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城市有记忆
如果城市有记忆
本报记者 王茵
冯骥才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记忆或许镶嵌在每个人的回忆里。
3月12日,市委书记柴伟率队到正在进行改造施工的东山公园调研。
这里曾经是老矿区标志,从机关干部到普通矿工,从耄耋老人到“九零”后,几乎每个人的回忆里都有它的影子。
沿着新铺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不断有附近居民加入调研队伍,大家一起交流着:
“这公园占的是咱矿区最好的一块地了。”
“刚建的那会儿还真挺好,我们上学的时候没少来。”
走着聊着,脚下时不时出现一段一段的火山岩道砖路面。随行的施工单位负责人介绍,这是他们改造时针对不同路况进行的特殊设计,有一定的渗水功能。
山顶,一处古朴厚重的木质八角凉亭取代了破败不堪的旧亭子。据介绍,这个亭子是实木榫卯结构手工搭建,仰头望去,穿越古今的年代感不禁油然而生。
拐弯处,有深沟纵横,改造时利用地势建起了玻璃栈道和廊桥,施工已接近尾声,远远看去,静谧中多了几分现代气息。
一路走一路看,昨天与今天悄然发生着碰撞。
经过一处修缮后的天然回音台,人们来到正在施工中的休闲广场。84岁的老矿工李道团和调研队伍刚好走了个顶头碰,见到记者手中拿着本和笔,老爷子高兴地拉开了话匣子:
“你是记者啊,那我和你说道说道。我是矿务局工人,一直在这东山上住,2016年动迁上的楼,不过也离这儿不远。这公园我几乎天天来,走走步、活动活动腿脚。以前这山上都是土路,走路得小心翼翼的。去年开始就有人来修了,现在路也铺了、台阶也有了,还建了不少景观,看着真挺好……”
正说话间,两位老人从一旁经过。其中一位搭话进来:“再好的东西也得有人收拾,一扔扔了这么多年,都快扔废了,现在这么一收拾,你看多好。”
老人的感慨引起了随行摄影记者的共鸣:“还真是,我小时候一放学就和家附近的小伙伴儿来这公园疯跑,这些年公园荒了,就再也没来过。等这回改造好了,可以来个‘故地重游’,找找童年回忆。”
摄影记者要找一找他的童年回忆,老矿工在讲述着自己的回忆,这些回忆记录着他们的过往,也记录着城市的昨天。
回首辽源的昨天,回首昨天的昨天,这座城市的变化令人感慨万千:“龙须沟”改造成了景观带,大花园取代了垃圾山,一处处荒山秃岭也逐渐变得绿意葱茏。
如果城市有记忆,相信这记忆会化为催人奋进的动力,为后来人砥砺前行吹起号角、奏响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