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孝文化 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

弘扬孝文化 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


编者按:
    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它塑造城市的品格、影响着城市的魅力、决定城市的长久发展。孝文化中的孝积极元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道德规范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密切相关。在全社会大力发掘孝文化的精华、大力弘扬好孝文化,以文塑城、以孝化人,不仅可以推进家庭文明建设,而且还能够凝聚城市精神、丰富城市内涵、点燃社会文明的火把、增强城市凝聚力、激发城市创造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弘扬孝文化就是传承传统美德


    孝道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的道德准则、是儒家伦理的思想核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普及面最广、影响面最大的精神财富。对孝文化的推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孝文化不仅存在于圣人的教训、历史的典籍中,更存在于家庭的伦理、社会的现实中。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孝是爱的重要源泉,孝体现对父母的尊重、体现伦理的美德。孝文化从家庭伦理出发,将人与人的关爱之情、责任之心推及至整个社会和国家。以孝敬的心态对待他人、对待国家、对待自然万物,最终形成和睦的家庭邻里关系,才能使社会稳定、国家稳固。善事父母为孝。千百年来,孝文化升华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促进个体关怀他人和社会,助推家庭养老,对社会文明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以这么说,“孝”已经是中华文化横向延伸的始发性观念和文化精神,广泛渗透于传统中国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处理诸多人际关系的依据。当下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出现巨大变革、社会价值观念出现巨大转变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发掘孝文化中的精华,丰富孝文化的时代内涵,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得到创造性地传承,让我们的传统美德永远在中华大地上能够熠熠生辉,能够扎根,能够开花,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




    家有孝道才和睦


    家,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港,不管我们在外面住的环境有多好,都比不上家的温暖。一家之计在于和,家和才能万事兴,家庭和睦,是一个家庭兴盛的根本。因此,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无比珍贵的财富。一个和睦的家庭,不仅需要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保持一份信任和耐心,相互理解宽容,更需要子女对父母保持敬意和感恩,做到孝顺父母及其他长辈。
    “家有不孝子,常出祸害事”。一家有孝道家庭才和睦。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子女和父母有矛盾的根源就在于为人子女者做不到孝顺父母,而一味把父母当做生活的累赘或是索取的对象。与之相反,那些子女孝顺的家庭就会显得和睦、温馨。一家中子女对父母怀有孝心,就会常思养育之恩,常怀恭敬之心,常省自身之过,始终对父母怀有深切的爱心和敬意。有孝心,有孝行就能增进亲子感情,增强感恩意识,从而使父母与子女关系融洽,进而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睦。可以这么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孝,是促进家庭和睦的一剂良药。因此,我们要重视孝道对家庭的重要作用,加大教育力度,让孝道在家庭生活中得到培育和传承。




    孝是社会文明的标尺


    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时常接受孝文化熏陶并将孝的精髓要义内化于行,就会做到孝老爱亲,让家庭更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尊老爱亲,才有社会的和谐安定。因此,孝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家事,也是为人应对社会承担的一份责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孝老爱亲,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把重要的标尺。试想一下,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家庭伦理道德弱化,为人子女者不尊敬感恩父母,这就意味大家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不高,那么,这个社会会和谐吗?在这样的社会,人们还会讲究社会文明公德吗?邻里相望、彼此互助的美好愿望只能是一种愿望。“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一个社会中如果孝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那么,社会文明就有了尺度,文明建设就有了载体,不仅可以在社会上营造关爱、善待、孝敬老年人的浓厚氛围,而且能够让人们文明意识有很大提升,自觉处理好自己与家人、社会、民族、国家的关系,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在关键时刻还会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挺身而出、尽责尽力。




    传承孝道应与时俱进


    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孝文化教育不能照单全收,要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孝文化发端于农耕社会,历经千年发展传承,其内容中既有科学性也有保守性。因此,我们在传承孝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这首先要求我们要秉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去传承孝文化。譬如,类似“埋儿奉母”“卖身葬父”之类的古代故事,带有浓厚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烙印,与现代文明和当今追求的法治精神背道而驰,我们在传承孝文化的时候就应该对此保持理性的认识。其次,我们在传承孝文化的时候还应该对那些不符合时代环境和现实条件的不合时宜的内容要重新审视,把那些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人的品质和情操的提升的内容加以弘扬和传承。最后,我们还要创新传承方式,通过一切可行的途径,利用现代语汇,采用现代方式,建立符合现代生活环境条件,具有现代特色,民众认同,公众接受的孝道践行规范。




    当代人该如何尽孝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们在与时俱进,给传统的孝文化赋予新的内涵的同时,也需要让自己的行动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父母的需求。
    当代人尽孝,不要等待,就是现在。多事皆可等,唯有尽孝不能等。在现实中,有很多人有为父母尽孝的心,却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迟了尽孝的行动。有的人想自己手头还不宽裕,等再挣一些钱之后,再好好赡养父母,有的人父母身体还好,暂时不需要多照顾,有的人认为自己目前的工作还不理想,等谋到好的职业,就和父母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可是,子欲孝而亲不在,世界上最悲伤的事也许莫过于此。为人子女者尽孝何必等到你自认为所有条件都具备的时候呢?尽孝不要空谈,关键看行动,做好平时的点点滴滴即可。当代人尽孝,要物质和精神并重。孝,即对长辈物质上予以满足,使老有所依;精神上予以安慰,使老而不孤。现代社会,精神上的慰藉更重要。常回家看看,常和父母沟通聊天,多陪伴父母才能让父母更开心。可是,现代有很多人能做到对父母物质的供养,却难以做到精神的抚慰。在现实中,我们经常遇到一家人围坐一桌吃饭,年轻人边吃边玩手机,父母则在一旁默默吃饭的例子。这样的事例总会给人一种心酸的滋味。对父母尽孝,需要多用心,多去关心父母的精神需求,用陪伴代替想念,用行动弥补遗憾,与其在指尖转发,不如抽空回家看看,陪爸妈吃顿晚饭。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孝文化


    中华孝道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血脉连接,孝道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诸多相通的内涵,对当代中国人也有着深入人心的持久影响,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孝道文化的弘扬传承非常重要。
    在绝大多数人的心里,孝是一种约束力量、建设力量、内省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贵在知行统一,而知是前提、基础。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融入孝的文化理念,会更实际、接地气,也就更完善,也更能让人们知晓、接受并在生活中践行。因此,以孝文化为载体,引导公民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则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式的探索、有利于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有利于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建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机制。




    孝道是做人的根本


    古人常说,“百善孝为先”。为人子,止于孝。子女奉养父母,晚辈侍候长辈,是本分。立身以孝悌为本,孝道是做人、做事、治学的根本。在古代,孝还常常与“修身、齐家、平天下”联系在一起。无论大家族抑或小家庭,都以“孝”作为个人修身的基本标准。为孝者方有能力齐家,齐家者方有胸怀兼济天下。一个人,只有过了尽孝这一关,才能算是完成了修齐治平的初级功课。孝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它也是一个人爱家、爱国的出发点。从孝敬父母开始,继而爱小家,逐步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不独其亲的境界,进而爱大家、爱国家。在现代人看来,一个人,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不照顾、不尊敬、不爱戴,又怎么会去爱他人、爱集体呢?一个人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深厚的情感,又怎么能升华出高尚的爱国之情?一个人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会爱别人、爱社会、爱国家。古往今来,大凡能成就大事业者,无不具有远大抱负、宏阔胸怀,无不怀有“利益民众”的博爱精神。这实际上是一种由家庭的“小孝”升华出的“大孝”。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这个字已经烙刻在我们生命里,指导着我们的言行。孝之于一个人如此重要,那么从小抓好孝道教育,给孩子灌输这些融合了现代文明、社会责任的传统孝道意识,把敬感恩蕴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让孩子葆有一颗恒久孝心,并最终转化为孝行。




    弘扬孝道是当下的一道必答题


    孝是爱的重要源泉、孝体现对父母的尊重、孝体现伦理的美德。孝文化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在当下,弘扬孝道是一道必答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孝道强调长幼有序,上下有别,朋友有信,以修身养性为最高追求,这对纠正不良风气,提升整体道德水准,都有积极意义。当下有很多地方,或者很多群体乃至个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下,走入了迷失,误入了歧途,对孝的理念、文化、行为,有很多丢失。由于这种丢失,很多为人子女者就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做到孝顺父母,甚至来拿最基本的赡养义务都不愿意承担。像这样的情况,和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是不协调的。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和老龄社会的到来,在养老方面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有很多人为了生活离开年迈的父母,留下“空巢老人”独守家乡;有太多人忙于工作而无暇“常回家看看”,徒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更有甚者,不仅不尽反哺之责,反而甘当“啃老族”…… 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我们呼唤孝道的回归与传承、家庭伦理的建构与重塑。让亿万老年人安度幸福晚年,成为当代中国老人最为关切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民生问题。因此,在当下,我们在倡导大力发展和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措施的同时,还要大力弘扬传统的孝文化,加强孝文化的建设,积极倡导尊老、爱老、敬老、护老、助老的传统美德。




    让孝文化滋养城市发展


    发展为要,文化为魂。文化引领城市精神、引领城市形象、引领城市生活、引领城市声音、引领城市治理,为城市发展注入精气神儿。作为城市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孝文化,在城市发展中也发挥着独特推动作用,滋养着城市发展。因此,我们要重视孝文化、弘扬孝文化,把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个社会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让这个传统的美德永远在辽源大地上能够熠熠生辉,能够扎根、能够开花、能够结出丰硕的果实。
    孝文化对城市发展的滋养主要是通过把“孝”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不但能够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城市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而且还能够提高整个市民对城市精神和发展理念的认同度,培植市民的精神家园,让城市发展的精神根基更深厚,让发展动力更强大、更长久。让孝文化滋养城市发展我们就要大力推动孝文化建设。推进孝道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便能解决的,需要制定制度规定,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把一切力量都动员起来、组织起来。还有,推动孝文化建设这项工作要坚持长期抓、经常抓,从小事抓起,从身边事做起,推动孝道文化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采写
    本版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