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农民一起卖粮

今年玉米临储价格首次下调 农民面临“丰收的烦恼”
跟着农民一起卖粮
本报记者 李及肃

    12月17日,隆冬季节的一个晴好天,家住西安区灯塔镇高古村五组的徐亮和刘生琴夫妇午夜时分就开始为第二天早上要卖粮忙活起来。听说老徐要卖粮,伴着月色,村民们帮他给满仓的玉米脱粒、装车。
    64岁的徐亮自家只有1垧多地,他流转了本村1垧来地,大多是坡地,价格在300元至350元之间。“年头好的时候,还是有账算。”老徐说。“今年的收成不好,天旱、坡地减了产,而且国家收购价下降了,2垧来地只打了5万斤左右的粮。”
    8点多钟,辽源市灯塔粮库临时设置的农民休息室里,送粮的农民朋友围着炉火正旺的地炉子驱寒,有说有笑。经过验水、检等,老徐的玉米被定为二等、22个水,每斤0.86元。他觉得现在这个价还可以接受。不过,他明年打算不再流转土地了,种自家地,让儿子去城里打工。“照今年的行情,还这么种玉米没啥指望。”地炉子的火将老徐的脸烤得红红的。
    灯塔粮库主任陈贵国告诉记者,自今年11月初开始收购玉米,粮库所有工作人员一律7点30分之前到库,确保农民朋友随来随卖。截至12月16号,灯塔粮库已入库新粮8400吨。“当前粮食收购市场存在这样几种情况:一是由于临储玉米价格下降,多数农民存在‘惜售’心理,持粮观价;二是今年东北地区粮食收购价格基本一致,区间流动明显少于往年;三是今年玉米水分低,生霉粒较少,加上我市农民储粮设施较好,所以农民并不急于销售;四是政策性粮食收购工作的逐渐展开促进了社会企业收购价格的上涨;五是前一阶段雨、雪天气较多,受天气因素影响,收购数量增长不多。”陈贵国分析得条理清晰。
    东辽县建安镇忠实村七组村民李向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流转土地20垧左右,种地收益也一直不错。今年,他的想法和徐亮不谋而合。李向威流转租金每亩达到450元,种子、化肥、农药、耕、种,收一亩地的种地成本要600元左右,20垧地打了30万斤左右的粮,按今年的行情,扣除种地的成本,一亩地也就不剩啥了。坐落在西安区灯塔镇石河小街的辽源裕丰粮食收储库内,李向威一边等着检斤验等,一边与记者拉着闲话。“趁早把粮卖了,一是把春上租地的租金和农资钱还上,再就是这么多粮自己保管不准成儿,如果霉变,损失就大了。”
    上午10时,辽源裕丰粮食收储库迎来了卖粮小高峰,粮库大门外停了六七台送粮的运输车。粮库主任刘晶石指着院内正在建的钢结构收纳仓说:“市里给我们下达的任务是完成收购1.5万吨。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民利益,扩大仓容收购能力,粮库10月初投资130余万元新建了标准钢结构收纳仓,仓储能力为一万吨,预计12月末完工。”“建仓、收粮,晚上八九点钟下班是常事。”在施工工地,刘晶石边踱着脚,边冲手掌心呵着热气说。
    粮食经纪人袁占春从事“倒腾粮”这一行已有十多年的老资格了。他是西安区灯塔镇沐雨村三组的村民,由于他和卖粮的农户打交道时从不藏奸耍滑,不压等、不压价。用他的话讲,就是挣个路费钱,所以十几年来,每到秋粮下来后,袁占春就成了大忙人。最忙的时候,家里的两台大车连轴转,还要外雇两台。袁占春说:“往年这个时候,大伙都抢着卖粮,今年都是观望的多,卖的少,家里的两台车闲一台。好的时候,一天能送两车粮,有的时候一天送不上一车粮,扣除脱粒和运输的费用,一车粮十五六吨能,看300来块的利。”“风光不再了,风光不再了。”和熟人打招呼时,袁占春嘴里连连说着。
    “国家政策‘急刹车’并非偶然,国际粮价比我们普遍要低20%至30%,这必然会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玉米连年丰收,粮食仓储库存积压,市场消化能力饱和,都使得玉米销售整体上形成供大于求的局面。”
    “连续多年的玉米临储政策保护了农民利益,稳定了农业生产。玉米也为我国粮食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意义非凡。调整价格,咱农民能理解,但能不能在下种前调?现在秋收了,踩脚‘急刹车’,农民有些受不了,一时半会儿还适应不过来。”卖粮农民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农民早已习惯了种玉米,毕竟种玉米要比其它农作物省时省力。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玉米已是明日黄花,调整种植结构势在必行。玉米怎么种,不种玉米种点啥,是摆在各级政府和种粮农户眼前的现实问题。农民增收是最重要的根本,在此前提下,如何引导和示范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