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行节约 拒绝浪费(上)
厉行节约 拒绝浪费(上)
无谓的浪费,何时止步?
充电器泛滥 很浪费
现如今,手机几乎早已经成为人们的必需物品了。使用手机的人群上至老人,下至孩童。很多人估计都曾有过“没带手机出门而倍感焦虑”的经历。习惯了手机傍身的现代人们出门一怕没带手机,二怕手机没电。手机没电就得靠手机充电器给予充电了。因此,手机和充电器从一出生就天然地联合在一起了,每个手机都会专门配备一个充电器。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手机的更新换代速度更是惊人,人们则会追赶科技进步的步伐,跟上手机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更换手里的手机。随着手机的更换,充电器自然也就随之更换。在一个普通家庭里,假如家里人每个人都有手机,一部手机一个充电器的话,家里就会有好几个充电器。倘若随着手机的更新换代,部分家人赶时髦更换自己手机的话,就会有闲置下来的手机和充电器。这些手机和充电器大多不是历经岁月而“寿终正寝”,而是被认为弃用。这些被认为弃用的手机和充电器还可使用就被白白闲置而无人问津。这样,久而久之随着手机不断地更新换代,家里的闲置手机和充电器就会越来越多。尤其是那些充电器,只能给特定款式、特定型号的手机充电外几乎别无他用。
在采访中,市民李志居说起来自家闲置的手机和充电器。他说:“我家4口人,我和老伴都60多岁了,有一儿一女都是30多岁,新潮时髦。儿子、女儿经常换手机,家里不用的手机都老鼻子了。我和老伴岁数大了,赶不上形势了,摆弄不了智能的手机,只能用老人机,只会接打电话。因此,他们换下来的手机我们也不会用,只能看着那些看上去还很新的手机闲放着。有一次,我老伴充电器丢了,我就想起家里闲置的充电器。可是,我和老伴几乎试遍了所有的充电器都不能用。没有办法,我和老伴第二天只好去手机店里专门买一个充电器。你说都是手机,差别咋那样大呢?为啥不能都生产统一的充电器呢?”其实,持和李志居老人相似观点的大有人在。他们认为,手机充电器不能通用,既不方便也很浪费。事实也是如此,根据国外一个权威机构的研究,一年左右的时间就会有大约五千万个充电器被废掉。这样的话,每年光手机充电器荒废造成的浪费都令人触目惊心。那么,为什么不能有统一的标准化设计,让多种型号不一的手机都能通用一个充电器?是技术不行还是背后的利益驱使呢?
办卡图方便 卡多不便还浪费
在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理应更加便捷和高效。在一定程度上,事实也正是如此。其中,便民卡的出现就是人民生活日益便捷的最好例证。很多“有卡一族”估计都感受过卡给人们带来的便利。拿着公交卡一刷省了换零钱的麻烦不说还能享受到优惠;带着各个商家给办理的优惠卡或会员卡,有的能直接用卡消费,有的会享受到会员打折价格……现在,一个人身上或多或少的都会带着几张常用的卡,甚至有的有数十张各种各样、功能不同的卡。事情总是过犹不及。卡的数量多了,在很多时候不但不能达到让人民享受到便利,而且会因重复办理各种卡片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现在,竞争激烈的商家们为了自己能够更占优势,想尽办法进行宣传,千方百计拉取回头客。其中,商家为顾客办理优惠卡或会员卡就是常用的办法。各个商家都如此效仿,消费者又都来者不拒,这样一来,消费者身上就有了各个商家的不同卡。这些卡名义上是为了便利消费者或优惠消费者,可是消费者在使用时有时候就很难分清哪家是哪家的卡。正因为使用得不顺手,加上很多商家借助为消费者办理会员卡或优惠卡等手段,刺激消费,实质上却宣传大于让利,消费者一般都会在使用完一两次后弃之不用。商家给消费者发放的卡大多是做工比较精细、质地也很讲究,而那些卡片最后都不能被人使用是很大的浪费。市民何畅风告诉记者:“我身上有几种常用的卡,家里抽屉里有几十张卡,这几十张卡基本上不会派上用场。我之所以没有把这些卡扔掉就是因为感觉扔掉有点儿可惜。我一个人就有这么多张卡,那全市那么多人该有多少张卡,这得是多大的浪费。我真希望有一张可以多用的卡,那样既不用在使用的时候去分辨,也可以节省不少资源。”
有些捆绑销售的产品会造成浪费
说起“部分捆绑销售的产品会造成浪费”这个话题,有些人会有些不解,甚至是持反对的态度。捆绑销售是商家营业推广的一种方式,其实质就是一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促销手段。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捆绑销售的形式很多,可是,无论哪种形式的捆绑销售都标榜最大限度的“让利”给消费者。很多消费者正是被商家所谓的让利刺激了消费的欲望,而让商家的捆绑销售战略屡试不爽。高中生小刘说了自己的经历:进了文具店,本来想买一支铅笔,结果买了一把;本来想买一卷胶布,结果买了五连包。他告诉记者:“当时之所以会改变自己的购买计划正是被店里制定的所谓的捆绑购买有优惠的条件所打动,等买完了才感觉有点后悔了。我其实只需要一支,可是超市却一次性卖给我4支,其它4支我可能下次用时就找不到了,所以对我来说就是浪费,往大处说就是资源浪费。”
捆绑销售有一种常见的形式就是赠送赠品,这样的销售形式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在各大商场、超市以及专卖店发现,每当有重大节日或是某个特定时刻, “买一赠一”“积分消费赠商品”等赠品促销的形式越来越多,并且颇受消费者欢迎。诚然,赠品作为一种促销方式,目前在市场上已经被广泛运用,但其质量却良莠不齐。质量良好的赠品对消费者、企业和商家来说,可谓是皆大欢喜。但质量差的赠品却无人埋单,到头来不但可能会成为危害企业和商家的导火线,最终使其葬送了自己的品牌,而且浪费了大量资源。关于捆绑销售,黄女士向记者倾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黄女士说:“有个周六,我和爱人去了我市某家专门经营电器的商场。在商场里,我俩把要买商品的所有牌子都看了一遍。看过后,我俩相中了一个牌子的商品。我们相中这个牌子的产品一是看中了这个产品适中的价格和不错的质量,二是看中了服务员向我们推荐的赠品。这个赠品外观看着不错,而且是我们当时需要的。回到家后,正品质量没什么问题,可是,这赠品在使用了几次后就报废了。我感觉有点被糊弄了,非常气愤。你说这生产赠品难道不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吗?既然都要消耗,为啥赠品质量不提高点呢?”
正当的捆绑销售是一种正常的销售行为。可是,部分商家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许多商家巧立名目、设计内容,向顾客销售那些质量不高、档次低、面临淘汰等这样的商品捆绑销售行为,不但出卖了这些商家的诚信,坑害了消费者,更是一种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这样的行为应当及时杜绝。
过度“包装”何时瘦身?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者对商品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正因为如此,很多商品经营者为了自己的商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优势,不但在商品品质和档次上下工夫,而且还会不遗余力地重视起包装。商家给商品适当“打扮”一番,让商品有一个好的卖相是理所应当的,可事实上,很多商家却在包装上用了过多的精力,过度包装自己产品,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
市民刘耀民不久前收到朋友寄来的一盒红茶。茶叶外盒由水晶玻璃做成,里面还套着一个精雕细琢的木盒,打开木盒,才看到红绸黄缎垫底、精致小铁盒包装的茶叶,整个礼盒差不多鞋盒大小,而茶叶却不多。刘先生告诉记者:“当小心翼翼地打开这盒茶叶的时候,我还以为这盒茶叶是一个什么工艺品呢,一点茶叶却用那么好的包装真有点糟蹋东西。”其实,在工作和生活中,每一个人几乎都曾遇到过这种过度包装的事情,过于精美的包装已经司空见惯。远的不说,单是我们经常收的快递就存在这种过度包装的行为。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务量增长迅猛。数据显示,如今网购快递业每天产生的废弃包装就达到千万件,包装盒所用的胶带纸更是浪费惊人。据调查,在很多大中城市,重复使用快递包装的人群比例不到一成,很多包装都被白白扔掉。市民王丽珂在“双十一”这一天进行了大“血拼”。王丽珂告诉记者,她在“双十一”凌晨开始抢购,花了近两万元。双“十一”刚过,她陆续收到她所购买的快递物品。看到快递心里高兴,可是手上遭罪,拆快递包裹实在太费劲了,因为很多商家都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装,本来不太大的一件物品却套了很多个外盒,胶带更是缠了好多圈。这还不算,当拆完这些商品时,王丽珂家也被这些商品的包装盒给占据了。看着这些堆得像小山的包装纸,王丽珂心里的滋味很复杂。她告诉记者:“我虽然赞成商品要有好的包装,但不赞成过度的包装,包装一过度不但会给消费者带来麻烦,也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总之,过度包装已经成了一股潮流。可是,过度包装、片面追求奢华包装的附加值,无疑会消耗大量资源,加剧环境污染。更深一层讲,过度包装还会催生奢侈浪费、贪污腐败等不良风气,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背道而驰。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不禁要问:过度包装何时瘦身?
禁止无谓的浪费怎么做?
记者在采写本版稿件时发现,这些无谓的浪费不管是打着便民的幌子为人们重复办理各种卡、过度的包装产品,还是使用各种形式的捆绑销售,其背后的最主要推手就是利益。在各自背后利益的驱使下,相关人或单位就会忽视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追求自身正当利益无可厚非。可是,有关个人或单位如果在追求自身利益方面过了度或是偏离了正确的方向,那就不值得提倡,甚至需要严令禁止的行为了。那么,禁止无谓的浪费,怎么做?
从一定程度上说,人们一切行动,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笔者认为,禁止无谓的浪费首先要从人们的利益观上着手。利益既然是引起那些无谓的浪费背后的最大推手,那么通过一定的行之有效的手段,让正确的利益观深入人心并付之行动。践行正确的利益观就应当做到在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时候,不要忘记别人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利益。正确的利益观不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因此,要让人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做好教育和舆论宣传是必需的。同时,禁止那些无谓的浪费从长远来看还得依靠完善的管理制度,需要通过科学的标准和完备的制度,实施强有力的监督。科学的标准和完备的制度就要立足于解决问题,要有针对性强、措施具体的特点。有了好的制度就要切实抓好制度的落实。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制定之后,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真正确保贯彻不打折扣、落实不偏不虚,是更加艰巨的任务,也是无谓的浪费行为的最有效手段。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