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特色产业名片——“中国棉袜之乡”

本报记者 宋建立


    琳琅满目的袜品。 本报记者 宋贵才 摄

    吉林省中南部的重要工业城市——辽源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誉为东北“小上海”。辽源自1937年便有生产袜子的历史,至今已有70余年,袜业生产成为辽源的传统优势产业。
    2005年以前,辽源就有大小袜企40多家,袜机总量2000多台,年产棉袜1.5亿双。2005年,辽源被国家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2005年6月,我市在经济开发区财富路正式挂牌成立了吉林省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一个在辽源甚至在国内袜业也是最大项目的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在辽源正式开工建设。2008年初,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正式命名辽源为“中国棉袜之乡”。
    辽源素有“东北袜乡”之称。据现有资料记载,在1937年,辽源就出现了第一家袜厂,初步有了用机器代替手工加工袜子的行业。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辽源有了国有袜厂。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在改革开放大潮的簇拥下,一批民营袜厂应运而生,并逐步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尤其是近几年,辽源的袜业发展规模日益壮大,以欧蒂爱袜业公司、松鹤·天马袜业总公司、黛儿蔓袜业有限公司为骨干,共有袜业企业50余家,拥有袜机3000台。辽源现有“松鹤”、“欧蒂爱”两个省级名牌产品,“天马”1个国家公认的名牌产品,3个省级新产品,主要生产高、中、低档系列品种300余种,生产规模在东北地区排在首位,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目前,辽源市袜业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已成为全市安置就业人员最多的产业集群和全国最大的棉袜生产基地,产品遍布大江南北,从而形成了南有诸暨、北有辽源的袜业生产新格局。
    由快走变为快跑,从前“小散杂”生产变成如今的集群产业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纺织工业振兴调整规划和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的战略机遇,把传统纺织袜业作为重点接续替代产业,积极探索全新的经营模式,大力实施高新技术改造,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向规模化、集群化、园区化、高端化发展,辽源东北袜业工业园成为我省第一批“省级特色工业园区”。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辽源纺织袜业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全国形成较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辽源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棉袜之乡”。2012年9月12日至13日,首届中国辽源国际袜业交易会召开,让辽源以最美的身姿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首届袜业交易会上,共有24个项目签约,签约总额达107.1亿元人民币,贸易成交额达85.58亿元人民币。其中,对外贸易进出口额达11.55亿美元,国内贸易成交额达10.5亿元人民币;合资合作项目总投资额21.5亿元人民币。首届中国辽源国际袜业交易会为辽源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崭新的平台,增强了辽源经贸实效,提升了辽源崭新的形象。
    目前,辽源市的棉袜产业居全国第一。袜业已成为辽源市的标志性产业,成为展示和提升辽源形象的一张特色产业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