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家风 弘扬道德力量

传承优秀家风 弘扬道德力量


    《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栏目是央视推出的一档重点节目,播出后一度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思考。一时间,“家风”成为热门词语。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风正,民风才能纯、国风才能清。好的家风像一块好土壤,好土育好苗,在有着良好家风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那么,究竟什么是家风?也许一个词、一句话、一段回忆就是家风的载体;也许是将家规写出来挂在墙上就成了家训;也许在父母的话语里我们就能细细寻觅到;也许就是在潜移默化间默默体现出的文明和素养。家风,不是小事、不是私事,它所表现出的是家庭的凝聚力和社会的整体文明形象。那么,就让我们结合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城”的热潮,谈一谈家风对国家和社会有着怎样的意义、我们又该如何培育和传承好家风吧!


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好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和民风、政风、国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种家风固然有千百种表述方式,但骨子里都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勤劳善良、遵德守礼、甘于奉献这些最基本的美德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言传身教,在现代社会积淀、传承和弘扬,形成一个家庭的价值共识,也形成了社会和民族共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脉细众多,几乎包含了哲学、人文、伦理、道德等各层面内容,特别是关于家风的言论,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家风”是一种十分抽象的东西,它偏向于形容几代人在生活中的文化沉淀。现在鲜有人讨论家风家规,但大家都知道“仁义礼智信”、明白怎样才是“真善美”。退休教师王晖说:“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从古到今,一些优秀品质永远是做人的标准。在任何时代,人们都需要清清白白做人、谦和有礼待人,这些基本道德传统并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在社会转型期,我们更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培育家风中发挥作用。”
    其实,家风正是传统文化和道德在家庭中的传承,结合新的时代背景,衍生出更新的生活哲学。正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维护良好的家风已经不是私人的事情,而是关系到社会公序良俗、个人安身立命、孩子成才与否的重要因素,其分量之重可想而知,而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也沿用至今。虽然时代在变化,各家的家风也不尽相同,但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的优良家风一定是积极向上的。早时曾国藩便已指出:“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这是他给自家兄弟的家训,也是他对家风的定义。传统礼教皆讲究“以德治家”,这种由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积淀下来的治家思想,为优良家风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最终内化成为一代代人成长过程中培养起来的美德、智慧和品质。




家风是家长的言传身教


    说起家风是什么,恐怕真没有人能答得上来。市民张先生认真回忆了一番,也无法用语言叙述出自己的家风。“可能是平时父母说得太朴实了,所以总结不出来。我只记得他们经常跟我说不能做违法的事。”的确,在现代家庭里,一些正儿八经的家风家规可能没有那么多了。所谓的家风,都渗透在父母平时朴实的言语中,如“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诚实守信、吃亏是福”等等。但正是这些朴实的语言,让优秀的道德品质在每个家庭里延续。
    着眼当下,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各自独特的家庭环境下逐渐成长。父母的言行教诲早在日积月累的每一天中,形成了一本独一无二的“生活教科书”。赵桂梅虽然已年逾古稀,但始终致力于文化教育,退休“不退岗”,一直在家坚持研究撰写儿童教育类书籍,一写就是15年。在她看来,对孩子永远是身教重于言传。“我的家风就是一家人谦让包容。我也愿意作表率,传家训、立家规,重家教、扬家风。”关于家风的言语阐述,赵桂梅说得不多,但她的身体力行已是最生动的诠释。家风和家教是紧密相连的,家风本身就是一种润物无声、耳濡目染式的家教;家教既是家风的传承方式,本身也是一种家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家风家教既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并在长期的岁月延传中成为根深蒂固的传统。我们谈论“家风”,既是为了涤风励德、淳化风俗,也是为了承续传统、启迪当下,而良好家风更要从少年儿童抓起。
    “我们家吃饭会让爷爷奶奶先坐下,等他们动筷子了,我们才一起开动。见到客人要热情问好,优先给客人让座。”当被问到家里有什么“规矩”时,市一实验小学一名四年级同学十分认真地对记者说。这些虽是十分普通的举动,但却反映出了传统道德教育中的“重礼数”在家庭中的传承。今天很多人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孩子,这样的教育方式值得深思。也许不是因为时间与距离的阻隔,更多的是人们忽视了“家风”的力量。儿女是父母的镜子,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各方面素质的形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家长爱读书,房间里到处是书籍,学习氛围充满整个家庭,那孩子想必也十分好学。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好的家风会让孩子形成高尚的人格,这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
    所以,培育好家风最重要的还是价值观的传承和延续。一代代人通过家庭传承好的品质,才会让社会道德水准不断提升,才能引领人们不断走向文明和谐的新境界。




优良家风挑战不文明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指出:“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家风既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细胞。在狠抓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要从根本上树立文明标尺,就要从树立家风、改变思想做起。以每个家庭为单位,养成良好的精神文明价值观,传承和发扬道德、向善的正能量,以每个人的实际行动向不文明行为“宣战”。
    前段时间,夫妻遛狗不拴绳,狗扑咬孩子,家长踹狗反遭训斥:“狗比你家孩子金贵。”此事件一度引起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原本徽州宴事件就让我们刷新了不文明养狗人的道德底线,原以为这只是个例,但没想到这类事件并不少见。本来养宠物是个人爱好,只要出门拴狗绳、戴嘴套、不伤害他人,宠物和人是能够和谐相处的。但是一些恣意妄为的人蛮横地表示,自家狗不咬人,咬了人也一定是被咬之人的错。在这些人眼中,狗成了“毛孩子”并享有“人权”。这种态度不但让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就连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也会被拉低。而发生这类事件归根结底反映出的还是个人道德素质低下以及三观偏颇。家庭和学校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促使其三观形成最为重要的一环,什么样的教育环境、什么样的家风,对一个人自身素质和修养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修身明理、丰富学识,自然就能够更加了解社会现象、懂得人生道理、分清是非对错。
    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够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那么,令人心寒的社会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的遏制。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家庭成员的品德情操是明理高尚的,那么这个社会定然是和谐文明的。




晒晒家风 说说家规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很多新的事物衍生出来,很多旧的思想渐渐淡去。有人说,“家风”对现在很多小家庭来说似乎变得陌生,很多家风家规被淡忘。其实,家风家规虽然不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但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晒晒家风、说说家规……
    家住九洲小区的秦海峰表示:“说起家风家规,我还真有话可说。其实,我并不明确家风的定义,但我知道从小到大我家的条条框框很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总是不断地对我进行说教、给我树立榜样,以至于我们养成习惯,并在各自成家以后,顺理成章承接着父母的说教。比如现在我们一家三口吃饭时,就有传承下来的规矩,那就是自己的筷子只能在自己的碗里搅动,哪盘菜距离自己近就吃哪一盘,不能满盘子乱翻挑肥拣瘦,那是对同餐人很不礼貌的行为。”说到家风,秦海峰的邻居李女士也有感而发。她说:“父亲教我们姐妹三人做人的原则就是,做事要守规矩、要有始终、要有善心。看见小孩或者老人摔到了,即使不认识,也要上前伸手帮他们一把。无论在什么地方,不违法乱纪是最起码的,维护秩序是必须的,不能随地吐痰、不能张口说脏话、不能给别人带来麻烦、不能做惹人讨厌的事。那时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还经常‘苛刻’到对我们的坐姿都有要求,他要求我们不能没有坐像,不管是在公共场所还是在家里,要两腿并拢、挺起胸膛。虽然我的父母不是名人名家,但他们的谆谆教诲让我独立于社会,从一个少不经事的孩子成长为处处以身作则的母亲。”
    有人说,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有人说,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还有人说,家风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好家风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今天我们重提“家风”是非常有积极现实意义的。因为,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是长辈们言传身教的影响力、是不知不觉渗透进血液的习惯、是将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优良传统。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德传家,十代以上。”




以“小家风”凝聚“大家风”


    家风从来都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事关党风、政风、社风,是国家的事情、民族的事情。其实,这些看似零散的家风阐释的是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坚守的道德、追求的理想。这些不同的、相同的家风组合起来的“大家风”,才能构成今天社会和谐稳定与国家繁荣发展最强大的力量、最珍贵的情感基础和最坚实的发展动力。
    从《曾国藩诫子书》的“养心之难,又在慎独”,到《郑氏规范》可以从一家之规发展为一国之法,“小家”的家风吹进了人们的心底,逐渐成为社会行为与价值之间的标尺。当“小家”历久弥新的经典规范成为普遍共识,中华传统家风中的正能量基因也就自然而然幻化成风,成为崇廉尚俭、风清气正的“大家”风尚。所以,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修身、齐家,汇聚“小家风”力量。老话说“房檐水不离旧窝窝”。建设和谐的家庭、培育良好的家风,关键在于家庭主要成员的学识、修养、气度和作风。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谦让、理解、宽容,那么每个人感受到的就是温馨、和睦的深厚亲情。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无疑为成年人爱岗敬业、小孩子知书达理埋下了重要伏笔,更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好了铺垫。同时,要让清明政风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也一样离不开家风。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家风上坚持的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 这句话不仅作了家风建设的表率,还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新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把自身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而这力量的源泉,就来自每一个家庭家教的“炼钢炉”、家风的“紧箍咒”。
    “小家”与“大家”是个人与民族、小我与大我、私与公的关系。有了每个“小家”的清风明月,才有“大家”的中华梦圆。因此,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祝琪尧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