的林淑兰和家人于2013年秋天搬进了阳光新城小区内一户70平方米的新房。搬家之前,林淑兰从家中物品摆放到搬家当日的流程,都做了详细的策划和准备。门上挂了一把桃木斧头,新买了一口大蒸锅。搬家的前一天预定了8个四角带红枣的大馒头,搬家当日清早买来两条鲜活的大锦鲤,将馒头和锦鲤连同808元钱放进大蒸锅盖上盖子,用红布将锅包住。搬家当日林淑兰亲手端着这口“祝福满满”的大蒸锅一路说到:“搬新家一路发、一路发,你发我也发……”
    由于林淑兰是个退休干部,事后有亲友说她思想不进步,那些行为很像封建迷信行为。向来反对和排斥封建迷信的林淑兰听后很不舒服。林淑兰说:“现在时代越来越进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我们生活中很多代表传统文化的风俗习惯都在逐渐地被忽视或淡忘。尤其一些年轻人,对于我们那个年代的一些‘讲究’是毫不在乎。生活、生活,如果什么都不在意,生活的趣味儿和意义又剩多少了呢?一些传统习俗就是一个美好的寓意,但这些习俗并不是封建迷信,对于搬家,如果找人看风水,找所谓的‘大师’做法事那就是封建迷信。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更何况我们国家有着千百年文化历史和优良传统。民风、民俗并不同于封建迷信,封建迷信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的行为。而民风、民俗是对悠久历史文化和美好理想的一种传承。”

    “躲星”到底是福还是祸?
    “80后”小伙儿牛聪从事建筑工程生意,自2013年以来,生意一直不太顺利,2014年和女朋友也分手了。这期间,他母亲听人说有一种方法可以改变他儿子的现状。是找“大师”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为其儿子做法事,然后再遵从所谓“大师”的安排,在特定的时间里“躲星”。
    今年春节前夕,牛聪被妈妈拉到了事先联系好的“大师”那儿,在一顿“装神弄鬼”之后,又在纸上写了一些常人看不懂的字样。然后,嘱咐妈妈一定要看住牛聪回家后48小时不能离家、不能见光,不能打电话,不能接触任何和外界有联系的事物。回家后的48小时,就是牛聪的“黑色48小时”。吃了睡,睡了吃,终于熬到了48小时,当他电话一开机,就接到同行朋友打来的电话,说这两天满世界地找他,有个年后的大工程正在招投标,按牛聪的资质和专业正对口,竞标很有把握。但电话打不通,网上找不到,后来听说已经被好几个同行一个比一个低的报价都在争取这个项目。因为错过了竞标时间,现在已经没有机会了。牛聪想到损失了一个这么好的机会,遗憾不已。想着自己在家憋屈的48小时,认为自己就像是一个小丑,被封建迷信的思想和那个所谓的“大师”玩弄了。不仅行为、做法愚昧可笑,而且还耽误了自己的大事。虽然他知道妈妈都是为了他好,但是,这个所谓的“躲星”却让他错失了机会。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 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