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文明新风 “禁”出“中国蓝”

倡导文明新风 “禁”出“中国蓝”
本报记者 汪琳 夏景明

 

    站在魁星楼上俯瞰辽源大地,在城市建成面积达46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清明、中元时节不点一把火、不冒一处烟、不烧一堆纸,并非易事。如今,这个“梦想”正朝着现实不断迈进。“政府下令‘禁烧’以来,占道经营烧纸的少了、选择文明祭祀的人多了,早晨出来跑步感觉空气比以前清新多了。”市民宋薇说。
    自2014年以来,我市全面开展“禁烧”之路已走过四个年头。通过在制度上“立规矩”、在行动上“动真格”,多部门联动包保,加大宣传和巡察监管力度,不断进行引导劝阻、开展环保知识普及工作,路边焚烧祭祀现象逐渐减少。用城市管理处副处长贺东明的话说,“禁烧”工作经历了从难到易、从繁到简,从强力制止到自觉配合,从不能烧到不敢烧、不愿烧等一系列变化,文明低碳祭祀开始为我市精神风貌冠上新标签,头顶上方重现一片“中国蓝”。
    “‘禁烧’工作刚开展的头两年,是最艰难的时期。老百姓的传统习俗观念很深,对‘禁烧’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抗。后来,百姓和经营者又开始跟我们打起了‘游击战’,专挑桥梁、开放式小区等死角、盲区烧纸,给包保机关单位、社区和监管部门等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难度和任务量。”贺东明告诉记者,“随着对文明祭祀的大力宣传和常态化的监管整治,近两年,老百姓逐渐接受和认可了‘禁烧’工作,大多选择以鲜花祭祀代替焚烧纸钱祭祀,售卖烧纸的店铺也改卖鲜花了。市民的文明习惯正一点点开始养成,城市环境也逐渐改善。”
    “禁烧”成效,未来可期。正如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胡永为在夜查“焚烧”工作情况时所说,通过“文明治市”,增强市民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和公德意识,创建“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将会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出良好的软、硬环境,给百姓带来更多更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