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舌尖上的安全”

——讲述我市建设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的故事
本报记者 田蓓蕾 焦红梅

    近年来,随着“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食品安全事件的相继发生,食品安全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怎样保障食品安全,让人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天大的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食品安全纳入国家公共安全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也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早已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热点议题。
    近些年,随着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我市食品安全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但也面临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强化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等问题。能否从根本上保证食品安全,成为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全体食品安全监管者面前的一道考题。
    2004年,适值世界银行中国办事处在吉林省考察,拟投资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市领导敏锐察觉到这是一个机遇,一定要抓住,如果能在辽源上这个项目,对于保障全市人民的饮食安全是天大的好事。可是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民生项目在吉林省屈指可数,在辽源市更是史无前例。如何将项目争取到辽源,让项目在辽源落地生根?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冒着承债的风险、顶着还债的巨大压力,市领导立即召集有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商议相关事宜、组织评估论证,经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反复多次研究后,市领导又带领相关负责人不停地奔走于世行办和省委、省政府之间,千方百计地去谋划和争取,反复协调、多方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全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这张靓丽的名片加上市领导锲而不舍的劲头感动了世行办和省领导,世行拟在省会城市投资建设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在辽源立项。
    头一回与世行合作,困难和挑战必不可少,可这难不倒能谋事、想干事的辽源人。缺乏与世行合作的经验,就边做边学;没有专业技术人才,就从全市学过食品专业和从事检验工作的人里面找;对技术不熟悉,就多方考察积累经验。2006年7月,市政府组织省世行办和市项目办成员赴山东烟台、潍坊、寿光进行实地考察。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他们走遍了当地的食品、农产品、水产品检测机构。在考察当中,为了节省时间,考察团成员常常是夜里坐车,凌晨下车后来不及吃早餐,就驱车赶赴下一个考察点,奔波了一天后还要连夜开会讨论,撰写考察报告。为使项目建设规划更加科学、严谨,项目组负责人还一次次地去北京、往省里跑,与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世行办进行讨论对接、研究论证,不断对项目建设报告书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又专门聘请广东的设计公司对项目报告书进行深化设计。
    好事多磨。经历了世界银行反复考察、初审、复审以及各种论证和答辩等复杂的项目审核和全省项目的统一规划,2011年,凝聚着历任市领导心血和相关部门同志汗水的总投资6716万元,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698平方米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在我市落地。
    项目定下来,为了抢工期,项目建设者们就在破败不堪、四处漏风的旧校舍内搭建了临时办公室,不管严寒酷暑,不论风霜雨雪,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一千多米长的崎岖山道上总会见到他们奔波忙碌的身影,迎难而上,没有一丝怨言,没有一丝退缩……
    今年5月19日,市长又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全市食品检验检测资源整合相关问题,确定在建的市食品质量检测中心隶属于市食药监局。市食药监局领导班子迎接挑战,不畏艰难,深入研究讨论,定方案、谋人才……一系列围绕食品检测中心建成后能够正常启动运转的决策在局党组会上拍板决定……
    正如市食药监局局长邹惠来所言,建设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事关全市人民的饮食安全,它凝聚着历届市领导抓食品安全的智慧和心血,承载着辽源人民对食品安全的殷切希望,更展示出全市所有心系百姓食品安全的党政干部为项目建设付出的决心和力量。
    说起项目的未来,市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主任孙海录很自信:预计今年年底,检测中心将交付使用,这将是中国北方地级城市中最具实力的食品安全检测中心,主要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食品90%以上检测参数的最小检出限和检测精度都将符合国际标准,真正完成从“田间”到“餐桌”整个食品链条全过程的检验检测。1000多台(件)各类检验检测设备,5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我们将以一流的设备、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为全市人民的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在食品安全监管的路上,辽源人从未停止过创新和追求,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