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殡葬, 刮起一阵清新之风

    以往,很多人认为花费大量钱财厚葬、祭祀先人,才可以表示孝心。所以,传统殡葬的最大特点在于重葬、厚葬,而这当中最为流行的就是土葬。这个习俗沿袭形成了民间殡葬文化,特别是过去老辈人的观念中,殡葬仪式越隆重,就越能表达对已故亲人的孝心敬意。虽然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想法比较理性,但也不乏有一些“生前要讲排场,死后也不能太寒碜”的观念。但这种“一百年不会腐蚀,一百年都占地” 的土葬习俗,令很多土地被侵占或破坏。
    现如今,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魂系生态、叶落归根、回归自然、绿荫后人”的环保理念演成了新的流行理念。经过不断改革,殡葬的形式也出现树葬、草坪葬、花葬、海葬,而新出现的这些殡葬方式都以其节俭、文明、环保的理念日益被群众所认同和接受。这样的“绿色”殡葬,改变了以往土葬的弊端,是值得大力提倡的殡葬模式。
    一抹绿:与树千古
    树葬,让一株株生命力旺盛的松、柏构成了一处处微小景观,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凭吊环境,扫除墓园的沉闷与阴晦,这样人们“上坟”不仅仅可以祭扫,还能可以看到古朴苍劲的树林,感受到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给“上坟”这一习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与传统殡葬相比,树葬的价格也比以往的土葬便宜,为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的丧葬需求,国家还会免除低保对象的基本殡葬服务费用。树葬这种新的殡葬方式,不但抚慰了生者对于逝者的怀念之情,还大大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一位为自己过世的父亲选择树葬的杨阿姨告诉记者,因为家庭比较贫寒买不起墓地,前几年,家里有人过世,她家只能无奈地将亲人的骨灰盒搁置在殡仪馆里。而她现在可以选择树葬,杨阿姨说:“我们家经济不是很好,现在有政府扶持,树葬的话可以节省一大笔钱。”
    不仅如此,这种树葬的方式不垒坟头、不立墓碑,只作标记,让丧葬习俗与植树造林结合起来,一方面保护环境,一方面还为逝者和生者提供了“入土为安,与树千古”的精神寄托。
    一片海:情留人间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人们对水寄于无限美好的向往和遐想。在许多神话中,都把水和神、幸福、美好、不朽连在一起,所以在安葬死去的亲人时,人们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水葬。骨灰撒大海,情意留人间。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海葬带给子孙后代的益处。
    家住四百货附近的赵女士在她母亲去世后选择了海葬,赵女士说:“我母亲很喜欢海,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她这一生也就见过一次海,所以我觉得海葬对于我母亲来说是最好的,而且当我想念母亲的时候还可以去海边,看看海水的流动,听听海浪的声音,感觉母亲就陪伴在我身边,这样多好啊!”海葬崇尚的是人从自然中来,回到自然中去,魂归大海,思念如水。这种殡葬的观念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俗话说,“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保护好环境是我们能为子孙留下的最好礼物,而海葬的殡葬方式,有利于节约土地、移风易俗,是彻底解决骨灰入土占地、节约殡葬支出最有效的处理方法之一。而且葬在海里,对死者自己来说是一种宽广的宁静,对活着的人来说,则是一份供他们敬畏并且让他们安心的精神方式。
    一坛花:逝之静美
    逝去的亲人与鲜花长伴,让生者在一个赏心悦目的环境中缅怀亲人,公墓中,如若是满满的鲜花映入眼帘,那市民即使在冬天祭祀也不会有萧条、悲凉的感觉。
    这便是一种新的殡葬,名为鲜花葬也称花坛葬,是墓葬与树葬的创新,它改变了传统公墓死板、无生机的形式,用花坛代替墓穴,将骨灰与花瓣撒入土中,或将可降解的骨灰盒放入花坛中,覆土种植上鲜花,在花坛外壁上刻上标记以示纪念。这种骨灰与自然融合的殡葬模式,不但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极大地节约了土地和安葬费用,而且又保护了自然环境,营造了美好的景象。虽然没有华丽的墓碑,但逝者以这种美丽的离别方式,延续生命的永恒,有生如夏花之绚烂,逝如秋叶之静美的寓意。
    一卧碑:芳草为伴
    草坪葬起源于西方、流行于东方的一种绿色殡葬方式,把墓碑置身于草坪之间,让生命回归于自然。在我市已有15位故人采取了此种葬法,把骨灰安葬在青青草坪之中。草坪葬具有“园林式、无污染、小面积”的特点,既符合了“入土为安”的传统风俗,又节省了土地资源。把墓碑于草坪相结合,美化了环境又保护了环境。夏世欣说:“将来我要是离开了,我会让我的孩子选择草坪葬,这种葬法挺实惠的,儿女在祭奠的时候,还能看看遗像。现在的墓园都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照看坟墓,周围环境特整洁,不像我在山头田间看到的一些坟墓,杂草都长的老高了,也没人管。至少我感觉这种葬法还是挺好的。”
    一面墙:简约回归
    近年来,随着我国土地资源的剧烈消耗,人们也越来越重视逝者“身后事”的绿化。现在的土地资源是十分稀缺的,在港台电视剧中,大家多有看到他们祭奠故人的地方,很多人都是采取的壁葬方式,一面墙上,很多的格子上面贴着许多逝者的照片,祭祀逝者时会带着鲜花或者香烛去祭奠。
    如果日常生活中遇到烦恼或是喜悦的事情,无法和身边的人分享时,他们也会到墓碑前和逝者聊聊。李丽说:“当初选择壁葬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奶奶先于爷爷去世,二人没办法合葬,不能一直放在殡仪馆的骨灰寄存处,所以我们家就先选择了壁葬。把奶奶的骨灰先葬在里面,爷爷平日里无事也会经常去看看奶奶的遗像,和奶奶聊聊家常。”与传统殡葬方式相比,壁葬能够节约大量的土地、石材等资源,在安葬逝者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土地资源,也是一种变相为子孙后代留福积德做法。
    一座塔:供奉之礼
    塔葬是中国藏族的葬仪风俗之一,在众多的葬仪风俗中塔葬是藏族中最为高贵、最高待遇与最高规格的一种葬式,塔葬又称灵塔葬。现今的塔葬保留了一部分古老塔葬的风俗又融入了现代环保的新思想,墓型结构精致小巧、整齐划一,墓区视觉空间通透,呈现在眼前的是整洁、大方而又庄严“灵塔”。能被安葬在“灵塔”之中的逝者,大多是出家人或信佛之人,人们都以能将灵骨存放于寺院的塔内为荣,寺院本是人间的一块净土,骨灰置于寺庙的灵塔之中可以远离世俗尘嚣的纷扰。因为选择灵塔葬的逝者,大部分都是佛教信徒,把骨灰置于寺庙的灵塔里,既能与香火亲近又满足了逝者生前的信仰,满足了逝者的精神支柱。现在的寺庙建筑大多宏伟壮丽,占地面积比较广,葬在灵塔之中,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保护了环境。可称谓是一举数得。
    “绿色殡葬”环保发展的助推器
    俗话说得好,愿化青山一棵树,不作荒山一丘坟。很多人一提起环保,可能首先会想到的是不乱丢垃圾、不滥砍滥伐、节约水电等资源,当然这些与保护环境确实密不可分,但是这些并不是促进环保发展的全部,大家不要忽略了,生老病死是在我们身边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以往的土葬,坟墓会散在各个山头,即浪费了土地资源又破坏了生态环境。而我们现在倡导殡葬仪式的“绿色化”又何尝不是促进环保发展的一个“助推器”呢?
    一直以来,由于老一辈的传统观念影响,绿色殡葬在民间没有完全普及,一些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对待殡葬得大操大办,才足够表示对逝者哀悼之情,有这样观念的人,一面迫于世俗不愿从简,一面硬着头皮抗着经济压力。其实,对于逝者情感的表达,并不是依靠厚葬来展现的,逝者已矣,人们还要继续生活,而环保才是与每个人,真正的息息相关,现在国家倡导的绿色殡葬,与以往的传统方式不同,就树葬和花坛葬来说,以树、花代碑、可将骨灰直接葬入树下或花坛中,而盛装骨灰的容器,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土中降解,不但不占用土地,不污染环境,反而会增加植被,净化空气。而且对于百姓而言,不留坟头、不立碑,不但减轻了经济压力,还可以在扫墓的时候为树木浇水、培土以寄托对已故亲友的哀思。让那些已逝的人静静安息在树下,被绿树环绕,不但不会觉得肃穆、压抑,反而生者看着大树茁壮成长,好似亲人的生命又得到了新的延续。
    所谓“大树参天,有如人间通往天堂的云梯,让树葬的绿色旋律,演奏绿色生命的延续,绿荫由此成为生命的最后栖居地”,绿色殡葬是一种代表进步、环保、文明、节俭的骨灰处理方式,随着相关部门的不断推广、宣传,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再加上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跟进,以海葬、树葬、壁葬、草坪葬等回归自然、节约资源为代表的新型殡葬形式一定会越来越深入人心,成为环保事业发展“助推器”。

    本版稿件由见习记者 祝琪尧 实 习 生 杨  鑫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