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然和谐共生 做新时代环保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 做新时代环保人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家,坚持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需要世世代代共同奋斗。
    在我市全民齐心共同“创城”的今天,绿色就是我们的心愿,文明就是我们的名片。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持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与市民生活品质,特向广大市民朋友提出倡议:我们要与自然和谐共生,争做绿色出行的倡导者、做新时代的环保人。




在外出时低碳旅行


    绿色出行是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出行方式,既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又益于健康、兼顾效率。近年来,我市秉持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发展绿色交通、低碳交通。如今,健步走、骑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绿色出行方式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绿色出行正在成为新时尚。
    绿色出行可以有效减少资源消耗、废气排放,有利于节约资源,避免排放的废气对空气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减少道路交通的拥堵,有利于城市道路交通的畅通。不得不说,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拥堵降低了出行效率、增加了公众的时间成本,而绿色出行是缓解这一“城市病”的有效方式。
    一边听着轻松舒畅的音乐,一边漫步在龙首山的林荫小道上,这是李国民退休后每天雷打不动的“工作”。作为一名健步走爱好者,每天出门只要不是距离太远的地方,他绝对不坐车,而且不仅他自己乐在其中,更是带动了身边不少人加入健步走这项运动。李国民说,他希望能够通过健步走这项运动,向更多人传递绿色出行和健康生活理念。现在的人缺少运动,不管是步行、骑自行车还是乘坐公交车,都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目前,虽然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理念已经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但是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这需要我们每一名市民将绿色出行的理念付诸行动。首先,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坚持每周少开一天车,多步行、多骑自行车、多乘坐公交车;根据需要选择最佳出行路线,提高办事效率;遵守交通法规,争做绿色出行的宣传者、文明交通的实践者,带领家人、朋友和更多的人参与到绿色行动中来。
    打造绿色城市是全体市民的共同心愿。文明交通、低碳出行,需要全体市民一起行动,从绿色出行、文明交通开始,让生活多一丝绿色、多一路畅通、多一些健康。




在生活中节约能源


    节能低碳环保生活是未来家庭生活发展的总趋势、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这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也不简单地是一句口号,它需要我们每一个家庭乃至每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去努力、去实践。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了解日常生活中不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低碳环保生活理念,是我们做好家庭低碳环保的根本保证。一些生活中简单易行的改变,就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
    在龙山实验小学的“节约能源”宣讲活动中,越来越多的少先队员加入到两面用纸、自订草稿本、随手拧紧水龙头、一水多用、随手关灯、不剩饭菜等日常节约行动中来。孩子们渐渐懂得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明白了“节能环保、共建文明”的重要性,养成了低碳生活的好习惯。作为成年人,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比如,要做到随手关灯,在光线充足时尽量关闭照明电源或减少照明电源的数量。尽可能选择使用太阳能绿色环保型新能源,比如太阳能发电器、太阳灶、太阳能灯等。购买洗衣机、电视机或其他电器时,选择可靠的低耗节能产品。电视、电脑不用时及时切断电源,既节约用电,又防止插座短路引发火灾。不使用饮水机时,关掉电源。保持冰箱处于无霜状态。另外,用水后要随手关闭水龙头,“细水长流”极其浪费,要及时维修坏掉漏水的水龙头,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一水多用。
    家庭低碳环保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做好家庭低碳环保工作,不仅节约资源、降低污染,也为家庭节约了一定的开支。如今,资源日益短缺,倡导低碳环保生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在旅途中保护环境


    目前,以“走进自然、感受生态”为主旨的生态景区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去处,日益受到都市人的青睐。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游客在旅游时并不清楚自己对于保护环境应当承担的责任,甚至出现了一些有意或无意破坏生态的现象。
    据相关新闻报道,旅游景区乱扔垃圾破坏环境的问题比较常见。比如,这些年渐渐兴起的开放露营地,每到节假日游客增多,一些露营地的环境就会遭到破坏,原因是一些游客在露营结束之后没有将产生的垃圾清理干净,景区设置的几个垃圾箱也已“负荷”过重,甚至有的垃圾箱外围还堆满了垃圾,与自然美景格格不入。对此,有市民表示:“如果在户外游玩的时候,只在乎自己方便,没有环保意识,不仅会破坏环境、给景区工作人员增加负担,也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旅游体验。我们出行游玩时要做到文明旅游,特别是在户外游玩结束后,要打包带走产生的垃圾,也是给我们的下一代做好榜样。”
    面对这些不文明现象,几乎人人都免不了有几句微词。但抱怨之余,有人继续着“山下骂、山上扔”的讽刺循环,有人则俯身捡起了身边的烟头。其实,环境的好坏取决于每一个个体的表现,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一味抱怨没有用,唯有从自身做起,研习好文明旅游这门必修课:准备旅游物品时,可以多备上几个塑料袋;浏览景区地图时,留意一下哪里设有果皮箱,不要随便丢弃果皮、塑料袋等杂物;不要攀登和折摘树木,不要污染水源,做到“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欲折一枝鲜花时,想想他人尚未品味过芬芳。只有具备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举手投足之间,文明便不会远离。
    热爱自然、保护生态、善待环境,这是旅游出行的应有之义。唯有如此,才能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把那份大自然的原始美丽留给我们的子孙万代。




在就餐时减少浪费


    在我市一家餐饮机构的走廊、墙壁上,一张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宣传海报迎面而来,每张餐桌上也都摆放着“光盘行动”的提示牌,随时提醒就餐者不要浪费食物。通过持续的宣传督导,文明节俭用餐成为很多人的自觉行动。在市机关食堂的餐具回收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光盘行动”实施以来,就餐者基本都能做到盆干碗净,餐余垃圾减少了一半。而且,通过食材的充分利用,制餐区的餐厨垃圾总量也在下降。
    2021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正式颁布实施,实行反食品浪费、厉行节约,已成为社会、企业、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珍惜粮食资源、反对食品浪费不仅为了降低成本,更是节约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对于餐饮机构本身,可通过借助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产品和方案,为反对食品浪费作出有力贡献。而对于我们个人来讲,就要以家庭为单位,切实培养节约习惯,与浪费陋习告别,大力弘扬文明用餐、珍惜粮食的良好社会风尚。
    近些年,我市大力推行“光盘行动”,餐桌浪费得到了有效遏制,适量购买、勤拿少取、随手打包的节约理念也在逐渐深入人心,但仍然有一些浪费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有些外卖连包装都没拆就被扔掉了,看着真心疼。”在九洲小区从事垃圾回收工作的刘志刚说,几乎每天清理小区垃圾桶时,都能发现外卖餐饮浪费现象。外卖带来便利、增加就餐选择,但有时因为不合理的点餐方式而造成浪费。据了解,外卖餐饮浪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些餐厅的餐食分量不合理。比如,在外卖平台点早餐,吃不完一大份八宝粥,但又不能点半份。其次,有的商家设置了起送金额。为了达到起送标准,消费者不得不多点一些。还有一些商家推出促销活动,有人为了享受优惠而刻意凑单。外卖浪费现象的出现,除了点餐者自身的节约意识不够,也与商家的层层套路不无关系。餐饮经营有一定的压力,做外卖行业也需要进行营销,但是为了盈利任由浪费横行绝不是长远发展的健康方式。菜品不是量越大越好,吃得好、吃得精致是新的方向,不少顾客在评论中写到希望有小份菜。一味追求量大,未必真的实惠,只会真的浪费。
    减少甚至杜绝食品浪费,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全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打造“文明餐桌”,关键在于提高市民素质,从自身做起,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餐饮浪费行为,做培养节俭习惯的践行者和推动者。




从“废物”中挖掘“宝藏”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贵资源。”垃圾分类就是将不同种类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使大部分垃圾重新变成资源。那么,生活垃圾如何实现变废为宝的华丽转变呢?日常生活中,每天我们都会产生很多垃圾,有些垃圾经过分类后回收再利用,就能焕发新的生机。
    在生活中,很多资源都被白白浪费了,这些资源就来自于我们每个家庭每天都在产生的生活垃圾。如果垃圾没有进行适当的分类回收,不仅使那些可利用而没有得到利用的废弃物成为二次污染的源头,而且还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所以,要减少浪费和污染,我们首先要做到将垃圾分类,分类的目的就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其中有价值的垃圾就可以变废为宝,比如日常买菜的塑料袋,先别着急丢弃,可以作为垃圾袋使用,节省买垃圾袋的费用;旧报纸、旧杂志或者各类传单这类纸材收集起来后可以作为餐桌上的一次性桌布,避免吃饭时弄脏桌子,非常方便,也可以折叠成各种摆设品、瓜果皮盒等小用品;吃橘子、橙子剩下的橘子皮和橙子皮不要直接丢弃,橘子皮晾干后可以用来泡水喝,泡脚时用上几块有助于去除脚臭,洗头时用上几块能够去屑止痒,在床头放几块橘子皮有助于睡眠。同样,橙子皮泡脚有助于疏通血管。
    节约,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题,但是节约不一定就真的要节省开支和节约其他的东西,有些时候我们“变废为宝”就能够产生极大的价值且减少很多浪费,何乐而不为?




应将环保理念植入人心


    今年植树节,全国各地的植树活动又火热地开展起来。在国家大力提倡环保的今天,可以说植树节是普及和宣传环保理念的一个关键时间节点。
    保护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是每个公民肩负的责任,这就需要让环保理念成为每个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的准则。植树节的意义不是在于每个人都要在植树节这天去种一棵树,而是通过植树节,使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更加关注绿化、环保问题,并且明白植树是全人类的大事、是造福子孙万代的伟业。如果能在植树节活动中,使环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使之成为每个人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准则,才是最准确地诠释了植树节的内涵,也最大化地发挥了植树节的作用。
    “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命。”绿色代表着生生不息的希望。营造绿色环境,做到节能减排低碳生活。首先,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念,才会进一步指引行动。《论语·述而》中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所以,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在广大市民的心中播下这些观念的种子,强化行动自觉。生态文明观念的普及,要从小抓起,成为学校、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同时,也需要全社会各个团体共同参与,积极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法律知识,并且结合日常、融入日常,让环保观念能更直观地深入人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了党和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并没有捷径可走,唯有践行环保理念,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最终拥抱碧水蓝天。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