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烂漫正当时
——从“鴜鹭花海”现象透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东辽县农业产业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本报记者 王颢锡 焦红梅
花海入口处,两大丛“虞美人”在奶白色的围栏里蓬蓬勃勃地盛开着,火红而热情;藤条装点过的木质秋千伴着孩子们的笑声轻轻摇晃着,泛出那种经过久坐才会出现的淡淡的黄,光滑而明亮。旁边,一座红瓦小房子的周身用墨绿色的草皮围着,活泼得像童话世界里的景物一样。
顺着曲折的小路转几个弯,拐进花海深处,只见满山满眼的斑斓花朵铆足了劲儿盛开着: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裹挟着一股磅礴灿烂的气势迎面扑来,让刚刚适应了宁静与闲适的神经猛然间猝不及防。和着耳畔的虫鸣鸟语,就是一曲声色俱全的自然的交响。
然而,谁能想到,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看天吃饭”的瘠薄山地;谁又知道,东辽人在这里洒下的不仅是一片花海,还有那随种子一同在土层下萌动的对美好生活的深深期望。
花海·萌芽
鴜鹭湖流域山水相映、绿树成荫,是大自然赐予东辽的珍贵宝藏。如何将这块天然的美玉雕琢得更加圆润、晶莹?对于东辽县委、县政府来说,既是一个难得机遇,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机遇是辽源市委、市政府已经把东辽县金州乡确定为吉林省金洲生态农业产业开发区的核心区。这对东辽县的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挑战是以传统种植调整到生态种植,难度大、风险高、困难多。种植3000多亩花卉,东辽人承担的各方面压力可想而知。
不过,成功永远青睐勇于接受挑战的人。早在2011年,东辽县委、县政府即通过决议,对鴜鹭湖流域100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保护性综合开发,希望借此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之路。4年前的这一重要决策,为今天3000亩花海的从容绽放埋下了伏笔,也让金州人迈开了“退乡进城”的第一步。
认准了方向,就只管阔步前行。东辽县委、县政府的班子成员们十分清楚政府自身“只管把握发展方向”的角色定位,为了加速推进金州乡的特色城镇化建设,在积极引进了战略投资者——金洲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后,主动将具体项目运作的主导权交还给企业和市场,发展活力瞬间迸发。
让企业放开手脚,大胆去干,也不意味着政府就要当“甩手掌柜”。早在规划确定之初,县委书记江礼权就为这个企业主导下的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划定了“红线”:要坚决突出“三个保护”(保护农民利益、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民俗文化),在这条“红线”的约束下,生态湿地建设、有机蔬果种植、特色观光农业等一大批高效集约的环保项目陆续上马,东辽“两化”并进的目标正蹄疾步稳地扎实推进。
“2014年的时候,我们确定,机会终于来了。”说这话的,是金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继新。他口中的“机会”,就是指栽种眼前这3140亩花海的时机,而让他对此充满自信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国家最新颁布的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一个是金州乡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特色城镇化建设示范乡”带来的优惠政策。
花海·结蕾
眼前这一望无际的花海,两年前还是一片贫瘠的山地,大部分的地块儿上栽种着玉米,属于低产田、投入大、产出低、抗灾能力差。附近的农户说:“在这儿种庄稼,收成要看天。”可是,村民们那种从祖辈上传下来的、深入骨子里的土地情结却促使他们明知收成有限,却依然固守着各自的一亩三分薄田。想要实现既定的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目标,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打破农民们这种“各自为战”的耕种模式,通过流转实现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为了实现土地的顺利流转,东辽和金州县乡两级政府的领导和金洲公司可没少想办法。一方面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努力提高农民的补偿标准,另一方面,派出工作人员向村民们讲政策、做动员。一年后,面对着3000余亩顺利实现确权流转的土地,只有那些工作的亲历者们才能体会其中的苦辣酸甜。
到手的土地怎么用?又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继续种玉米?丘陵山地的地形限制了大规模机械作业的可能,常年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根本无法保证收成。这样做显然行不通。此时,赵继新从网上翻来的全国各地形形色色的花海照片上获得了灵感——能不能用这3000亩地在东辽也搞一个“花海”,既符合“突出特色、惠及民生”的发展要求,又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水土保持和地力恢复。东辽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在得知企业这一想法后,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表态将全力支持。通过帮助企业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完成了丘陵梯田修筑和土地平整工作,紧接着,公司从沈阳购进的适宜东辽本地生长的各色花种便撒向了这3000亩土地之中。
花海·初绽
2015年春天,经过了两年辛苦“耕耘”的花田终于竞相绽放,成为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从未有过的最美风景。娇艳的“虞美人”、明丽的“天竺葵”、婀娜的“美人蕉”……盛放在这3140亩土地上的30余个品种、20余种颜色的鲜花共同将鴜鹭花海铺陈成了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花色最多的花卉种植基地!
这个春天,金州人最自豪,东辽人最自豪,辽源人最自豪。
花海改变的,除了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还有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李永胜是金州乡福善村的村民,也是永胜花卉种植合作社的发起者,现在这3000亩花海都归他“管”。当记者问起这些鲜花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时,李永胜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前,他家里耕种2垧2亩地的玉米,赶上好年成,能得个17000元左右的毛收入。今年,经过土地流转加入合作社以后,每年获得的流转补偿就已经超过了从前种玉米的收入,再加上如今每个月养护鲜花获得的2000多元的工资收入,核算下来要比从前的收入翻了两倍还多。
像李永胜这样从土地里解放了双手后又进入合作社“打工”的村民,仅在福善村就有400余户之多。李永胜说,现在收入更高了,打算过段时间给自己换一辆新车。
今年60岁的刘桂霞是金州乡福善村一组村民。说起鴜鹭花海给她的生活带来的变化时,刘阿姨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土地流转变成花海,农民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我今年都60岁了,还能打工赚钱。这一大片花海几乎都是附近村民栽种的,农民的收入增加了,我们感觉生活特别有奔头。”在空余时间,刘阿姨还在景区卖起了乌米,刘阿姨说,鴜鹭花海的游人多,不少外地人和城里人都没有见过乌米。对咱这特产非常感兴趣,游客最多的时候,她一天可以收入近1600元钱。刘阿姨说:“前不久,一位北京来的游客特意从附近村民那里买了一大袋豆角带回北京,还说就喜欢咱这儿的绿色新鲜蔬菜。”
王玲是一家超市的经营者,她告诉记者,鴜鹭花海开放以后,游客特别多,她的小店生意也越来越好,不少外地游客对鴜鹭湖的和蟹优米和煎饼情有独钟,买的人真不少,小店的收入也随之增加。
赵继新说:“花海项目得到了县、乡党委、政府和当地村民这么大力度的支持,我们也一定要让大家看到我们持续开发的诚意,决不能让村民们吃亏。”金洲公司说到也做到了。如今,曾经以这片土地为生的400余户村民又重新回到了这片花海,过上了更加富足的生活。
花海·流芳
还记得5个月前的全市旅游业发展大会上,市委书记吴兰振奋人心的鼓舞和对旅游业大发展的殷殷期望:“辽源加快发展旅游业正当其时,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要高标准谋划建设,积极推动旅游业创新发展……要进一步凝聚推动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营造全民参与的发展氛围。”还记得会后东辽县县长仇景锐决心打造东辽旅游支柱产业的坚定表态:“今后一个时期,东辽县将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突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区,主打生态游、养生游、休闲游、度假游,打造培育旅游支柱产业。”
……
在这个明媚的夏天里,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令人振奋的规划正一步步成为现实,盛放的花海已成为我市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我们最初的设想只是把这里当成花卉种植基地。今年春天的这场花海旅游热对我们来说,实在是‘意外之喜’。”赵继新兴奋地说。
据赵继新介绍,从沈阳购进的这批花种经过一年的种植和培育,在入秋打籽之后又将被原公司回购,属于“以产定销”的无忧销售,这部分花种的回购款基本就可以填补土地流转部分的支出。这样,盛花期的这部分旅游收入就完全成为了公司的利润。
因为规模大、品种多、花色全,金州“鴜鹭花海”的美景甫一出现就迅速火遍了报纸、电视和微信朋友圈。省内外的众多旅游爱好者闻讯后纷至沓来,争相一睹北国最大花海的芳容。公司管理人员闫冬梅告诉记者,原来准备去海南拍婚纱照的情侣改变了注意,把外景选在了花海。
刚刚大学毕业的张恺然来自北京,他告诉记者,今年的毕业旅行选择辽源没错!从小到大第一次见花海,没想到是在辽源,而且规模绝对够大,花的种类多,色彩缤纷,置身于花海,整个人都陶醉其中。尤其是梯田花海真的很有特色,很漂亮!车刚到风景区,他就迫不及待地下车拍照留念。
来自上海的游客解频说,第一次见到如此气势恢宏的人造花海,这是一种别样的美,漫山遍野,五彩缤纷,令人震撼!
游客徐曼丽说,她去日本看过花海,但是相比之下,还是喜欢辽源的鴜鹭花海。真没想到,在吉林辽源还藏着这样一块好地方,以后她会常来辽源!
在这些络绎不绝的旅行者中,一个特别的旅行团格外引人注意:来自全国不同城市的旅行者们乘坐着6辆崭新的房车惬意地观赏着沿途的花海,享受这一段诗意的旅行。在他们之中,既有在儿女陪伴下出行的老者,也有在父母带领下游玩的孩童,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灿烂的笑容。据旅行团负责人介绍,这是辽源本地的一家名为“蜗途”的房车旅行社,也是省内唯一的一家以“房车旅游”为主题的旅行社,这次带团出行的6辆房车都是旅行社委托郑州的房车生产商定制的,车内配备了旅行和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设施,能够充分保证游客在旅途中的舒适和惬意。这样新奇的旅行方式将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其中,有效提升来辽旅游的游客数量。
为了将“鴜鹭花海”打造成辽源新的旅游名片,市旅游局还专门组织了鴜鹭湖花海开园推介活动,邀请省内外30余家旅行社进行商务洽谈,同时邀请省内20余家媒体对鴜鹭湖花海进行了深度报道。花海开园当日接待游客突破2万人次。目前,花海日均接待游客千人以上,有效带动了当地餐饮业和周边农副业等旅游产品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增长。
金洲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力辉表示,由于花海公园今年是首次开放,有很多服务细节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摸索。在明年的花海培育中将把重点放在保证鲜花的错时、错次开放上,以延长观赏时间,同时设置更多不同种类的花卉主题公园、迷宫等,增强花海的观赏性和与游客的互动性。最终的目标是要将鴜鹭花海打造成东北乃至全国独一无二的“万亩花海”,成为辽源最亮眼的名片。
盛放的灿烂花海,见证了一片贫瘠土地的华美蜕变,见证了一群从土地里解放了双手的农民们逐渐走向富裕的生活,见证了一座城市在经历转型阵痛后迸发的无限活力。在这片土地里种下的,不仅仅是一颗颗花的种子,更是千千万万个你、我、他的诗和远方……
“无中生有”的鲜活样本
本报记者 田蓓蕾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诗人岑参描摹的意境。它好比魔术师表演的一个魔术,在瞬间闯入你的眼帘,让你觉得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或是一个梦境中。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东辽县金州乡的鴜鹭花海也让我们找到了岑参的这种感觉,冲击着我们的视觉,那么美的一个设想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可触、可摸、可观、可赏的现实。什么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就是用大智慧打破常规,创造奇迹。而鴜鹭花海这样的思路、这样的速度、这样的敢想敢为,俨然成为“无中生有”的鲜活样本。鴜鹭湖3000亩花海造就了辽源“无中生有”的系列神话,鴜鹭湖花海成为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的旅游目的地;鴜鹭湖花海成为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城镇化产业支撑的样本模式;鴜鹭湖花海让辽源又增添了一张鲜活的生态名片;鴜鹭花海释放的文化经济潜力,为我市诠释了一个新的增长点“一产+二产+三产=第六产业”——花海经济。
今年,我市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与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旅游产业融合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核心竞争力形成和产业组织创新。融合就是一种生产力,是旅游产业升级转型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
现如今,短距离休闲旅游的兴起无形中促进了旅游与农业的融合,因此,需求的变化成为旅游产业融合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通过对旅游消费者的积极引导,使旅游者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参观和游览,而是更加倾向于对文化、科技和特色相结合的多元化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
东辽县金州乡3000余亩鴜鹭花海在短短不足两年的时间内从无到有、从计划变现实,正是东辽县开展产业融合应运而生的有效产物。作为今年夏季辽源首次推出的旅游新品,花海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纷至沓来,博得了国家、省内外各类媒体的极大关注,不仅成为辽源生态旅游的靓丽名片,也为辽源的旅游经济在全国扩大了影响。
一组数据说明了鴜鹭花海的魅力:花海开园当日,接待游客突破两万人次,目前日均接待游客千人以上。当地餐饮、住宿、特色农产品日消费量均在几万元以上。带动当地400余户村民实现年收入翻两番,真正实现了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的目的。
从鴜鹭花海旅游热中冷静思考,我们看到,东辽县无中生有,变农田为花海的背后正是农业产业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成果,它引发的诸多效应不可低估。
这个成果取决于东辽县委、县政府的果断决策和科学定位。将具有区位和资源优势的金州乡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先行示范区,对金州乡鴜鹭湖流域100平方公里进行保护性综合开发,并引进战略投资者——金洲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导、规划先行、产业定位、突出特色、惠及民生”的工作要求,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目前,金州乡是特色城镇化示范镇建设单位,也是省、市唯一一个城镇化示范乡,直接享受全省特色城镇化38条优惠政策。
这个成果取决于每个建设者的坚定信心和不懈努力。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把观光、休闲、农业、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发展集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实为人心所向之事。为此,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不遗余力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这个成果取决于广大农民的高度信任和积极参与。打破传统生活方式和固有的思维定式,将手中的土地“放权”,并参与到宜居、宜游、乐民、富民的旅游区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来,这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种文明的进步。
事实证明,东辽县开展农旅产业融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通过依托县域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促进旅游和农业相融合,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大力扶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延伸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特色。东辽县在文化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使县域农业生产环境、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实现了旅游产业和农业发展的双赢。
面对“无中生有”,多少人曾犹豫、徘徊、观望,甚至排斥。东辽县委、县政府和金州人的这种勇气和魄力,在消除那么多人心中疑虑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的诸多思考。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无中生有”,旅游业打造品牌需要“无中生有”,那么,城市建设,项目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不是都来尝试和借鉴一下“无中生有,有中生新”的路径和效应呢?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本版策划 田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