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30年 我们和城市一起长大

  见证

  三十年,太长、太久,仿佛过了一生一世。
  三十年,又太短、太近,好像就是昨天,好像就在眼前。
  三十年来,我们居住的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就在你我身边、就在你我眼前,它不仅记录着我们这座城市沧桑变迁的历史,也记录着我们每个人不断留下的串串脚印。说起城市的变迁,每个人都能讲出自己的故事,对于那些70后、80后而言,他们和这座城市一起长大……

  那山 那水 那人家

  2012年6月2日,已被列入当年棚户区改造计划的矿区北山地块儿,大面积拆迁工作正在进行。
  在一处仅剩瓦砾的“老宅子”前,55岁的李铁正拿着手机在发短信。老李说,要给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儿媳发个信息,告诉他们这里要大变样了,回来的时候可别找不着家。
  的确,时代在发展,城市在变迁,在风起云涌的变革大潮中,城市的山山水水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0年9月2日,市领导会见参加东北亚贸易博览会的华人华侨企业家。作为土生土长的辽源人,就职于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王耀辉博士对家乡这些年的变化感触颇深。“这些年,辽源的发展太快了。这次回来,我已经找不到自己当年的家了。所幸的是,我家门前那两棵大柳树还在……”
  王博士的话充满感情。作为一位远赴他乡的辽源人,他为家乡的发展变化而骄傲,而那些从未离开过家乡的辽源人,更是对家乡的明天充满期待。
  2011年9月30日,宁波均胜集团辽源均胜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汽车电子零部件项目举行开工仪式。
  仪式现场,居住在附近的连昌村村民躬大哥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所站的位置几年前是一座闲置的小水库,周边没有人家,荒凉得很。打从去年开始,各种车辆开了进来,没多久,水库就被填成了平地。
  躬大哥说:“听说这里要建工厂了,这可是好事,工厂建成后,我们住在附近的老百姓也一定会跟着借光儿的。”
  躬大哥说的没错。随着项目的落地投产,周边的公辅设施一并完善,与此同时,周边百姓的就业、养老、居住条件同步改善,生活的变化翻天覆地。
  新城区建设带给人们的是期盼已久的幸福生活。
  在西安区河西新苑小区,8号楼的居民姜雄说得干脆:“咱这地方以前叫啥你知道不?河西草房!听见没?草房!可你再看看现在,咱这小区、咱这广场,那叫一个‘漂亮’。咱哥儿几个都是矿务局退休职工,闲着没事,就到广场上下棋、打扑克、聊天,日子过得美着呢,早几年,咱连想都没想过!”
  经过全市上下共同的努力,我市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和“省级卫生城”。30年艰苦奋斗,那山、那水、那人家无不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变化触手可及。
  
  那路 那桥 那城市
  
  2011年10月16日,一环路贯通暨市政路桥通车剪彩仪式隆重举行。
  15公里环路全线贯通了!辽源终于有了自己的环城公路,这是辽源公路建设史上的盛事、大事,更是辽源百姓关心注目的实事、喜事。
  通车仪式现场,56岁的冯大姐站在看热闹的人群中,笑得合不拢嘴。冯大姐说,自己家就住在附近,从小在这里长大,结婚后也没离开这儿。冯大姐告诉记者,这些年,自己亲眼见到这里一天天发生着变化。平房动迁了、道路修通了、周围变美了、环境变好了。冯大姐说,这几天,她天天在路上走、看,心里可高兴了。她指着自己脚下的一段路,略带几分神秘地告诉记者,知道这里原来什么样吗?就是几间小平房,一大片涝荒地,周围什么都没有,一走到这儿,就好像到了农村一样。再看看现在,这么宽的路,平展展的,还有这路灯、这周围的高楼,多漂亮、多气派!
  冯大姐的话饱含兴奋,满怀自豪。的确,正如冯大姐所说,辽源这些年的变化太大了。而对这变化体会最深的,莫过于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城市靓丽了,道路通畅了,幸福也跟着撵来了。
  在随同市直机关干部视察城市道路工程的过程中,眼前的一幕幕情景,令所有人为之振奋。
  昔日的黄土岗,如今平坦开阔。过去的坎坷土路,今天变得四通八达。
  在福寿路东路、矿北大街、煤城大街等新建路段,附近的老百姓像自家办喜事一样,守在路口,张望、顾盼,他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变化,这变化令他们欣喜、兴奋。
  在城西一加油站,记者与前来加油的几位司机师傅聊起了辽源这几年的道路建设。
  开出租车的常刚告诉记者,自己开出租车好多年了,对辽源近年的路网建设感触最深。“前些年,路窄、堵车不说,路况也不好,车脏得快、磨损快。刷得也勤,每年雨季都成了出租车最倒霉的日子,经常是在泥水里打滚,天天回家刷车都不见干净,一个季节下来,好像是车开了好几年。现在可好多了,辽源的道路又宽又平,路网四通八达,市区内连背街巷路都被列入了维修计划。”
  常刚的话引起了一旁开私家车的王琰的认同。他兴致勃勃地说起了自己的老爸。“你们知道吗,我家老爷子是最喜欢看路的。前些天,我开车带着他走了一圈我市去年新开通的这些路,老爷子高兴得不得了。其中一条从六条胡同通往二中的路他没弄明白。第二天,居然硬拉着我妈,两个人徒步又走了一遍,回家还一直说,这路修得可太好了。”
  家住多寿路小学附近的一位司机大姐接起了话茬儿:“可不,我家老太太也一样,前年我家门前坏了好几年的一条巷路修了,把老太太高兴得约了楼里的几个老姐妹一起吃了顿‘喜儿’!”
  几位大哥大姐的话聊得越来越近乎。正如大家所言:辽源如今的道路四通八达、畅行无阻了。

  我们和城市一起长大

  就职于某事业单位的王女士出生于1972年,用她的话说,自己是和这座城市一起长大的。
  1983年辽源升格为地级市时,她12岁,刚刚小学毕业。她说,小时候,她记得最真切的就是冬天的寒冷。家里是冷的、学校里也是冷的。碗柜里的碗都冻在了一处,水缸上面结着一层冰,家里唯一的“供热设施”就是一铺火炕。妈妈每天生火做饭连带烧炕。她的“工作”则是帮妈妈“摇风轮”,捧着一本小书,坐在小板登上,边摇边看。后来,家里买了电饭锅,又有了液化气,可冬天,还是得生炉子。再后来,全家搬进了父亲单位分的供热楼,她才再也不用“摇风轮”了。
  王女士说,那时,她最高兴的事儿就是和妈妈一起去东吉市场。那时候的东吉市场卖的东西可多了。外面卖针头线脑、时装百货,屋里卖蔬菜、水果、副食,去逛一趟可过瘾了,啥都能买着。直到后来,有次王女士的老姨带她去北京,她突然发现,原来人家买东西有超市,还有那么漂亮的大商场。不过没多久,咱这儿就也陆续都有了。
  今年27岁的周先生对城市发展的深刻印象则原自我市首次上线运营的双层巴士。周先生说,那是自己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终于放假了,他和几个小伙伴没事儿就在街上疯跑,那一天,一辆身着彩色广告的双层大巴士车突然出现在了大家面前,这车以前只有在电影里他们才见过,这回怎么见到真的了。他和小伙伴们追着那车跑了好远,星期天还硬赖着妈妈带着自己去试坐了一次,那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次特殊记忆。
  周先生说,这么多年过去了,城市的发展近在眼前,那些大城市有的,咱这儿也有了;电影里看到的,咱这儿也随处可见了。每每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大家都会为这城市的迅速发展感慨万千。

  真心祝福城市的明天越来越好
  
  城市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人们在见证城市“长大”的同时,更对她的明天寄予厚望。社区干部李先生说,与大城市比起来,辽源是座小城市。可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可爱之处——人生活得惬意。大城市经济发达,但是会堵车、会让人耗费很多时间在路上、会吸入更多的城市废气。比起去外地打工的人,我更希望留在自己生活的这座小城市,享受小的精致。我们有免费公园,有免费的广场。我们的美,也许并不在于大城市的高楼大厦,而是整洁的市容市貌和文明的市民!
  在家乐花园小区,居民张大姐则表示:“辽源的确变好了,但是还不够,你到街上看看,乱贴小广告、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再看看辽源的交通,有的司机还争先恐后地加塞。这些方面,我们还要多努力,才会离宜居城市更近些。”

  北环路和一环路的建成,为人民群众铺垫了一条环绕幸福之路。
  与城市共同成长的向阳山,为百姓营造出一处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昔日龙首山魁星楼。
  解放前辽源的民宅。
  昔日东辽河。
  孕育辽源人民健康成长,与城市岁月相伴的东辽河。
  东辽河大桥为辽源人民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条件。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 茵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刘 鹰 摄
  本版策划 郭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