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解困! 这样的新闻有张力

救急解困! 这样的新闻有张力
本报记者 咸凯慧 李锋


    受疫情影响滞销的东辽县白泉镇仁爱村立春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六万斤面临坏掉危险的地瓜,突然之间打开了销路,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卖出去50000多斤……
    在疫情期间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东辽县安恕镇城仁村1组的马治国年前磨好的大量豆油连一滴也没卖出去,却在3月13日后突然订单不断,3天销售出3000斤……
    农产品从没有销路,到紧俏抢手,离不开一个人的有力推动,他就是《吉林日报》驻辽源记者站站长隋二龙。
    时至今日,隋二龙已经在辽源工作将近8年了。近8年里,他带着对辽源深厚感情,用手中的笔和相机坚守新闻一线,足迹踏遍辽源的城市乡村。
    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作为外地人的隋二龙逆行而上,每天都奔波在防控一线采访。1个多月的时间,他一共吃掉10斤挂面、3箱方便面、5箱牛奶、一箱火腿肠、20袋榨菜、10几袋面包。
    在防控一线采访,他不仅仅记录了一个个感人的瞬间、捕捉了一个个鲜活的防控故事,而且发现了很多农村群众的真实诉求。在采访中,他发现很多农民群众手里的农产品受疫情影响而滞销,就想尽力想办法帮一下。此时,《吉林日报》通过融媒体平台,策划推出了“兴农帮·帮老乡”彩练帮你办活动,帮助全省的农产品代言。这为隋二龙提供了一个帮助辽源农民推销农产品的好平台。
    有了好途径,隋二龙快速实施采访活动。3月10日上午,他来到东辽县白泉镇仁爱村立春种植专业合作社,这里有滞销的60000斤地瓜和大量红薯粉条。看到合作社里农户积满愁容的面孔,隋二龙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采访,在当天第一时间写稿上传平台把新闻发出去。在他看来,新闻早一秒发出,滞销的地瓜也许就能早一点卖出去。
    从《吉林日报》彩练新闻发布立春合作社地瓜、粉条滞销后,合作社迎来了销售旺季,经过新华网、人民网的转发扩散,广东、北京、河北的客户都通过微信、电话联系合作社成员购买地瓜、粉条。帮立春合作社的地瓜、粉条找到了销路后,隋二龙和市级媒体还利用媒体优势帮助东辽县安恕镇城仁村1组村民马治国家的笨榨豆油、东丰县杨木林镇兴胜村10000斤蒲公英根、东辽县泉太镇德智村米玛斯种鸽繁育基地的70000多只肉鸽找买家,均取得明显的效果。
    隋二龙说:“在回访那些农产品滞销农户的时候,看到的情形和第一次来采访的时候完全不同。农户脸上的忧愁散尽,从一声声发自肺腑的感谢声中,我读到了真诚和信任。自己微不足道的付出,换来他们真诚的感谢和信任,不但令我感到欣慰,更给了我再接再厉的动力。”
    隋二龙就是这么一个记者,他总是不满足于单纯地做好新闻报道,而是时常思考着怎样通过自己的途径和努力为更多的人做点实事、提供点帮助。现在,他不仅在思考如何在疫情期间帮滞销的农产品找销路,而且还走近农村农民,发挥自身优势,宣传好农户手中的农产品,和市级媒体一道发挥党媒的力量,帮助农民,尤其是贫困户做好脱贫致富这篇文章。
    做有温度的新闻,隋二龙没有觉得苦和累,而是认为很快乐、非常有意义。他说:“如果每个新闻人都不是为了新闻采访而采访,真正去挖掘新闻内涵,用新闻的张力服务党委政府、服务社会、服务民众,那才是尽到了新闻人的责任,也是新闻人迎接新闻业发展春天的应有姿态。”




    记者短评:


    采访隋二龙的过程与其说是进行采访,不如说是在上一堂生动的新闻课。当下,做好记者靠坚守、靠责任担当,更要靠强烈的服务意识。记者有了强烈的服务意识才能够当好新闻事中人,才能够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党委、政府和人民发好声、服好务。
    隋二龙通过自己的稿件让滞销的农产品找到了好的销路,帮农民解了困、救了急,这不仅让他本人获得了村民的信任,更展示了媒体力量,给媒体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作为新闻记者,不要为了新闻采访而采访,而应该带着情怀、责任和担当去工作。当我们每个人都做好了自己、尽到了责任,我们就会赢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和信赖,我们就会更有存在感和成就感,新闻业就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媒体就会有更大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