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942公里的城市对话
跨越1942公里的城市对话
——辽源代表团赴安徽铜陵开展经贸交流活动综述
本报记者 王茵 摄影报道
在铜陵城市展览馆,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向王立平一行介绍铜陵市经济转型的主要做法。
核心提示
辽源与铜陵,一个位于吉林省中南部,一个地处安徽省中南部,两地公路距离1942.6公里。
是什么将这样两座既不搭界又不接壤的城市联系在一起?又是什么,让辽源代表团不畏舟车劳苦远赴铜陵学习考察?
让我们先去了解一下铜陵市情:
铜陵,因铜得名,依矿建市,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全市总面积3008公里,辖一县三区,总人口170万,2009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
显然,资源枯竭城市是两地共同的符号。而相近的城市规模、相同的发展历程,又注定了两座城市面临着同样的课题、拥有同样的责任与担当。
然而,关注铜陵市的主要经济指标,让辽源人倍感震惊的是:体量和经济总量大体相当,铜陵年财政收入竟高达135亿,而辽源仅42亿。
这样的差距原因何在?奥秘何在?让我们去听一听跨越1942公里的城市对话。
5月11日至13日,市长王立平率市政府党组成员、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凤林及市发改委、市政府办、市公用事业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主要负责人一行8人,赴铜陵参观学习、实地考察。
对话城市转型——延伸资源,不唯资源
5月11日16时,辽源代表团抵达铜陵,一行8人未来得及休息,便在铜陵市委书记宋国权、副市长王纲根陪同下,前往铜陵城市展览馆、铜陵图书馆、铜陵生态公园,了解城市发展脉络、探访转型路径、考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说起铜陵的转型之路,宋国权用“吃面条”作比喻。他说,当年的铜陵矿产资源丰富,铜冶炼、铜加工技术闻名全国,靠铜吃饭、一业独大,如同山东人种麦子、磨面粉、吃面条一样顺理成章。然而,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麦子收成不好,面条还吃吗?当然要吃,不但吃,我们还吃出了与以往不同的风味。这就是“立足资源,延伸资源”。
宋国权说,2009年3月,铜陵被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后,市委、市政府确立了观念转新、经济转型,体制转轨、环境转优,解决历史遗留的“四转一解决”战略,将产业重心从开采冶炼转移到精深加工上,形成了铜箔、铜带、铜杆(线)、铜管、铜合金5条重点产业链。2015年,全市铜基新材料产业产值达529.8亿元,占全市新兴产业的比重达84.8%。
宋国权的话道出了铜陵转型的思路和脉络。不过,与宋国权的“立足资源,延伸资源”有所不同,用王立平的话说,辽源是“立足资源,不唯资源”。
王立平说,辽源与铜陵具有相同的发展历程。我市也是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城市。随着资源枯竭,200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经历近10年的转型实践,辽源打破唯条件论思想,着力写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大文章,借时借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调整、优化、升级,重构经济发展新引擎。2015年,辽源的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70%以上。
对话扶持政策——搭建平台,强化支撑
5月12日,辽源代表团在铜陵市副市长王纲根、黄化锋陪同下,先后考察了全威铜业科技、泰富特殊材料、有色集团金冠铜业、铜冠冶化分公司、新九鼎文化产业公司、海螺公司垃圾焚烧处理项目、精迅特种漆包线、耐科科技、乐凯特科技公司及北斗星城商业综合体项目。
考察中,企业一流的管理模式、良好的发展氛围、科学的市场定位给辽源代表团一行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用黄化锋的话说,正是这些实力雄厚、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企业为全市经济强势增长奠定了基础。谈到政府对企业的扶持政策,黄化锋“政府建平台,行使杠杆撬动”作用的理论引起了辽源代表团成员的浓厚兴趣。黄化锋说,从2014年起,铜陵市设立了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每年投入1.5亿元,采用债权、股权、贷款担保等财政资金资本化运作的方式,滚动扶持前景好、技术新、效益好的新兴产业企业和项目,两年直接带动银行贷款超过12亿元,杠杆系数达4倍以上,成效极为显著。此外,铜陵市还通过帮助企业剥离不良资产,推动上市融资的做法,先后扶持6户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化解融资难题,推动升级改造。
对此,我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感触颇深。据该负责人介绍,我市自2011年起,先后多次举办企业上市和融资辅导班。2014年,辽源市政府还专门出台了推进企业上市和挂牌工作的实施意见。2016年初,辽源鸿图锂电隔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截至目前,我市已有4家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事实证明,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发展至关重要。
不过,对于设立引导基金、打造政府融资平台,该负责人坦言,这是我市的短板。辽源毕竟财力有限,要做到这一点,还需出台更为严密的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
对话顶层设计——抢抓机遇,创新发展
谈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奥秘所在,铜陵市政府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的说法是:我们抓住了有利于铜陵发展的所有机遇,这一点从铜陵16个国家示范城市头衔上足以得到证明。
的确,在铜陵市博物馆,安徽省首个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市、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综合示范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市、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市、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安徽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一大批试点示范城市的标签光鲜闪亮。
在5月13日上午铜陵市政府组织召开的两市相关部门对接座谈会上,铜陵市常务副市长江娅说,2013年,铜陵市先后被列入第二批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和首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城市,这是铜陵有史以来获得的最具含金量的政策平台。借助这一平台,铜陵市深入推进示范建设工作,2015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均在“十二五”原定目标任务基础上再下降20%,在国家节能减排示范市首次绩效考评中,铜陵市获优秀等次。
江娅说,抓住机遇、争取政策、吃透政策、创新性地推动落实政策,这是铜陵转型发展取得实效的关键。
对此,我市发改委负责人高度认同。该负责人表示,在辽源的转型发展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从未放松过对政策的争取,但我们也要承认,在推动落实国家政策过程中,我们的思想解放程度还有待提高、思维还不够活跃、创新意识尚需加强,这一点的确要向铜陵好好学习、借鉴。
座谈会上,辽源开发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公用事业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分别就转型支持政策、服务业发展措施、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模式、基金平台建设、融资风险防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资金来源与渠道、高新区申报与创建考核体系等问题与铜陵开发区、铜陵市发改委、经信委、住建委、建投公司等部门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一天半的时间,深入10余户企业、考察若干个项目,铜陵的社会事业、经济实力、民生发展令辽源代表团成员敬佩之余倍感振奋,而半天的座谈交流更是增强了大家加快自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跨越1942公里的对接交流,大家获益良多,满载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