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东北振兴加油
——一评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
新华社记者 李凤双 陈梦阳 石庆伟
乘坐高速经济列车奔驰十年,东北板块突然减速。去年,辽吉黑三省GDP增速位列全国后五名。一时间,国内关注,海外瞩目。难道当年“东北现象”重又回归了吗?
事实上,上世纪九十年代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出现严重不适应的“东北现象”。经过十年振兴,东北三省无论是经济总量、企业技术水平、群众生活水平,还是抗风险能力,与当年相比都大大跃升。回首当年的“东北现象”,企业倒闭,职工下岗,很多人是“悲壮的承担”。而在新常态下出现的“新东北现象”,需要化解的是“成长的烦恼”。
看待当前东北经济形势,要有辩证眼光。速度和财政数据“不好看”,但新增就业和居民收入等民生指标“好看”;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滑,但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傻大黑粗”的能源、钢铁和传统装备制造业遭受严重冲击,但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等新兴产业“逆势上扬”;产品单一、居于产业低端的企业经营困难,但技术领先、居于产业高端的企业发展迅猛。即使遭受严重冲击的装备制造业,“大脑”和“眼睛”的自主研发也取得一系列突破,正在燃起工业4.0的星星之火。
东北经济当前遇到的问题,是在经济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前提下出现的问题,是振兴新起点上向着振兴新目标迈进中出现的问题。
辩证地看,东北经济既不可能“崩溃”,东北振兴也不可能“速胜”。不管是用“崩溃论”唱衰东北经济,还是用“速胜论”唱强东北经济,其实质都是“速度情结”的翻版。东北经济发展需要信心,也需要战略定力,要静下心来打基础、谋长远。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对于东北经济存在的问题,必须深入分析。表面上看,“新东北现象”是外需不足、投资拉动减弱造成的“减速”,实质上是没有解决好的传统产业发展困境和老工业基地深层次矛盾的集中爆发。计划经济沉疴造成的体制机制制约没有根除,“硬发展”又造成了矛盾叠加。不可否认,在东北一些地方,速度至上重于效益至上,发展导向重于转型导向,投资拉动重于创新驱动,有形之手重于无形之手,保守观念重于改革意识。这正是当前东北经济问题的症结所在。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点的新常态,带给东北的是深度调整。东北经济出现的问题,是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影响的一个样本。只不过,由于经济结构和体制矛盾的特殊性,东北经济所受的影响更大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说,克服眼前的困难固然重要,但破解深层次矛盾更为急迫。东北不能躲、不能绕,更不能等。东北要冷静,要直面,更要奋起!
东北振兴,关系到我国区域总体战略的实现,关系到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实现,意义重大。目前,东北振兴正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东北振兴高度重视,国务院又出台了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国家提出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决策,为东北振兴提供了新的战略支点。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浪潮,倒逼东北迎头赶上。“共和国长子”责无旁贷,要打好市场牌、改革牌、创新牌,创造优势、化危为机,在追赶中实现新的超越。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我们欣喜地看到,东北干部群众精神振奋,信心十足。他们由被动倒逼到主动作为,“背水一战”。东北人正在与困难抗争,与时间赛跑。为此,我们要为东北人的努力点赞,为东北改革鼓劲,为东北振兴加油! (新华社北京2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