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管理暖人心
救助管理暖人心
———市救助管理站“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张莹莹
“谢谢!”是一句普通的话语,也是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这一冬天听到的最多的词汇。自2015年入冬以来,市救助管理站开展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活动,充分保障了我市流浪乞讨人员安全越冬。他们坚持每天巡查3次,将车站、繁华地段、市区内各银行自助区等列为重点巡查区域。对接受入站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市救助管理站给予提供免费的就餐和住宿,更换防寒衣物,并及时送返回乡;对不愿接受入站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市救助管理站给予棉衣裤、棉被褥和快餐食品等必要的救助物资,并劝导其至避寒场所,防止因恶劣气候导致意外发生。救助站还开展了“请受助人员回站过年”活动。市救助管理站在今年春节之际,为流浪乞讨人员重新布置了舒适的住宿房间,筹备了丰盛的食品和充足的防寒衣物,主动热情地邀请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到市救助管理站过年,让流浪乞讨人员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为了方便群众和生活无依的流浪乞讨人员获取求助的途径和办法,共设立救助引导牌8个,在繁华地段银行自助区张贴的救助引导标识覆盖率达到80%,发放救助联系卡2100多张。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吉林省救助网络平台、辽源广播电台、电视台、《辽源日报》、“吉D微风”微信平台等方式发布寻亲信息4条。为了有效实施救助,救助管理站还在火车站、客运站、各大银行、市区主要街路营业网点设立救助引导牌,在银行自助区张贴救助引导标识,向广大市民发放救助联系卡。截至目前,火车站、客运站提供救助线索8条,各大银行提供救助线索22条,市民提供救助线索11条。家住东辽县建安镇的浦某,现年45岁,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出狱后无家可归,长期在辽源市区内以流浪为生。市救助管理站多次对其进行救助,但因无固定住所,又无工作,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导致其流浪被救助、救助后又流浪的现象。为了能从根源上解决他的流浪乞讨问题,救助站多次派工作人员到其户籍地建安镇政府联系安置事宜,经与镇政府的共同努力,为他找到了一份供吃供住的工作,让他自食其力,告别了流浪生活。
家住东辽县金州乡的刘某,现年56岁,三无人员,因年龄未满60周岁,无法纳入“五保”,长期在辽源市区内以流浪为生。市救助管理站多次对其进行救助,但因其年纪较大、体质弱,无法工作,没有经济来源,导致救助后仍反复流浪。为了能够让他过上稳定的生活,市救助管理站多次派工作人员到其户籍地联系安置事宜,经过与当地民政部门、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共同努力,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将其安置到了敬老院生活。
家住西安区的王某,现年48岁,患有精神病,市救助管理站多次对其进行救助,由于她家的特殊情况,家人无法照顾她,导致将其送回家后又反复流浪。为了能够解决她的流浪问题,市救助管理站多次与西安区救助中心、市精神病院联系,共同研究解决办法,为其办理了农村新合作医疗,并送到市精神病院进行治疗,这样一来,她的病情不仅得到了治疗,同时,也有了温暖的住所,告别了流浪生活。
类似以上的情况还有很多。通过全面排查梳理薄弱环节和隐患,市救助管理站积极开展冬季街面巡查工作,让生活无依的流浪乞讨人员都能得到及时的救助。从2015年11月至2016年3月初,市救助管理站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62人次。其中,入站救助217人次、街头救助45人次、送到医疗机构救助2人次。累计发放御寒衣物和食品11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