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劳模精神 讴歌劳动创造

弘扬劳模精神 讴歌劳动创造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为讴歌成就、激励干劲,充分展示我市劳动者在建设“平安辽源、和谐辽源、美丽辽源”中的辉煌业绩,进一步激发全市职工的创业热情,培养和造就更多劳动模范和“辽源工匠”为我市全面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本报今日刊登部分“辽源工匠”先进事迹,以激励全市广大职工为我市经济转型、创新发展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


    “技术能手”——丁照民

    2015年4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神采奕奕的丁照民胸前戴着一枚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全国劳动模范”勋章。这是党和人民对普通劳动者的最高奖赏,也是丁照民这样一位普通电焊工用焊花铸就的人生辉煌。
    1986年秋,年仅16岁的丁照民踏着父辈们浸满汗水的脚印走进了原一汽制泵厂的大门。经过自身的刻苦努力和师父的言传身教,一年后,当初出茅庐的丁照民第一次出现在公司焊工技术大比武的现场时,在场的所有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个乳臭未退的毛头小伙居然在高手云集的焊工组得了个第三名,这也为他奠定了更加坚实的人生目标。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用丁照民自己的话来说,“我不是什么武林奇才,每一样功夫,都是玩命一样磨出来的”。“师傅教导格外严格,每天早上一包焊条直接扔过来,5公斤,120来根,每天至少用一包,没活儿就练功,我经常每天要用掉两包焊条,一周后就上手了。”为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每天下班回家,丁照民都要坚持用毛笔当焊条,在纸上练习运条动作。一般而言,一名合格焊工要3年才能出徒,但因为几乎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练技,丁照民半年就出徒了。参加工作一年后,在单位焊接比赛中,身材瘦小、肤色黝黑的他,一举夺得季军,成为令所有人惊叹的“黑马”。
    名气打响了,丁照民还是“不安分”,一有时间,他就跑到单位其他岗位上观摩请教。见他勤奋好学,又会来事儿,老师傅们都愿意教他两手,业余时间丁照民再恶补各工种的专业理论,一一躬身苦练,渐渐把铆工、钳工等技术陆续学到了手。
    正是源于一汽这一片培养人才的沃土,为丁照民搭建了不断成长的平台。促使他通过不间断的理论学习和各种技术比武的磨练,并经过国家级焊接名师的指点,技术水平日臻完善,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和省“首席高级技师”、省“特等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他不仅仅拘泥于焊工技术,而且还利用大量业余时间自学机械原理、机械制图。还借助与铆焊同班的“近水楼台”,偷着学钳工、背着学铆工,学放样、学下料,几年下来是样样精通,成为人们眼中“复合型”的“万能工”。“各工种都懂点儿皮毛的‘万斤油’不少,但每样技术都能达到一定境界的不多,丁照民绝对是横向发展、复合型人才的代表!”丁照民的师傅崔树生对徒弟赞不绝口。
    2012年,泵业公司10万平方米的新厂区建成投产,现场环境对设备的要求更加严格。丁照民针对加工设备防护器具不完备,切削过程铁屑乱飞、烟尘弥漫、噪音刺耳等问题,自行设计制造了专用清洗机、工装卡具卸压消音器、数控车床冷却液除尘器、机床防屑装置等300余台,不仅节约了100多万元的资金,同时极大改善了生产作业环境,减少了污染和噪音。
    日本三菱加工中心的螺旋排屑机构故障频发,国外采购一个至少8000元,发货周期在两个月以上,成为严重制约生产的瓶颈口。一台进口加工中心至少上百万元,没有金刚钻,谁敢揽这瓷器活。艺高人胆大的他找来废弃的排屑机构做样件,边测绘、边画图、边进行材料分析,在徒弟的协助下,用不到400元的制作成本成功替代了进口设备的排屑机构,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尔后又一鼓作气为其他设备连续制作了3套排屑机构。
    几年来,丁照民运用焊接技术先后修复了德国、日本的加工中心10余台,解决了诸如进口设备冷却电机损坏、法兰刀架断裂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更重要的是打破了以往维修洋设备只能等外国专家的固有观念,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破除了垄断。
    2014年“十一”长假,丁照民带着一个技术小组在进行空压机站房节能改造项目。由于空压机长期工作产生大量的热气,白白排放到室外,同时经常造成室内高温,严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就在几天前,公司领导找到丁照民:空压站节能改造项目由你全权负责,必须在7天假期内完成,不能影响节后生产。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这么大工作量,丁照民感到肩上挑着千斤重担。军令如山,说干就干。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下,丁照民经过反复测绘终于设计出了一套热气再利用的节能方案,不仅有效利用了废弃的热源,而且每年节省电费和蒸汽费至少在10万元以上,而丁照民设计、制作、安装这套节能设施的全部成本加起来也不过7000元。
    2010年,辽源市技师学院邀请丁照民到学校义务授课,尽管工作繁忙,但他还是痛快地答应了,每个月都要挤出两天时间去给学生上课。他先后带出了400多名优秀学员,在他无私指导下,该校焊接毕业生的初级工职业鉴定通过率,由40%猛升到80%以上,就业率也随之翻倍增长。
    2014年7月,以“丁照民”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辽源技师学院正式挂牌,这是中国首个在技师学院建立的工作站,作为掌门人,丁照民开始率当地各行业首席技师组成团队,一面广传技艺,一面共同破解市内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站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发光发亮。为辽源市很多企业解决了焊接技术上的燃眉之急,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今,以丁照民贯名的首席技师工作室团队,不仅成为区域内跨行业解决技术难题的“专家队伍”,也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盛赞,工作室成员在他的带动下,积极开展立项攻关,技术传承等活动,完成攻关改善项目56项,节约价值达590万元,为所在地区及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能传承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具有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


    “地下卫士”——白玉晶

    白玉晶,中共党员,现任辽源市水务集团供排水维护服务公司排水维护队队长,1998年参加工作就从事排水清掏工作,从一线清掏工,到核算员,后担任队长,把青春和汗水都无私地奉献给排水事业。
    排水维护队现有职工32人,党员4名,由于女同志多,所以又叫三八红旗班。主要负责辽源市区东到山弯桥,西到钢管厂,南到四浑公路,北到古仙桥覆盖我市200多公里的主要巷路、支路的排水管网及6000多座雨水井、3000多座检查井的维护、维修工作。白玉晶带领维护队全体职工不分春夏秋冬,不分昼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与马葫芦为伍,以污泥浊水相伴,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工作中,白玉晶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奋战在清掏一线。工作中,她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每项工作都冲在最前面。每年开春都要先清理出水口,她带领职工穿着靴子,拿着二尺钩,从胶合板桥下的半截河一个出水口,一个出水口的清掏,踩着半截河里的污泥、垃圾,闻着腥臭混杂的气味,躲避着半截河上业主们随时倾倒下来的污水,排放的粪便,那滋味真是重走长征路啊。2014年4月,当她们清掏到北海皇宫盖板涵出水口时,发现出水口被整齐叠放的成袋水泥夹杂大小不一的石头堵住,只有少量污水从缝隙中流出,再查看通往出水口的排水管线,发现水位大幅上涨,严重影响了附近工厂、居民的下水排放,她脑中第一反应是,无论如何都要将出水口清理出来,她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终于将凝固了比石头还硬的12袋水泥搬开,石头瓦块清理出来。顷刻间裹着刺鼻气味的污黑脏水奔泻而下,缓解了上游的排放压力。泥猴似的她和职工爬上河岸大口呼吸着久违的新鲜空气,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油然而生。
    工作中,白玉晶发扬攻坚克难的精神,确保城区安全汛期。2013年8月受台风“布拉万”的影响,辽源市将有大到暴雨,当时听到天气预报后她的心一下提了起来,因为,她的团队肩负着辽源市区抗洪抢险的任务,不敢怠慢,大雨如果毁坏了排水设施,后果不堪设想,从那时起她脑中防汛的神经时刻绷得紧紧的,早早的就将各种车辆配备的防汛装备安装完毕,排水泵房的后备电源安排到位,为防护重点部位两座公铁交桥封道警示牌、警示带也准备就绪。8月14日晚6:30左右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为了观察市区低洼地段积水情况,她和丈夫穿着雨衣、靴子提前对开始低洼地段进行巡查,7:40左右雨在间歇性停歇后又席卷而来,这时有几处低洼处已积水,队里的全体防汛人员也已到位,她们熟练的打开排水井排放积水。奋战了几个小时,积水还未退去,凌晨1:00雨势再度凛冽起来,当她们巡查到建材道口时发现排水井中好似井喷一样向外喷泄积水,混合着即将淹没的厕所的粪便,污泥浊水在路面形成半米深的积水区,雨势不减越来越大,渐渐的积水上涨到1.5米左右,她们在各排水井之间奔走,用手将排水井的垃圾往外掏,衣袖湿了,雨水顺着领口往里灌,这时温度急速下降,冻得她们直打哆嗦,这时,一台东辽牌照的夏利车不顾拦阻冲到积水中熄火了,司机害怕水势上涨,站在水中一手把方向盘,一手推车,见状,她们冲到积水中心,水已灌满靴子,到腰了,她们顾不上这些,使出全身力气帮助司机将车推出水中,司机非常感动。市电视台,吉视都市等媒体对建材道口处理积水情况及时进行报道,高度赞誉水务人恪尽职守,无所畏惧的工作态度。
    工作中,白玉晶服从领导、关注民生,义务为百姓解忧。2013年8月16日维护队对盛达开发等楼实施排水改造,她们先是清掏出户井、化粪池,但由于多年来排水不通,出户井被百姓私接成化粪池,一勺一勺掏上来的皆是臭气熏天的粪便,门市关上了大门,行人掩着口鼻边走边咒骂着,同志们咬牙忍着,不让自己吐出来,由于是旧楼改造,故地下电信、供热、供电、燃气等障碍很多,无法动用机械,只能靠人工一锹锹的挖,每挖一锹那溢出来的粪水混合着被浸得五颜六色废土带着刺鼻的气味被甩到沟边,终于找到旧管了。却发现管路未接入化粪池,难怪楼房的排水不通,这时她第一个下到化粪池,按照管对应的位置砸窟窿重新接管,做了些简单的保护措施,即在化粪池里垫块板,她踩在粪便中忍着恶臭,抡开大锤一锤锤地砸那混凝土管,溅起的粪水喷得满脸,但她愣是忍着。同志们轮流抢过大锤继续砸,终于砸开了接管处的窟窿,开始起旧管换新管,勾起旧管,井位里残留的粪便汩汩流入沟槽,镐头勾不起来的管就用手在粪水里摸索着搬出来,平整完沟槽下管回填,维护队用了13天改造了17栋楼,住户们千恩万谢,困扰了他们几年、十几年的难题,水务集团职工帮他们解决了,而其中的辛酸与辛劳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白玉晶和团队的付出得到了省市各部门的高度赞扬,排水维护队2012年3月获得了辽源市“三八”红旗集体;2012年4月获得辽源市“五一”劳动奖状;2014年3月获得辽源市优秀妇女组织奖。她本人也是在2015年4月获得辽源好“五一”劳动奖章;辽源市2015年度“辽源好人”的称号;2016年三月获吉林省“三八”红旗手称号。
    因为白玉晶的付出给千家万户、给整个城市带来了清洁、文明,保障了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所以她的工作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十几年来她在集团公司党委的关怀下、在供排水公司领导的带领下,用她的忠诚和奉献染红了先进的旗帜,续写水务事业发展的新诗篇。


    “矿山之子”——蒋俊刚

    人人都说煤矿苦,但他却以苦为荣。人人都说煤矿险,但他参加工作就一直奋战在井下第一线。寒来暑往,冬去春回,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他就是辽源矿业集团西安煤业公司六区采煤一段班组长蒋俊刚。
    扎根矿山无怨无悔。现年44岁的蒋俊刚是一名普通的70后,可他脸上却有着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成熟与稳重。2001年1月,他怀揣着梦想,带着对矿山的好奇与憧憬,成为一名煤矿工人。
    当时,由于地质条件相对复杂,作业环境差,再加上劳动强度比较大,一个班下来,身子骨累得像散了架一样但蒋俊刚凭着不服输的性格,以身边老师傅为榜样,用他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默默地激励、 鞭策着自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终于成为煤炭生产业务的骨干。
    “安全习惯重于金子”。2012年因工作需要,也是通过蒋俊刚自己的不断努力,被任命为采煤班组班组长,面对综采采煤新工艺、工作任务重等种种困难,他积极配合段队领导出点子,想办法,在井下现场,手把手地教新工人如何进行具体工作,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专业技能传授给他们。他常说:“我们来矿上上班,上有父母,下有妻儿,亲人们时刻牵挂着我们, 家庭幸福系于我们的一举一动,下井干活就得讲安全,没有安全挣再多钱也是白搭! 所以你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这比金子还重要, 干活前首先要检查好设备和工具,施工中不能手忙脚乱,要按程序干,按措施干,千万不能干冒险的活,不能图懒省事,否则后患无穷!
    在蒋俊刚的谆谆劝导下,自己所在的班组的整体安全素质迅速提高,不少人逐渐从懂得少的新手成长为技术娴熟的能手。同时,班组的“三违”发生率也大大降低,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了,安全生产得到了保障。这个班组迅速成长为一支令段队领导刮目相看、足可倚重的主力军。
    记得在一次三班,在正常生产工作中,工作面出现了断层,蒋俊刚知道这个月任务紧张,排除生产隐患是当务之急,他经过对断层进行了认真勘察,就和工友们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已经前半夜11点多钟了,从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他头上的汗滴顺着脸不停地往下流,衣服湿透了,他全然不顾,仍在努力排查故障,直到所有隐患排除,他才露出了笑容,拖着疲惫的身体升井。
    胸怀大爱待工友。去年9月的一天,早上6点半蒋俊刚照早早来到段里,发现平时坐在身边的同事脸色不是很好,开班组会的时候也总是跑出去接电话,会后连早饭都没吃,心神不宁地就回了宿舍。热心的他凑上前问工友是不是有什么事。工友告诉他,早上父亲打来电话,说母亲早起下地干活的时候,忽然晕倒了。现在送到医院了,要做手术,需要大笔手术费用,而家里却一时拿不出这么多。
    蒋俊刚知道同事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年迈的父母在家里种地务农,这样的一笔钱对同事的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他没有多考虑,就直接把自己平时的积蓄拿出来资助了同事。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他挠着头憨厚地笑着说:“我也没想那么多,就觉得同事有困难,我应该帮帮他。我平时住在矿上也没什么花销,钱给他用在该用的地方,值了。”
    蒋俊刚执著地从事他热爱的煤矿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是干到退休前的那一天,都不会离开我热爱一生的煤矿工作。”多么朴实的语言,伟大的业绩来自于平凡的工作。他愿意把自己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这十里矿山,把自己的一腔热血都倾注在这千尺井下,为企业安全和谐发展默默奉献着。


    “铸造精英”——张坤

    张坤,现任吉林利源精制股份有限公司熔铸车间主任,也是一名基层共产党员。自2000年以来,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民营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来;2004年起他担任熔铸车间主任,负责车间管理和铝合金圆铸棒的生产组织工作,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将公司大局和员工利益放在首位。通过公司的培养和他自身的不懈努力,实现了多项工艺技术突破,在产品研发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公司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热爱学习,迎难而上。2010年三期项目开工,新熔铸车间拔地而起,进口设备的数量和种类急剧增加,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也越来越复杂。在公司内部缺少设备技术人员的情况下,张坤自己购买和查阅相关的技术资料,加强与设备厂家的沟通交流,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大大缩短了设备安装、调试的时间,加快了新车间的投产,保证了公司轨道车等项目的按期投产。在多款铝合金空心棒的研制过程中,对频繁出现的“不成形、开裂、表面粗糙、夹渣”等一系列新问题,他主动学习的合金配比的微量调整技术和铸造方面的前沿知识,不分昼夜蹲在车间熟悉设备的每一个部位和功能,观察每一个工艺环节,认真检查水、电、气等各种管路,与工艺质量部门的技术人员共同查找根源,反复与设备厂家沟通,对设备的改造及工艺的改进提出了大胆的设想,并全身心投入到研发过程和检测过程中,摸索出“低温铸造,二次过滤”的独特的生产工艺,在保证铸棒成型的前提下,提高了空心铸棒内径、外径表面质量,铸棒内部组织均匀,降低了挤压难度,提高成品率,打开了军工产品的大门。
    钻研工艺,实现产品升级。2014年在与苹果公司的新产品交流中,张坤意识到现在的产品越做越精,所以工艺要越做越细。他结合苹果提出的质量标准以及日本三井等客户和设备厂家的建议,提出一定要执行精密严苛的工艺要求、检测要求,在经过十多个昼夜的“现场跟踪、反复实验”后,他总结出了一套更加稳定的工艺操作方法,成功生产出苹果笔记本外壳使用的高精尖铸棒,在竞争激烈的供应商中脱颖而出。使我公司一举击败了国内国际同行,成为了美国苹果,日本三井等多家国际大客户的常年供货商。通过不断的工艺学习和研究,张坤已率领车间从初期简单的6063合金铸造,逐渐扩展到F6005A、6008、6005、6082等工业材合金铸棒,并且开发出6系合金稀土元素添加工艺,特别是近两年随着产品结构的快速升级,已陆续总结出生产航天航空、军工产品的铝合金2系、5系、7系中、小规格圆铸棒的成熟生产工艺,并且对于在同行业中生产难度较大的大规格圆铸棒也基本掌握了铸造的操作方法和工艺路线,并成功为国内外客户提供合格产品,实现了铸棒品质和生产能力的屡屡突破,目前由张坤带领的铸造团队已经成功地铸造出了不同规格、不同合金牌号的铝合金铸棒上千种,可以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要求。
    严以律己,敬业奉献。在企业工作十七年多,张坤始终将公司大局和员工利益放在首位;一直坚守在生产和技术的第一线,在人员管理上,公平公正,不循私情,坚持原则,不搞特殊化,从未“吃拿卡要”,不拿公家的东西,不在所处的职位做人情交易;他多次组织技术工人培训工作,带动员工学习工艺、提高操作技能、掌握专业知识,由他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已经分布在公司的各个岗位,都能独立承担熟练的技术工作,为公司的转型升级、技术革新无私奉献。他还热心地帮助大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一年365天,他几乎没有休息日,任何事情、任何工作他保证随叫随到,对此,他从无怨言。
    张坤始终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履职尽责,勤于奉献,不图回报。在工作中,一直秉承着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理念,刻苦专研技术,一心提升品质,扎根民营企业,为公司发展坚守在一线,为企业新一轮的转型升级默默无闻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唐工匠”——周旭哲

    周旭哲,1996年参加工作,现任大唐辽源发电厂副总工程师兼设备管理部主任。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吉林省劳动模范、辽源市特等劳动模范。他二十几年如一日,扎根电力生产一线,从普通工人成长为电力企业生产管理的中流砥柱,连续为企业安全生产做出巨大贡献。
    奋斗,打造铁军团队。工作中,周旭哲用思想和实际行动作表率,凝聚了团队力量,锤炼出了一支锅炉检修铁军队伍。2011年底,时值北方冬季供热生产关键时期,辽源厂机组大负荷运行,锅炉设备重复性缺陷频发,部分职工因连续抢修过于疲劳,士气低落、情绪消极。刚到锅炉分场主任岗位的他身先士卒,带领职工钻入干排渣设备抢修,并全力研制报警装置,共同加以改造,一举扭转了设备缺陷频发的被动局面。
    2013年,辽源发电厂3号机组进行投产后首次大修,同步进行脱硝技改项目。没有大修作业经验,人员少,工作量巨大,困难重重,要保证机组检修工期、技改工程质量,还要确保外委施工队伍300多人的人身安全。周旭哲以“没有做不成的事儿”为座右铭,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不服输的韧劲,率领职工成功应对一项项挑战、攻克一道道难关,按期高效完成97项大修项目,成功处理20余项重大缺陷。安排专人24小时盯守脱硝改造现场,确保了人身安全和施工质量。实现了机组大修后一次启动成功,脱硝改造一次通过试运投入运行。
    2014年,周旭哲积极组织4号炉B级检修工作,共消除重要缺陷25项,检查发现“四管”磨损缺陷、焊口缺陷、管卡变形等问题1500余项,共计换管212处,加装防磨瓦1100块,使锅炉“四管”安全得到了有效防护。通过强化锅炉“四管”防磨防爆管控,实现两台锅炉连续五年“零漏泄”,为保证全市冬季供热做出突出贡献。
    奋斗,强化管理提升。周旭哲勇于将现代管理理念,创新的融入工作实践中。率先在锅炉分场内打破多年来老企业奖金分配“大锅饭”惯例,实行工作“量化积分”制,根据积分分配奖励,鼓励多劳多得,充分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担任设备管理部主任期间,周旭哲组织修订缺陷管理细则,加大奖惩力度,加强过程管控,坚持日统计分析与通报考核,使年设备缺陷发生率大幅下降、消除率达99.2%以上,为机组稳定发电供热提供了坚强保障。同时,强化设备缺陷管控,严抓机组检修质量,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带领部门人员,连续两年高标准组织完成3、4号机组检修及全停消缺工作,消除4号机主油泵管路振动大等重大设备缺陷,为机组安全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为企业连续实现“安全年”,机组实现零非停、零限热、零曝光的“三零目标”做出重大贡献。
    奋斗,实现创新创效。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周旭哲积极引导锅炉分场职工“练绝招、展绝技、出绝活”,由“体力劳动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他自行研制的空气预热器半自动冲洗装置,可节约104个检修工时,大大降低人员劳动强度。针对锅炉底部漏风现象,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带领职工成功处理漏风点270余处,有效提高了锅炉热效率,年可为企业节约资金 130余万元。
    周旭哲率领劳模创新工作室人员,发挥“大唐工匠”精神,开展脱硝系统喷氨自动优化研究,降低喷氨量26%,每年可节约资金95万元;通过优化锅炉一次风机出口风道,年可节约电量40万元。个人荣获中国大唐集团公司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优秀负责人,“周旭哲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获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示范型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组织锅炉专业研究的《火电机组脱硝改造工程不停炉烟道过渡改造方法》《变频器风道调节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周旭哲组织大力开展增收节支工作,仅2016年为企业组织完成修旧利废303.7万元,保险索赔117.8万元,争取环保政策补助资金40万元,获得排污费减免奖励43万元。在他的率领下,辽源发电厂设备管理部先后荣获吉林省电力技术监督工作先进集体、吉林省“经济技术创新团队”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