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集贤村的农民真正成了“现代农民”

插秧不弯腰、打药不背包、秋收不动刀……
如今,集贤村的农民真正成了“现代农民”
本报记者 于芯


    “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种什么品种、怎么种植、卖到哪里,都是由合作社说了算,自己不操心,钱还没少挣。”这就是东辽县白泉镇集贤村村民加入汇民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的原因。
    站在地头,东辽县白泉镇汇民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永富高兴地指着一望无际的田地说:“今年合作社流转的5500亩旱田、1500亩稻田,通过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今年玉米和水稻粮食总产量能达1000余万斤。”
    同样的土地、不一样的耕作模式,咋就“转”出了效益、“转”出了希望、“转”出了富农新路径?位于白泉镇东部的集贤村,朝鲜族村民居多,以种植玉米和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业。“农村土地经营成本高、收益低,农村劳动力逐渐流失,耕地无人耕种、无力耕种的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都迫使我们不得不在调整经营模式上下功夫。”白泉镇农机技术推广站站长房壮说。鼓励土地流转,培养专业大户、承包大户,通过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和科学化管理,实现土地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最大化,是他们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经济提质增效的一个重要举措。
    集贤村农民李永富是敢于“抱团”发展的领头人。2012年4月,看准发展前景的李永富与村民尤春辉、赵金海、康庆发、单海涛共同出资组建并注册了东辽县白泉镇汇民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流转经营耕地520亩,购置了拖拉机、复式作业整地机、喷药机等农机具,当年就实现纯利润25.8万元。“传统耕种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现在农村主要劳力多是老年人,许多体力活干不了,让在外打工的子女回来又不现实。土地流转这种模式,从根上把农民从土地里‘解放’出来。”李永富如是说。
    合作社采取股份制经营、民主管理、独立核算、利润分红的经营管理方式,通过提供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脱管“保姆式”服务等方式开展农机化订单作业,真正实现入社成员共赢和带动村民致富的发展目标。集贤村4组的66岁村民许凤兰觉得,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是自己的“英明之举”。许凤兰乐滋滋地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子女在外打工,每到种收时节地里的活就要雇人干,除掉成本几乎不剩啥钱。现在,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还在社里打工成了“农业工人”,收入非常可观。
    规模化经营需要机械化作业来支撑。为适应合作社规模经营,积极响应上级部门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目标。2016年,合作社通过县农机局申报了“吉林省全程机械化新型经营主体农机装备建设”项目,合作社流转经营土地全部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增强了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看着合作社厂棚内停放的几十台各样农机,数着这些“家当”,李永富自豪地说:“合作社的马力拖拉机、免耕播种机、高秆喷药机、收获机、深松机、秸秆捡拾打捆机等大小设备加起来有57台,真正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种植。”
    “插秧不弯腰、打药不背包、秋收不动刀……如今,我们集贤村的农民真正成了‘现代农民’。”李永富自信满满地说。截至2019年末,汇民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在3个乡(镇)7个村流转经营耕地,入社成员20余人,年纯收入200余万元。同时,合作社还长期雇用工人15人,临时雇用工人120余人,带动了周边村民共同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