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社会管理创新 推进社会建设步伐
编者按:为热烈庆祝辽源建地级市30周年,全面回顾30年来我市改革开放和转型发展的光辉历程,以及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全市人民创新发展,使我市的经济社会、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本报从今日起在一版显著位置开辟专栏“辉煌三十年”,同时在三版陆续刊发“庆祝辽源建地级市30周年”特刊,使30年来积淀的成就、经验、传统成为全市人民戮力同心、再创辉煌的宝贵精神财富,进一步激励和引导全市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开创辽源转型发展的新局面。
本报讯(记者 方权)2010年9月,辽源被确定为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后,我市探索形成了建立“一个体系”、实现“四个目标”、突出“六化”取向、抓实“六个载体”的总体工作思路,努力推进了社会管理创新由试点向示范迈进的步伐。
强化矛盾排查化解。在全市30个乡镇、518个行政村和43个社区建立综治维稳中心,建立1214个人民调解组织和包括3847名“九大员”的大调解队伍;在全省率先建立交通事故快速处理中心,交通事故实现零逃逸、零投诉;在全省率先建立群众工作服务中心和医疗纠纷第三方调处平台,建立信访法律事务服务中心,提供咨询服务100%。2012年,全市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8.8%,行政纠纷协调解决率95%,执行案件和解率62%,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68.2%,分别比2010年提高3.8、28、1.9、8个百分点。
加强平安辽源建设。致力于提升社会本质安全水平,着眼于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城市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和环境安全,从设施提升、制度建设、日常管理、运行监管等环节入手,坚持群防、技防、自防多措并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全方位、立体化治安防控网络。在全省率先建设了数字化治安交通卡口系统,在重点部位和主要街面落实“七见”措施,形成了严密的街面巡逻防控网络,街面“两抢”和扒窃案件同比分别下降45.3%和62.5%。在省内率先实行校警制,对市区有500名以上学生的30所学校全部安排专职校警。成立3个见义勇为基金会,建立平安志愿者工作站30个,拥有志愿者5000人,我市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好城市。对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流动人口和易肇祸精神病人落实管控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了不稳定因素。建立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流通环节、餐饮单位常态监督检查机制,搭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软件平台,并在全省推广。完善“政府领导、安办协调、分线监管、一岗双责、企业主体、属地管理”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实行安全生产保证金制度,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全市安全生产保持较好水平。近3年来,交通安全事故平均下降11.3%,安全生产事故平均下降23.3%,消防安全事故平均下降18%。我市连续4年获全省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
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深化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取消街道建制,减少服务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将原有51个社区整合为30个新社区,政府公务人员和公共资源进入社区,增强社区服务职能。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以网格为节点,开展“上门服务”、“零距离服务”和延时服务,实现工作重心下沉。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堡垒作用,强化“两新”组织服务管理,大力推进“两新”组织党组织和调解组织全覆盖,全市新增加基层党组织148个,3名党员以上“两新”组织全部建立了党组织和调解组织,并同步建立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对102个社会组织和798个志愿者组织落实分类监管措施,指导社会组织健全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加强基层便民服务工作。在43个社区和30个乡镇分别建立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和乡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发挥审批代办服务、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和民事调解服务四项职能,服务群众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更好地加强社会管理,我市还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舆情工作的意见》,成立了网络管理办公室,建立了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一体化制度,搭建了覆盖全市的新闻发言人信息共享互动平台。开通“辽源社会舆情QQ群”,建立了300人的舆情信息员和网评员队伍,及时对舆情进行研判和正确引导……
市直机关干部李某说:“辽源的社会管理创新,不仅使辽源增强了活力,也使群众的幸福指数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