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以律己”是一种修身的习惯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以律己”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三严三实”,抓住了党员干部做人从政的根本,明确了干事创业的准则,划定了为官律己的红线。践行“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的终生必修课,是更好地履行共产党人崇高职责的根本保证。为了更好地让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党中央决定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继中央和省委召开“三严三实”动员部署会议后,我市也及时召开了“三严三实”动员部署大会,“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启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首先要抓好学习。要抓好学习就要杜绝“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形式主义,就要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问题不跑偏,扭住问题不放松,求得实效。基于此,本报特策划“三严三实”专题学习系列专刊。今天,本报首先刊登“严以律己”篇。

    “严以律己”才能正风正纪
    “严以律己”,是毛泽东主席生前很喜欢的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也都崇尚这一点。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土改的时候,上面派工作组下来,在晒谷场摆个桌子,召集附近几个自然村的村民开会,给每个人划成分。划定每一个人的成分都需要大家举手表决。
    “张三,地主”,大家举手。
    “李四,恶霸”,大家举手。 
    “王五,二流子”,大家举手…… 
    成分很多,有地主,富农,中农,贫农等等。其中,“地主”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如果张三是地主,那他全家人的成分都是地主。他的儿子孙子都是地主……当然,谁也不爱被划分成地主或富农。 
    1950年冬季的一天,韶山乡的农民正忙着往地里送肥,只见两个小青年骑着一头枣红色大马,从远处走来。好奇的人们走近一看,啊,原来是岸英和岸青。消息像插了翅膀,一下子传到了各家各户。有的问,他们回来做什么?岸英和岸青回答:是受父亲毛泽东的嘱托,回家转达他对土改的意见的。原来,这年的冬天,韶山乡的土地改革已到了划分阶级成分的阶段。该给毛泽东同志家划什么成分呢?负责土改的农会主席兼乡长黄秋同志有些为难:要是按原有财产,应划富农;若把一个革命家庭划为富农又于心不安。想来想去,黄秋最后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说家乡人民在党的正确领导和您的关怀下,土改已进入划成分、分田地的阶段了。韶山每人平均九分三厘田,不知您老家有几口人分田?特向您汇报,请指示。
    毛泽东收到信后,他首先把家庭情况向岸英和岸青详细地说了一遍。然后,让儿子把自家的情况和党的土改政策加以对照,看看该划什么成分,应当怎么办。岸英和岸青也感到为难。这时,毛泽东说:土改政策是党的政策,咱家的情况和一个普通人家的情况一样,应照政策办,不能按人情办。最后,他考虑了三点意见,说给孩子听:一、家里的所有财产分给农民;二、成分应当划为富农,并付三百元作为退押金;三、支持人民政府照政策办事,不徇私情。岸英和岸青看到爸爸如此大公无私,极为感动。
    这次,毛泽东没有给家乡人写信,他派岸英和岸青亲自回家一趟,一来传达他的意见不会走样,二来可以让孩子们见见世面,受受教育。回到家,岸英和岸青转达了父亲的意见后,乡亲们深受教育,更加敬佩这位家乡伟人。
    其他人得知情况后,想要在划分成分中占点便宜的人也都自然打消了占便宜的想法。
    我们知道,一种法纪、政纪的制定,目的是要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规矩,这样才能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这种良好的规矩的形成就要靠千千万万的人去遵守才能得以实现。几千年来的实践证明,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规矩,有规矩就要有人遵守,守规矩就要有人带头执行规矩。这种带头遵守规矩,就是“律己”。只有“律己”才能以上率下,只有 “律己”才能要求他人,只有“律己”才能影响和带动他人。我们试想,如果千千万万的人都能严格要求自己、都能按照制定的规矩办事,一种崇德向上的风气是不是也就形成了。比如大到带头爱岗敬业、带头遵纪守法、带头无私奉献,小到带头爱护公物、帮助他人、邻里关系等等……
    一代伟人,千秋功绩,却不居功自傲,能把自己放在平民百姓中间去考虑问题,能设身处地地与群众一起平衡得失,这就是最大的 “律己”,也是最值得学习的“律己”。当然,毛主席的境界、情操、思想等许多方面我们是学不来的,但他身上的这种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朝不比夕,这种历史虽然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但我们身边却有无数个需要随时随地“律己”的规矩,这些规矩需要我们年年月月、甚至每时每刻的去遵守,在生活中、工作中、情感中……

    “严以律己”才能立行立德
    我们知道,有的人被万众敬仰,德高望重;有的人利欲熏心,声名狼藉……无论哪种评价,其实说白了都是因为“律己”带来的结果。“律己”是一种德行的反映,反映出的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操守的表现,表现出的是一种素质。简单说“律己”就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形成了,你的境界就高了,你的素质就好了,你的言谈举止就受人尊重了,你的思想行为就受人敬仰了,你的公众形象自然也就变得高大了。我们都知道周恩来总理深受全国人民的爱戴。
    有一次,周总理到上海出差,听说有一些领导同志带着夫人、孩子到地方去,食宿费用都由地方开支,周总理听后非常生气。回到北京后,他在全国第三次接待会议上向各省市代表提出:“今后无论哪个领导到省里去,吃住行等所有开支,地方一概不要负担,都要给客人开具账单,由本人自付。这要形成一种制度。”
    周总理不仅严格要求别人,更严格要求自己,并且身体力行。他带头做到公私分明,绝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他到各省考察或开会时,都吃工作餐,且如数付钱、交粮票。他外出经常自带茶叶。有一次,在宾馆开会,服务员端上一杯茶水,他赶忙交了5分钱。还有一次,他要到人民大会堂接见外宾,先坐车由中南海西花厅去北京饭店理发,再到人民大会堂。从北京饭店理完发出来,他提醒司机说,从西花厅到北京饭店算私事,从这里到人民大会堂才是公事,不要搞错了。原来,总理对自己外出用车,早就立下一个严格的规矩:凡坐车到饭店理发、到公园散步、到医院看病以及私人访友,都属于私人用车,由司机记账入册,车费月底从他工资中一并扣除。
    既然“律己”是一种习惯,它就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种习惯的形成是艰难的,也是需要克服一定困难的,更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律己”有两种,一种是人前的“律己”,一种是人后的“律己”。人前“律己”很容易,做做样子给人看谁都会。关键是人后的“律己”很难做,“人后”是不是也像“人前”一样。在没有法制的制约下,在没有群众的监督下,你还能不能做到真正的“律己”。比如,独处时你会不会有私欲、起贪念,无人监管时你会不会横穿马路,公共场合会不会吸烟吐痰……“律己”有时是无形的,但这种无形又会经常能让人感受得到。因为“律己”养成的习惯,和不“律己”养成的习惯,表现出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习总书记说的“慎独”,就是要求我们人前背后一个样。在“律己”上我们只有坚持人前人后一个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律己”……

    “严以律己”才能自清自廉
    我们常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本身清白的人,即使他不说澄清自己的话,他也是清白的;而本身污浊的人,即使他对一件自己做的坏事百般抵赖,他骨子里还是一个污浊的坏人……
    提起范仲淹,人们就会想起他的那篇名著《岳阳楼记》,更叫人荡气回肠的是他的千古绝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实,这千古名句正是范仲淹一生为人做官的真实写照。
    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少有志操,苦心学习,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进第后,历任西溪盐官、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参知政事和杭州、青州太守等职,不管是当小官还是掌大权,他为官都是心怀社稷,廉洁奉公,以天下为己任,后人称他为“五胆忠臣”。
    一胆:敢于指责朝政。宋仁宗时大兴土木,朝廷从陕西征购木材,运往京城建造宫殿。范仲淹看到浩大的土木建设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后,不顾他人劝阻,上书朝廷,直陈弊端和危害,引起了仁宗皇帝高度重视和警醒,立即停止了宫殿建设,并要求臣民“以仲淹为忠”。后来,他还针对朝政存在的问题,书写了《救弊十事》,令朝政为之一振。
    二胆 :敢于斗权贵。当时朝中权臣吕夷简利用手中权力,拉帮结派,徇私舞弊,视范仲淹为眼中钉。他多次派人暗中威胁范仲淹勿言朝政、妄议国事,但范仲淹毫不惧怕,多次表示宁可舍去官位性命,也不姑息养奸。为治住范仲淹,吕夷简调任他管理关系盘根错节、矛盾错综复杂的开封府,想借皇亲国戚和官僚大臣,甚至那些贪官污吏的手,杀杀范仲淹的锐气。没想到范仲淹到任后,从清理弊端入手,敢于查处污吏,克服各种阻力,疏奏朝廷惩治,很快,开封府“肃然称治”。
    三胆:敢于举腐败。为了彻底揭露吕夷简等人任人唯亲、朋比为奸的做法,范仲淹深入调查,掌握了大量证据,疏奏给宋仁宗。并将吕夷简结党营私,提升贪官污吏的情况,绘成“百官图”呈献给皇帝,仁宗一眼就看清了贪官污吏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他又先后为皇帝书写了《帝王尚好》《选贤任能》等政文,使朝政存在的腐败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治理整顿。
    四胆:敢于用清官。公元1043年,也就是庆历三年,范仲淹在抵抗西夏入侵中立下大功,调回京师任参知政事,领导进行“庆历新政”。范仲淹掌握一定权力后,进行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吏治。他采取职能业绩评定和群众评议的办法,对重要岗位的官吏进行了任职考核。很快,一些庸碌、无能、腐朽的官吏被罢免,一些主事刻薄、惯于搜刮民财的贪官污吏被整治,特别是对那些具有皇亲国戚背景的官吏,范仲淹也是只管政绩不重关系,该撤的撤,该查的查,一时间官风大变。同时,对精明能干、正直清廉的官吏,只要是克己奉公者,都被提拔到重要位置。同时,为保证官吏正确使用权力,他还上奏朝廷制定了官吏考核办法,为仁宗时国富民强奠定了基础。
    五胆:勇于不留财。范仲淹为政清明,个人生活十分节俭。官位渐高,日渐富贵后,他仍然是“非宾客不食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后来,当了大官,他始终坚持教育子孙要“知节俭,莫贪富贵”。晚年时,范仲淹没有把一生的积蓄留给子孙,而是广置义庄、义田和义宅,用来赈济穷苦群众。范仲淹61岁时,子孙们劝他治第于洛阳,然后颐养天年。范仲淹听后坚辞说:“人若有道之乐,形骸可外而况室乎?吾将以薪俸有余者,赈济宗族。”后来,范仲淹还建义学,使贫困者有了安身之处,子弟有受教就学之所。他64岁去世时,“虽位充禄厚而以贫终其身”,“其殁之日,身无以为殓,死无以为丧”。
    试想,如果他没有做到严于律己, 他是否敢于指责朝政,是否敢于斗权贵、举腐败……生活中,“自己屁股不干净,还总说别人脏……”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经常能听到。如果你做到了“律己”,自然是清者自清,谁还会对你说长道短。一个人要想做到“律己”,就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己的思想,端正自己的行为……然而,许多人在“不清不廉”时,却将原因归咎于社会风气,归咎于他人的拉拢献媚,归咎于其它外部因素,这本身就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说法。从古至今,那么多廉洁奉公的例子你怎么没学呢?那么多清正为官的例子怎么就没影响到你呢?
    清廉不是别人评价的,是靠“律己”做出来的。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有句成语叫“不贪为宝”。大家知道什么意思吗?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于是,他带着宝玉,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任何礼物的。”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的。”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人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祸患。”子罕觉得也有道理,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帮他把玉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人的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严以律己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出:“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一条根本的政治规矩。”遵守政治规矩,其本质就是为了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维护党内团结统一、重塑党组织的纪律性和约束力、净化党的政治生态。
    认真研读中纪委通报可以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通报中除了有违法的内容外,还增加了很多违反纪律、违反规矩的内容,如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人事纪律、保密纪律、财经纪律等,“违反政治规矩”的字眼也在通报中频繁出现。通过对“不守规矩”者的通报点名,告诫广大党员干部要恪守党纪党规,起到了警示作用。此外,一些没有写进党纪党规中的“不成文规矩”,如个人婚姻变动、配偶子女经商等,党员干部应该如实向党组织汇报,不能因为没有明文规定就刻意隐瞒,钻纪律和规定的空子。
    党的规矩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第二,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第三,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第四,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
    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纪律是刚性的规矩,一些未明文列入纪律的规矩是自我约束的纪律。党内很多规矩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行之有效,反映了我们党对一些问题的深刻思考和科学总结,需要党员干部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
    在党的纪律中,政治纪律事关全党的路线和立场;同样,在党的规矩中,政治规矩也是事业兴衰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所有党的纪律和规矩中,第一位的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不守政治规矩”的现象体现为不能自觉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包括“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立场摇摆”“对涉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政治问题公开发表反对意见”,甚至“对中央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阳奉阴违”“口无遮拦,毫无顾忌”。
    在党内团结方面,不守规矩的主要体现是“团团伙伙”、小山头、小圈子、宗派主义。山头主义和宗派主义本质上就是“党内有党”,不仅可能在上情下达、方针执行上打折扣、搞对抗,甚至可能形成“门客、门宦、门附”的人身依附关系,在政治上形成一种互相支持、互相提携的利益交换关系,破坏党的风气和统一。
    现在许多干部没有程序意识,“迈过锅台上炕”,或者做先斩后奏的“事后诸葛亮”,甚至“边斩边奏、不斩不奏、斩而不奏、奏而不斩”。
    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
    遵守政治规矩,要做到“五个必须”:一是必须维护党中央的权威。二是必须维护党的团结。三是必须遵循组织程序。四是必须服从组织决定。五是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律己”是党性修养的重要体现,能否严以律己,不只涉及个人荣辱,更关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律己是自我廉洁的根本,党员干部要自觉约束不合理的欲望,通过正确行使权力,自觉规避错误,通过接受警示教育,自觉增加对贪腐后果的畏惧。
    一、律己要在思想上自觉。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理想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而思想上的律己,是最根本的“洗脑”。党员干部要自觉地用先进文化和党的理想信念占领自己的思想高地,不让腐败思想和低级趣味有机可乘。只有思想上律己,才能够经受住各种风浪和诱惑的考验。思想上严以律己,还要做到“三个敬畏”。一是敬畏法治。二是敬畏群众。三是敬畏道德。
    二、律己要在学习上自觉。要通过善于学习、勤于学习、重复学习,提高思想境界,加强道德修养。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等问题看得透,要想明白,摆正位,学会看清辨明各色各样的“鱼饵”。党员干部如果放松学习,精神世界就会陷于低级趣味的泥沼,就难以抵挡物欲、权欲的诱惑和“糖衣炮弹”的进攻。
    三、律己要在生活上自觉。在新时期,面对物质文化日益丰富的多彩生活,不少党员干部在盲目追求自身生活和发展的道路上,深深陷入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泥沼,逐步滑向腐败和堕落的深渊。党员干部要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要合法、合理、合情地处理好八小时外的事情,时刻提醒自己抵制奢华,淡泊名利;要时刻警示自己依法行事,恪守本色,远离低俗。
    四、律己要在工作上自觉。党员干部要在工作上严以律己,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不朝秦暮楚,不得陇望蜀,不得过且过。除了要时时以党纪国法提醒自己,更要自觉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经常用心算好自由账、经济账、良心账、政治账,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和交往都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
    五、律己要在“四慎”上自觉。一是慎初。二是慎独。三是慎微。四是慎情。
    严以律己,讲政治规矩,是共产党人的终身必修课,一定要修好。党员干部要努力提高自身品德修养,慎初、慎独、慎微、慎情,心存敬畏,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摘自人民网)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