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美劳动者

    让梦想点亮黎明
    周日出  本报记者  咸凯慧
    【人物】:王芳   环卫工人  
    【故事】:四月初的每天早晨,寒意初褪,春意渐浓。清晨5时左右,薄雾笼罩着东辽县城的大街小巷,而环卫工人王芳早已在岗位上工作快1个小时了。
    今年40岁的王芳已经在环卫工作岗位上工作多年。她负责的区域,无论何时何地总是干干净净,无论什么时候从那里经过,都能看见她忙碌的身影。在家人眼中,她是个好母亲、好妻子;在父母眼中,她是个好女儿、好儿媳;在单位领导眼中,她更是一名优秀的环卫工人。
    去年夏天,王芳在清扫过程中捡到了一个钱包,里面装有2000元钱现金和多个的证件。王芳焦急地等待失主归来,从清晨一直等到快中午,烈日炎炎之下她等待了很久也没有人回来寻找,为了不影响道路清扫工作,她将钱包送到了派出所,没有留下姓名就回到了清扫路段上。几天后失主带着感谢信找到了王芳的单位,这笔钱是失主要给住院的母亲交的住院费。失主连连感谢,王芳却说:我只是做了一点儿应该做的事,不论是我们环卫的哪个人,捡到了都会这样做。
    在创建卫生城验收阶段,为了保证所辖路面的清扫质量,每天4时到23时她一直在路上巡查,顾不上回家吃饭、休息,也顾不上照顾家里的孩子。路边的果皮箱脏了,她就从家里带来抹布和洗衣粉一个个地擦洗。绿化带里、草丛里有了杂物,她就用手一个个地捡起,手伸不到的地方她就用夹子夹。一连几天下来,她的手脚都磨出了血泡,同事们劝她回家休息一下,她总说:“离开我一个人,路面清扫我相信能行,但是多我一个人,路面会变得更加干净整洁,现在是‘创卫’的关键时期,我怎么能离开。”在她的影响下,大家同心协力,埋头苦干,终于顺利通过了卫生城验收。

    【感言】:宁我一身脏,换来万人洁。没有壮举,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王芳默默无闻地在平凡中前行,让自己的梦想在每一个黎明静静绽放。


    工作平凡 责任重大
    本报记者  于芯
    【人物】:孙世文  护林员
    【故事】:“人人防火,树树平安”“一个烟头能毁万顷森林”……3月31日7时许,市园林处森林防火队队长孙世文带领着护林小队队员,在向阳山森林公园各醒目处悬挂防火条幅,为入林游玩、祭祀的人们提着醒。
    沿着向阳山森林公园大门入口处的水泥路上山,红底黄字的防火旗一一映入眼帘。孙世文告诉记者,这些天上山祭祀的人越来越多,给森林防火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虽然已有部分群众采取了文明的鲜花祭祀,但还是会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以传统焚烧祭品的方式扫墓。其中,女性扫墓者还好点,只要好言相劝,基本听劝说。而每当遇到正要进行焚烧祭祀或携带焚烧祭祀品上山,又不听劝止的群众,护林员只好通过拨打“110”的方式进行制止。话语间,孙世文和队员们悬挂好防火旗后,便又组织护林员排好队,鱼贯入林,开始了一天的巡山工作。
    丛林深处,放眼望去,视线所及之处,坟地、树林相互交错,走在满是枯叶的林地上,脚下绵软吃力,每一步都倍感沉重。孙世文说:“在向阳山森林公园周围还有‘青年林’、‘妇女林’、‘少年林’、‘八一林’,一共有144公顷的林区,其中88公顷的向阳山森林公园林区内就有坟地600余处。因为林区内可以行车的道路不多,而各重点防护地点又多为坟地,所以每到清明节期间,护林员每天都要5点就上山,以流动巡查的方式,在密林深处徒步15公里至20公里的路程看护林区安全。”说着,孙世文俯身抓起一把枯叶对记者说,近几年,随着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推进,向阳山森林公园附近的平房居民大多迁移或住上了楼房,入林搂柴的群众少了很多,这使得枯枝落叶越积越厚,给森林火灾隐患增加了危险等级。“你看,只要离开水泥路面,每一寸林地内的地面上都覆盖着10厘米左右的枯叶,一遇明火,用不上几分钟就可能烧掉半个山头。”在向阳山森林公园的林区里大多是落叶松、樟子松、黑松等针叶类树木,其枯叶含油量大,又不宜腐烂,一旦起火,扑救难度极大。为了预防火灾的发生,护林员们的中午饭大多是以馒头、白水充饥,有时下山时间太晚,都不能与家人一起吃晚饭。说到护林员与上山扫墓群众之间的关系,孙世文说:“对于护林员们而言,更多的是希望得到群众的理解,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护林、爱林、防止森林防火的工作中来,共同守护绿意盎然的森林。”
    【感言】:护林员,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职业。他们每天穿行于崎岖的密林深处,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重复着相同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卫着浩瀚的林地。

    真情是良药  暖心更救人
    本报记者  季式学
    【人物】:徐凤梅   西安区医院内科疗区主任 
    【故事】:有这么一个人,喜欢和“疑难杂症”过招;有这么一个人,在病人“乱花钱”的时候,喜欢劝其管好“钱口袋”;有这么一个人,不仅能医患者的病,还能治好他人的心。对于工作,她任劳任怨,是同事心中的好榜样;对于患者来说,她是一名好医生,更是他们的贴心人。技术求精,厚德做人,生命面前人人平等是她的座右铭。她叫徐凤梅,是西安区医院内科疗区主任。
    徐凤梅是个治学严谨的人,对医学知识求知若渴,一有机会外出学习,她都争分夺秒地学习新知识、新理念,回来后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她常说:“医院不富裕,拿出钱来让咱们学习不容易,咱们得让这钱花在刀刃上,要珍惜好每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回馈医院,医好更多患者。”在工作中遇到“疑难杂症”她也是从来不放过,总有一种“不解决不罢休”的劲头。西安区医院属于综合型医院,除了承载全区居民的健康维护工作,还要负责本区低保患者大病救助工作,来这里看病的患者经济条件并不富裕,她清楚患者的困难,所以每次诊断,她都会给病人开价格低且管用的药,对于一些家里条件好点儿的患者,她也总会耐心劝说其“节省”,不要做一些没必要的检查。在她看来这样做,既为患者节省一笔不必要的支出,也为国家节省了资源。面对到了疗程不出院的患者,她也会主动建议他们出院,这样既能给需要看病的人留有床位,又让该患者少花钱。对于自己的钱,她总是大大咧咧,从不计较。休息日、节假日加班,给不给加班费,她从不计较。只要医院这边接收到重患者,即使是深夜她也会第一时间赶到,从不吝惜打车钱能否报销,在她眼里医好患者的病,比什么都重要。
    内科医生把心理医生的活给“抢”了。无论是什么人来医院看病,她总能热情接待,在她眼中,他们是患者,她的责任就是为他们服务。医院前些年接来一个服刑保外就医的患者,一个其他医院不愿意收留的“大魔头”,脾气大,经常打、骂医务人员,砸东西。医院里的同事总是离他远远的,唯独徐凤梅却主动接近,跟他谈心,帮他“顺气”。他没钱,吃不上饭的时候,徐凤梅就主动掏钱给他买吃的,没衣服,她就把家人的衣服拿给他穿,并鼓励他要自强、自立,好好做人。在她的感化下,“魔头”的气消了,思想也转变了,而且时常和医院里的人热情地打招呼,只要兜里一有钱就要邀请徐大夫吃饭,徐凤梅总是笑着说:“你病好了,心情好了,比请我吃什么好东西都开心。”
    【感言】:责任在心,职责在肩。在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履行着医生的神圣使命,用优秀的医德医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王锦春的口头禅——“要想后院不起火 办好渭津司法所”
    周日出  本报记者  咸凯慧
    【人物】:王锦春  东辽县渭津镇司法所所长
    【故事】:王锦春,一米七的个头,朴实的穿着,黝黑的面庞,让人很难将他和司法所长联系到一起。他曾是辽源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荣获三等功、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在无数荣誉光环笼罩下的王锦春,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工作理念。
    王锦春的口头禅是:要想后院不起火,办好渭津司法所。正是这简单而朴实的一句话,让我们在他的身上感受到一种正义的力量。
    福民村村民张桂珍老人与老伴儿共同生活了十多年,在老伴儿去世的时候,老伴儿留有一座房屋和单位补发的3万多元抚恤金,老太太花了6000多元为其安葬。但是老伴儿的6个孩子拒不承认房子有老人的份儿,也将3万多元抚恤金据为己有,并称老人过世后的丧葬费、招待费共花4万多元,老人被逼无奈将他们告上法庭。为了还原事情的本来面貌,以便公正地解决问题,在之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委托代理人王锦春所长的带领下,相继走访了他们的街坊四邻,见到了他们家的其他成员以及老头的亲戚朋友,了解到了事实真相。经过调查取证,渭津镇司法所无偿为其代理,历尽艰辛终于迎来了一纸判决书,将抚恤金3万多元全部判给了张桂珍老人。
    2009年,刑满释放人员盛某在渭津司法所的指导下,在仁恕村建起了玻璃钢保温板厂。目前,许多刑释解教人员正准备走进基地,用自己学到的技术,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要创建属于自己的事业,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如今,渭津镇辖区现有镇、村、企事业调委会 37个, 调解小组 138 个,专兼职调解员 155 人。几年来,司法所的纠纷受理率达100%。渭津镇现有帮教期内的刑释解教人员共 9 人,其中刑释 7 人,解教 2人,帮教率达到了 100%。
    【感言】:王锦春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18年的司法工作生涯,他从来没有懈怠过。他的目标是,努力打造出一个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管理科学、党委政府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先进基层司法所,他也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身边的好人好事

    弱女子撑起一个家 
    本报记者  于芯
    3月13日10时,抱着小孙女买菜回来的宋燕芳,一进屋放下手里的东西,便连忙给孩子脱下外套、喂水。外服都来不及换下的她,又跑到床边,给瘫痪的丈夫翻身、接尿……每天照顾孩子,洗涮、做饭,宋燕芳天天从早到晚不停地忙碌着……
    “这些都不算什么,只要我们能这样生活,就满足了。”宋燕芳说。
    今年57岁的宋燕芳,家住在西安区金三角小区,她因患软骨病,身高不到1.5米。宋燕芳与高秀华结为夫妻后生育一子,一家三口生活很幸福。但1990年夏季的一天,一个晴天霹雳将宋燕芳打懵。做工的高秀华在建筑工地从3层楼上摔下,虽然捡回一条命,但因摔坏脊柱神经,导致了高位截瘫。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宋燕芳抱着4岁的儿子在医院哭了一整夜。面对生活的磨难,娘家人劝说她离婚,可倔强的宋燕芳却用不强壮的肩膀独自撑起了经历着磨难的家。
     “要不是燕芳,我现在都不知道哪儿去了!”躺在床上的丈夫高秀华激动地说。高秀华在长春医院治病的4年里,宋燕芳辞去工作,悉心地照顾丈夫,她一边学习打针、按摩,一边照顾儿子,每天还要给丈夫洗漱、擦拭身体、端屎倒尿、按摩翻身。“那段时间真的很苦,知道自己病情的高秀华,经常发脾气,一心想把我撵走。”说到这,宋燕芳有些哽咽。她说,其实自己早就下定决心,不会离开这个家,后半辈子要照顾好丈夫,还要把孩子培养成人。
     1994年,宋燕芳将高秀华接回辽源,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在西安区金三角小区买了一间59平方米的房子。宋燕芳因照顾丈夫不能出门打工,她就在自家房屋上“打主意”,先后开办过托儿所、瓜子摊、烧烤店,靠做生意赚来的钱和低保补助维持全家的生活,并供孩子考上了大学。2009年,宋燕芳的儿子大学毕业就业后,宋燕芳便主动找到社区主任,提出退还低保请求。有的邻居说她傻,可宋燕芳却说:“孩子有工作了,我们老两儿口也要退休了,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了。”

    服务有创新 警民一家亲
    张艳娜
    翻开仙城分局平安志愿者活动记录簿,从2011年“仙城小区是我家”警民共建QQ群成立至今,志愿者参加的爱心活动被一页页记录下来,里面记载着志愿者帮贫助困、爱心奉献的点点滴滴,有帮助贫困学生的、有打扫小区环境的、有在大年三十晚上为巡逻在小区内的民警送饺子的……
    家住仙城小区的贫困学生沐阳生活十分困难,母亲身体不好,常年吃药打针,父亲蹬三轮车拉客人,每日收入20元左右,全家人只能依靠低保生活。为了供沐阳上学,全家打从回迁到仙城小区居住以来就没有交过供热费。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仙城小区是我家”QQ群的志愿者来到了这个贫困的家庭,为他们送来了1500元的慰问金和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有的志愿者还为沐阳同学送来了学习用品,勉励她要好好学习。沐阳同学激动地对志愿者说:“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大年三十,本是一家人团聚吃年夜饭的日子。可是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仙城分局的民警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刻,伴着寒风在小区内巡逻。“仙城小区是我家”警民共建QQ群的志愿者们虽然不能和民警们一样保一方安宁,却也想为他们做点什么。志愿者们自发组织起来,这个拿面,那个拿肉馅,大家一起动手包饺子,将煮好的热乎乎的饺子逐个街路、挨个胡同地送到执勤民警的手中。有的志愿者还带来了热水、手套、围巾等保暖物品,希望我们的民警能够在寒冬里多一些暖意。一碗碗热腾腾的水饺端到了执勤民警的手中,民警吃得开心,志愿者们也乐得其所。
    “仙城小区是我家”警民共建QQ群成立以来,已经有近300余人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他们为百姓做实事20余件,帮扶群众80余人,累计捐款、捐物达5000余元。他们热心公益,济危扶困,搭建了警民交流的联络平台,开辟了警民共建的信息窗口,成为辽源社会管理模式创新中靓丽的一笔。

    市公安局东山分局为两名适学龄无户口儿童落户
    本报记者  褚天娇
    3月8日,辖区居民朱某带着他的两个女儿将一面写有“敬业正直、人民公仆,优质服务、为民解忧”的锦旗送到市公安局东山分局,表达心中的感谢之情。
    今年2月份,东山分局负责人获悉西安区有两名八九岁儿童未落户口、无法入学的情况。东山分局负责人对此高度重视,副局长郑荣礼立即抽调分局精干力量对居民朱某的两个孩子出生未落户的情况进行核查。经查,两名儿童分别于2004年、2005年在居住地西安区东山街出生,出生后一直未落户口,而父亲朱某一直在广州打工,郑荣礼一面联系学校,协商安排两名适龄儿童入学就读;另一方面联系朱某尽快返回辽源。今年3月份,朱某回到辽源后,郑荣礼立即组织民警为两名儿童办理了落户手续,并到户籍大厅为两个孩子办理了户口簿和身份证。


徐凤梅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如至亲。



3月的东辽,寒意还未褪尽,6点刚过,王芳就已经来到工作岗位。


仙城分局平安志愿者给孩子们穿上漂亮的新衣服。


东山分局为两名适学龄、无户口儿童落户。


在密林深处巡查的森林防火队队员。



王锦春组织司法所同志学习。


    本版图片由  周日出  李贺  于童   本报记者  刘鹰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