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情和奉献凝聚民心
——决战四季度之民生改善篇(三)
本报记者 王颢锡
“李主任,您的面子我可得给呀。刨!这就刨!”说话的,是家住阳光新城小区58号楼的张大爷;他口中的李主任,是小区业主委员会主任、63岁的李德英。原来,张大爷家的卫生间漏水,脏水把楼下小赵家的墙面污染了。因为小伙子年轻气盛,加上张大爷脾气倔些,小赵找张大爷协调多次都吃了闭门羹。他这才想起了请在居民中间威信颇高的业委会主任李德英帮忙解决。到底是老将出马。没等李德英开口,张大爷立即答应把卫生间的漏水点进行整修。小赵对李德英是谢了又谢。
像这样的邻里纠纷,李德英和业委会里的其他委员们每天都要调处三四起,早已司空见惯了。阳光新城小区是我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小区, 9000多户居民中80%是从前老丘下的回迁户。特困、低保居民有3000多户,伤残、“两劳”释解人员等各类困难群体人员近400户。从前,这里的盗抢、寻衅事件频发,小区治理难度非常大。为了改变混乱的局面,2014年7月,安康社区组织阳光新城小区居民召开了第一次业主大会,并选举产生了这个由15人构成的、我市棚改小区中首个业主委员会,帮助居民在社区、小区物业间开展意见沟通和纠纷协调工作。在他们中间,有社区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居委会主任、有热心小区事务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而且全部为义务工作。“他们在居民之中威信极高,说话管用,给我们的管理工作帮了大忙了。”负责小区日常管理的物业公司经理于广振说。
这些热心社区事务的老党员、老住户们用自己的故事向我们证明:唯有真情与奉献,才是凝聚党心、民心的最强大力量。
延伸阅读:
事实上,西安区在基层社区治理工作中的探索是多方面,成系统的:不仅建立了我市首个棚改小区业委会,开辟了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新途径,还以社区、街道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在近4年的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党委领导、居民自治、中心服务、社会协同”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机制,打造出了社区基层治理的“西安模式”——
通过将原有的6个街道党工委撤并整合为12个区属社区党委和公共服务中心,精简了管理层级、缩短了服务半径、实现了党的基层工作重心下移;建立了“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联动的服务、管理模式,形成了横向覆盖所有部门、纵向覆盖千家万户的网格化服务机制;按照“三有六化四转”的工作要求,不断强化针对基层的人员和资金投入,确保社区办得了事、办得成事,使其真正成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强化服务、凝聚人心的关键堡垒;通过推选社区“当家人”等方式,不断完善社区民主制度,充分发挥群众在社区自治中的主体作用,实现社区居民从“被动式”管理向“参与式”服务的转变……
西安区在社区管理工作中一系列的有益探索,为全市基层治理工作的推进积累了宝贵经验,透过安康社区的喜人变化,我们也可以预见全市社区治理工作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