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锤炼“四力”抒写“心闻” 吐露“芬芳”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真情
本报记者锤炼“四力”抒写“心闻” 吐露“芬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党的新闻宣传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全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的深入开展,必将为全市新闻宣传工作注入新活力。
近日,辽源日报社出台“四力”拉练活动方案。本报30多名记者先后到辽源市汽车改装有限公司、白泉汇民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吉林省景辉家庭农场有限公司进行集体采访活动。记者们用心听讲、细心笔记、“刨根问底”,展现出火热的采访景象。今日,本报刊发部分记者“拉练作品”,以飨读者。
牛吃“罐头”、大鹅除草、蚯蚓粪种地……
景辉家庭农场新事多
本报讯(记者 咸凯慧)养牛不喂饲料,除草不打农药,种地不上肥,秸秆挤颗粒,吉林景辉家庭农场生态循环农业老农民看不懂。
坐落于东辽县云顶乡的吉林省景辉家庭农场成立于2014年,带头人叫王景辉。
2017年,随着国家加大对秸秆禁烧政策的实施,王景辉决定让秸秆“出嫁”,“生”出了“罐头饲料”。所谓罐头饲料,就是将青、黄贮玉米秸秆,通过专业设备进行膨化,再加入有益菌密闭封存,待发酵7天后,即可使用。王景辉通过市场考察和科学研判,适时投入资金引进生产,供应周边养牛户。由于“罐头饲料”适口性好,营养含量高,销路非常好。看到别人用自己的产品养牛效益好,他也琢磨起了养牛。2019年,经过两年的历练,王景辉购进育肥牛300头,全部采用“罐头饲料”育肥,当年获利100多万。
养牛效益有了,但牛粪排放却成棘手问题。在专家的指导下,王景辉决定用牛粪养蚯蚓,通过蚯蚓二次过腹,解决牛粪直排造成的污染。他一次引种350公斤,经过精心培养,当年,蚯蚓总重增加10倍,可过腹和分解200头牛的排泄物。经过蚯蚓分解和过腹后产生有机肥,可直接用于花卉、瓜、果、蔬菜大棚等。
“鹅田玉米”是景辉家庭农场一大亮点。王景辉告诉记者,“鹅田玉米”就是在玉米地里放鹅,利用大鹅除草,用刺眼蜂防玉米螟,不用打除草剂。当玉米长到0.5米高时,每亩地按100只雏鹅进行投放,随着玉米长高,雏鹅长大,适时减少鹅的数量,最后,每亩地保留30只成龄鹅。既节省了农药和鹅饲料,又保障了鲜食玉米不被农药污染。
在吉林景辉家庭农场,将秸秆燃料化是该农场大手笔。此举不仅大量就地转化秸秆,解决了村里秸秆存量过大问题,还为低碳乡镇建设作出了贡献。2017年,该农场投资上马了秸秆颗粒加工生产线,年生产加工秸秆生物质燃料颗粒2万吨,效益可观。目前,该项目销售终端已延伸到了省内外,与多家公司签订了供销合同。
景辉家庭农场的新鲜事,不仅让外人看得津津有味,也吸引了周边村民的眼球。他们通过与农场签订合同,加入到生态循环农业的队列之中,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增加了收入。
吉林省景辉家庭农场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生产模式,提高农村农业综合能力、生产能力,使周边农民——
黑土地里淘“金” 农民变“股民”
本报记者 于蕾
“真没想到,我们农民种了一辈子地,累没少挨,如今景辉家庭农场让我们这些干不动活的老头、老太太也能享清福,以‘股民’的身份坐在炕头收钱!”水缸村农民王凤兰说。
过去有句老话,春种秋收,农民种地一靠政策二靠天,但对于东辽县云顶镇水缸村的农民来说,种地也能很轻松。
“只要拿出土地使用证,证明这块儿地是你家的,那么每亩地只需交165元,你就等着粮食进院吧!”这是吉林省景辉家庭农场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景辉给入会农民的一个承诺。
“我们就是要让农民低成本投入,省心又省力”吉林省景辉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集养殖、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储运、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粮食加工企业。2017年,公司秉承“整合资源,带动产业”的理念,以公司带动农户、合作社与牧业基地,把种植养殖为主的农户与合作社,整合成综合性粮食、畜牧、农产品、农作物秸秆加工等农业循环产业链企业,对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分散经营,实现农户合作双赢。
“我们算过账,‘家庭农场’的成立,间接带动周边农民工200余人就业,使农民人均收入年增2万元。”王景辉说。
景辉家庭农场的规模在不断壮大,现有东辽县云顶镇东方红种植专业合作社、东辽县云顶镇亿发农机专业合作社、东辽县众旺养牛专业合作社、东辽县溜达购笨鸡养殖专业合作社,东辽县云顶草艺编织专业合作社,其中,东辽县云顶镇亿发农机专业合作社,两次荣获农业部颁发“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据了解,吉林省景辉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已拥有流转土地18600亩,拥有各类农机具69台套,农用运输车辆11辆,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农产品收购、畜牧饲养,家庭农场紧紧与农户、生产者连接在一起,带动周边大中小养殖户和本省、辽宁、河北、黑龙江等地1000余户,种植户800余户,即提高了农业综合能力、生产能力,又促进了本地农民收入的增加。
“作为农业的龙头企业,我们将不负自己的农业梦,不负各级领导的重托,在农业的康庄大道上与所有人共同携手砥砺前行,开起下一个五年的新征程。”王景辉说。
地龙畅“游”在这片黑土地里
本报讯(记者 宋建立)“小蚯蚓,睡大觉,地底一片静悄悄,忽然做了一个梦,农民伯伯微微笑:‘小宝贝,睡好觉,外面太冷别起早,翻松土地立功劳。’蚯蚓在地里钻来钻去,就是在给田地松土,所以农民伯伯很喜欢他。”蚯蚓又称地龙,这首儿歌道出了小蚯蚓对土地起的大作用。可随着土地的变瘦、变硬、变薄,蚯蚓也成了稀罕物,越来越少见,但记者在景辉家庭农场了解到,农场大地里的蚯蚓可不少,而且是他们黑土地保护里的重要成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曾强调,要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吉林省景辉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景辉将总书记的要求深植于心,多年来,他带领农场以种植、养殖为主,相辅相成,致力黑土地保护,坚持不上化肥、不打农药,通过五年的秸秆全料还田生物菌施肥使平地亩产增收200斤。
王景辉介绍说,用条耕机把覆盖在地里的秸秆弄成条带,露出苗带,秸秆上层覆盖散了氨的新鲜牛粪,在地床里的蚯蚓以牛粪为食,三天一喂,一次十公分,随着蚯蚓排泄物的增多条带越来越高,蚯蚓粪是非常优质的肥料,而蚯蚓粉是很好的鸡饲料……牛粪喂蚯蚓,蚯蚓粪养地,蚯蚓粉喂鸡,景辉农场的循环经济做得好,养殖、种植双丰收。
算好“明白账” 助力致富梦
农田“托管”让农民“坐享其成”
本报讯(记者 于芯)耕地、播种、施肥、喷药、锄草、收割……在人们的印象中,种田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虽说近几年机械播种、收割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但施肥、喷药等田间管理付出的劳动和精力与田地微薄的收入还是让很多农户觉得种地不划算。然而,这种情况在东辽县云顶镇有了新变化,吉林省景辉家庭农场有限公司推出的农田“托管”服务,让很多农户“坐享其成”而得到广大农民推崇。
“村民把土地交给我们家庭农场‘托管’,只需每亩地缴纳165元的服务费,从种到收完全不用操心,一条龙服务到底将粮食送到家门口。” 吉林省景辉家庭农场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景辉给记者算了一笔“明白账”,以往除草喷药等作业都是靠人工,农民到秋收每亩自种光人工费就得280元,而现在通过规模化精准作业,每亩节省115元,这不仅提高了耕作效率,更让农户省时、省力、省钱,深受农户欢迎。王景辉笑呵呵说,家庭农场“托管”服务,打破传统“人工+机械”种植模式,公司将机耕、播种、植保、机收等机械化作业服务统一价格标准,由农民自主选择服务项目,并与公司签订作业合同,代为农户作业服务,给不同需求的农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性服务。
算好“明白账”,助力致富梦。现如今,与吉林省景辉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合作的许多外出打工农民,不用因打药、施肥而特意回村务农,彻底解决了耕地无人耕种、无力耕种的问题,给农民外出打工吃上“定心丸”。今春,吉林省景辉家庭农场有限公司为农民“代工”耕地面积2000多亩,不仅让“托管”服务圈的土地实现了高产高效,让农民实现了收入多元化,从而达到地增产人增收的目的。
农民种地有路子玉米地里养大鹅
本报讯(记者 宋淞)说起景辉家庭农场,在东辽县云顶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实地走访之后,着实颠覆了记者之前对农场生活场景的设想。多年来,景辉家庭农场在王景辉的带领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对于现有的成绩,王景辉并不满足,这不今年,他又有了一个致富新点子,那就是玉米地里养大鹅,发展鹅田玉米示范园。
王景辉向记者介绍说:“鹅田玉米示范园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它的特点是绿色、生态、环保。整个玉米田不使用化肥、农药,用自然放养的大鹅来除草,因为大鹅吃玉米老叶和杂草。鹅在田间行走还能施粪肥,增加土地肥力,几年就会把土壤改良为有机土。最后用赤眼蜂来除虫,免除使用农药残留对土地和作物造成的危害,提高了玉米品质和土壤肥力。”
“鹅田玉米示范园不仅能增加玉米的产量、鹅的收益,秸秆可以发酵喂鹅、喂鸡,减少秸秆燃烧碳排放量,降低了环境污染,也减少了人工费。这样科学养鹅,科学种田,种养结合,做到了真正的绿色农产品。”王景辉非常有信心地说。鹅田玉米示范园真是一个不错的构想,和东辽县朝阳村蟹稻田有异曲同工之妙。相信通过试验及推广,玉米地里养大鹅这种低成本生态养殖技术一定会取得显著成效,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
深入基层才能捞到“活鱼”
本报记者 李锋
常听同行老前辈们说“新闻是跑出来的”。无论在什么时候,去现场,往往是记者去报道新闻的使命。作为一名从业近8年的记者,我日益觉得这一句话对于一位新闻从业者的重要性。无现场不新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记者只有到现场,才能最大可能的接近真相、事实。
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是新时代做好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必备能力。“四力”每一个“力”尽管对于一个新闻人来说都至关重要,但是,我觉得脚力是基础。好脚力体现在什么地方?就体现在采访就得去现场。
有句话说,记者的稿子不是用笔“写”出来的,而是用“脚”跑出来的,“脚下有泥,心中有光”。这次单位组织“四力”拉练的现场感受,更让我确信采访去现场就是不一样。
在我市市汽车改装有限公司的车间内,我看到了智能操作的神奇,不用工人就可以完成工作。若要不是亲眼所见,凭空想象,就很有可能会习惯性地把车间生产以“忙碌的工人”等字眼做描述。在吉林省景辉家庭农场,我看到了很多大型的现代化农机设备,这比我想象中的“现代化设备”不知道要先进多少倍,给我深深的震撼;我第一次看见经过农场机器加工后的玉米秸秆竟然可以像木头一样坚硬和耐烧;我听见鹅田养殖是那样的新鲜……总之,这次“四力”拉练每到一个地方,我都会看到很多想象不到的场景,听到闻所未闻的新鲜事,感到不去现场就得不到的情感,这也许就是“现场感”和“活鱼”吧。作为记者,把这些亲身经历,真实体会,最终融进字里行间和影像中,呈现给读者,就会给人以触动、力量、鼓舞!这就是去现场采访让你的新闻不一样的地方。
时光飞逝,所有的东西都在变。对于记者来说,采访的地点在变、对象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要坚持采访必须去新闻现场。一粒种子,唯有扎入泥土,才能生根发芽;一名记者,唯有每次采访都深入现场,时常走进群众之中,才能有所成长。我想这就是单位为什么要把“四力”拉练作为一个常态化培训活动的目的所在。
一名记者的职责就是走到、看到、想到、写到。我希望同事们不但都能把“四力”拉练当做平台,多学习、勤思考,而且把“四力”拉练作为警示,时刻提醒自己多一些“行走”,在“行走”中聆听,在“行走”中感动,在“行走”中收获,努力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要打好“绿色经济发展”这张牌
本报记者 刘红娇
聚焦三农,为农民寻求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今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场。从外出务工的普通农民,到进军农村经济的创业者们,显然,若只是单纯地想要农民致富、扶持农业发展,可选项目有很多。但无论是脱贫致富还是寻求更大发展,以无视环境影响为代价的致富路是走不长的,更是不具备可持续发展前景的。从我市近两年多次开展的农村环境治理工作中可以看到,政府对于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活动决不姑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任何经济发展都不能以环境为代价。我们常说:“现在为整治环境花的钱,都是当初只顾发展无视环境保护所欠的债!”想要农村有长远发展潜力,不想再以高额代价“还债”,还是得从绿色经济发展入手。有很多人担心绿色经济利润不足、环保投入太多、市场风险太大:“种地如果不用农药化肥,庄稼地里不仅草茂虫多,产量也不高;农户家散养小笨鸡想搞纯绿色养殖,从捉鸡苗到喂养都会增加成本,但消费者可不管蛋里是否有药残,觉得是农户养的就是笨鸡蛋,影响了真‘笨蛋’的销售。”这种想法使得大家不愿去尝试搞绿色经济,认为应该先让农民吃饱肚子,再去考虑环境保护的问题。但吉林省景辉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就走出了绿色经济投入大、回报慢的典型“套路”,也让我们见到绿色发展的经济价值所在。
景辉公司以先进的设备和更加科学环保的种植方式,加长加深产业链,从种植到养殖形成生态循环,让整个生产链中的各个环境都能创造出价值。他们为农户提供费用低廉的种植服务,再把种植产生的秸秆变成饲料、肥料和燃料,饲料供给养殖生产,禽畜产生的粪便与秸秆可转化成肥料,其中牛粪还可喂养蚯蚓,变成更具养分的肥料和饲料。
“垃圾就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在景辉公司的生产过程中,一直在把需要处理的“垃圾”变成了可以创造价值的“资源”。看似简单的过程,却是该公司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生产过程中追求更科学环保的不断尝试。他们种植高附加值的藜麦、蜡质玉米等经济作物,养殖优质“东辽黑牛”,连粪便和秸秆利用都是和高等院校合作,进行科学处理,变废为宝。下一步他们还将打造“鹅田玉米示范园”,这是公司继成功开展了六年的保护性耕种后又一新尝试。从公司目前的发展态势不难验证,绿色经济的前景十分可观。
与其欠债再还,不如一直坚守环保底限。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给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同时也让绿山青山焕发出金山银山的光彩。国家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时必须要进行有效的环保处理,景辉公司用事实证明,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个过程赚取更大的利润。既保护环境又创造了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还可带动周边经济和各相关行业的共同发展。绿色发展是农村发展的最优选择。我们应当大力发展和扶持绿色经济,在取得利润、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同时保护好环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两不误,这才是绿色经济真正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