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卫生环境“创城”你我同行

改善卫生环境“创城”你我同行


    为促进城区环境提档升级,结合疫情防控要求,近日,我市70多家单位工作人员分别深入各包保片区,对城区主次干路、背街小巷、公共广场、居民小区等重点区域、重点部位进行卫生清理及消毒消杀。据了解,此次活动是全市“‘走遍辽源’创文明城”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的组成部分,旨在通过集中清理整治,进一步落实我市城区环境整治相关工作,有效治理“城市病”,推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深入开展,积极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环境。
    文明自脚下起步,“创城”从你我做起。通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市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居民共创文明城市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也逐步提升,形成了人人知“创城”、讲“创城”、投入到“创城”行动中来的良好氛围。




铆足干劲——营造良好卫生环境


    春季万物复苏,是病媒生物消杀防制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促进城区环境提档升级,防止病媒传染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助力推进“创城”工作有效有序开展,近日,西宁街道联合辽源军分区、市税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抢春时、早行动,全面启动城区春季卫生清理消杀活动。
    此次卫生清理消杀主题活动共组织机关干部200余人深入社区,对辖区52栋楼、3个老旧小区进行清理和消杀,共同巩固提升创卫成果。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穿防护服、隔离衣,组成服务队伍,开展广泛巡查,不放过任何一个脏乱角落。大家劳动积极性高涨,撸起袖子,拿着小铲子、喷壶、竹夹、垃圾袋等工具,先铲除广告、清理废纸、果皮、食品袋等生活垃圾,再用扫帚、铲子清理死角。在清理垃圾后,对小区楼道及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消杀。在利源花园小区,市税务局联合蓝天救援队,对小区进行2次2天的雾炮消杀。伴随着消杀设备隆隆的轰响声,阵阵白雾带着浓郁的消毒液气味在四周弥漫开来。住在利源花园小区的刘大爷说:“太感谢这些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了,刚刚做完全员核酸检测,又深入小区开展消杀工作并帮助我们清理垃圾,真的辛苦他们了,谢谢他们为我们居民做的一切,必须给他们点赞!”
    此次春季卫生清理消杀活动不仅净化了辖区人居环境、改善了卫生面貌,还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疫情防控知识水平,倡导居民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营造全民参与、群防群控的氛围,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营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志愿服务——筑起安全健康防线


    为大力弘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进一步落实“创城”各项工作,改善人居环境面貌,引导居民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共同营造干净、卫生、整洁的生活环境,近日,辽源移动公司党委领导班子带领22名入党积极分子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志愿服务活动。
    活动当日,志愿者们准时集合,明确各自分工后,对包保社区17栋老旧居民楼、56个单元开展环境消杀和卫生清理工作。志愿者们手拿钳子、消杀喷壶、垃圾袋等工具,兵分多路、分工协作,大家干劲十足,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小区单元楼层和人行道上的果皮纸屑、塑料袋、烟蒂等废弃脏物一一被清扫干净。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还对不文明行为进行了义务劝导,呼吁广大居民树立文明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为营造洁净、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经过2个多小时的辛勤劳动,小区、楼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赢得了广大居民的称赞。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
    本次志愿活动一改平日里的“室内工作”方式,而转向“户外工作”。辽源移动公司党委领导班子以务实之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亲近自然、保护环境,撸起袖子为“绿水青山”加油助力。此次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员工的爱国卫生意识,营造了大家齐动手、共参与,健康环境共营造的良好氛围。下一步,辽源移动公司党委将持续推进“创城”工作有序开展,号召全体员工争当爱国卫生的传承者、健康卫生的宣传者、环境治理的践行者、城市形象的维护者,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卫生是健康的前提,健康是生命的保障。只要人人都参与进来一起行动,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培养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积极投身到环境保护事业中来,那么,我们的城市将变得更加美丽。




以点带面——打响城市“保洁战”


    为深入推进我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龙山环卫中心坚持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坚持将卫生整治与疫情防控相结合,着力解决广大市民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制定城市大清洁方案,提升全区域环境卫生质量,为“创城”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根据我市《2022年“春季卫生清理消杀活动”实施方案》要求,龙山环卫中心组织开展“春季卫生大扫除”系列行动。从“菜篮子”市场、繁华路段、重点部位开始,以点带面抓示范、辐射带动促提升,切实保证各项“大扫除”行动有序推进并取得实效。
    龙山环卫中心组织出动冲洗车辆、保洁人员,对辖区吉春路市场周边开展卫生清理整治、道路清洗冲刷行动,进一步落实城区保洁精细化方针,夯实城市长效卫生管理机制。同时,以打造精品样板标准对人民大街、辽河大路两条精品街路开展清理清洗清刷作业。保洁人员与高压冲洗车相互配合,利用高压水枪对人行路上的痰渍、污迹进行冲洗清刷,人工用刷子配合高压水枪对商铺外台阶及人行步道进行彻底清洗清刷,使其彻底干净、路见本色。这两条既是主干路,又是商业街,休闲广场更是坐落其周边,人流量较多。通过此次清洗清刷,不但提升了我市整体市容市貌,更让往来的居民感受到了干净整洁的街区环境。
    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龙山环卫中心加大巡查力度,力求做到发现一处处理一处,最大限度做到卫生无死角。同时,引导市民树立“保护环境人人参与、美化家园个个动手”的环境卫生意识,全力提升市民的文明意识和生活环境质量。龙山环卫中心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龙山环卫中心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工作全面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严肃的态度、务实的作风,确保整改工作到位,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创建任务,共同维护良好的城市形象,为建设美好家园添砖加瓦。同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真正让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积极营造出人人参与创建文明城市的良好氛围。




卫生整治——助力小区环境改造升级


    为进一步改善社区环境卫生面貌、确保“‘走遍辽源’创文明城”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取得实效,4月23日,市政协领导带领市、区两级包保部门深入仙城街道仙城社区开展春季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的主要是针对桥北小区环境进行改造升级。参加活动的各部门以楼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针对“楼体、楼门、楼道内及其他设施上是否乱贴乱画、张贴广告”“楼道内台阶、扶手栏杆、墙壁、通风窗是否有积尘”“是否有攀折、损坏花草树木以及树木、杆、柱上扯绳、搭挂现象”“是否有占用公共部位堆放杂物、圈养家禽、私开小片荒现象”和“是否在楼道、阳台、裙房屋顶等部位堆放杂物和消防通道堵塞”等方面逐楼逐户开展排查。本次卫生整治活动共有18个部门、271人参加。活动现场,大家发挥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热火朝天地开始对小区环境卫生进行“大扫除”,对乱张贴、乱堆放、绿化带以及各死角垃圾进行集中清理。同时,提醒过往居民保护小区环境卫生并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共同维护小区环境,创造干净、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本次专项整治活动共排查21栋楼,排查出问题227处,动员并协助居民当场整改189处,不但改善了社区的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居民的肯定,还起到了宣传和引领作用,增强了广大居民对社区环境卫生的自觉维护意识,进一步推进了社区的文明创建工作,美化了小区环境,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




改善城市环境  生活才能更美好


    干净整洁、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是衡量城市品质的重要标准。自我市“创城”工作开展以来,辽源的角角落落都在发生改变:道路干净了;小区美化了;广场、游园的环境改善了;农贸市场所有摊位统一规划,标准化经营,更加规范、有秩序……这样的城市环境不但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还提升了城市的整体文明程度。
    改善城市环境卫生,让生态与居住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居民健康卫生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使城市成为水碧、天蓝、地绿、干净、整洁、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文明城市,是让老百姓生活更加安逸、舒心的必要一环。创建卫生城市,是为了市民的健康;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为了给广大市民营造一个干净、整洁、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实际上也是为了市民的根本利益。社区作为市民的家园,也应该成为文明聚集地。我市“创城”工作开展以来,很多社区工作者加班加点,维护小区绿化、发放“创城”资料、张贴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等等,全力提升小区品质和居民素质。同时,很多志愿者服务队也主动走进小区,打扫卫生、粉刷墙面、清理小广告。活动中,很多居民受到感染,自觉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不仅使小区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广大志愿者和居民也受到了很好的“文明教育”。其实,爱护环境是举手之劳,并不是难事。城市是市民的,社区是大家的,环境卫生好了,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在“创城”过程中,我们看到不但大街小巷越来越整洁、公园游园越来越漂亮,而且主动参与到爱护城市环境卫生行动中的市民也越来越多,大家都用实际行动助力“创城”、提升城市品质。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创建卫生城市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准。城市环境卫生搞好了,城市的品位和层次提高了,就可以吸引和聚集人才,会得到更多投资者和创业者的青睐,促进城市经济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卫生城市,实质上也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增强后劲。
    因此,合理谋划生活环境整治工作、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才能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全民共同参与、共同维护城市环境,才能实现城市容貌的华丽转身、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刘鹰 吴培民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