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征途上的“绿色”坚守

本报记者 王颢锡

    核心提示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特点。其中,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要转变从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对各类项目“不问青红皂白”、不顾“绿水青山”,盲目“大干快上”的习惯动作,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持续的平衡,既要向经济发展要质量,又要向生态环境要效益。在这方面,东丰县的发展思路值得借鉴……

    晟禾骨制品——一条产品“零”废弃的生产线
    在晟禾的骨制品加工车间,五六个棕黄色的麻袋叠放在角落,里面装满了前几天收来的牛羊碎骨,看起来分量不轻;上料机里,一些尚未处理的破碎的骨粒半成品散发着牛骨特有的腥膻之气。
    “厂子现在正处于试生产阶段,平均每天能够加工骨粒成品、半成品25吨至30吨。”因为生产设备检修,车间主任李太金难得清闲,一边为记者当起了向导,一边介绍着骨制品加工的流程。在一条新上的骨品加工生产线旁,李太金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这套设备在国内同行业中的加工水平也是数一数二的,整个加工过程真正实现了‘零污染’‘零废弃’。”李太金介绍说,骨粒加工要经过上料、捡斤、蒸煮、油脂分离等工序,生产出的骨粒成品是制作明胶的主要原料,而在蒸煮过程中完成油水分离后产生的骨油、骨蛋白和骨粉等副产品又可以用来生产肥皂等日化用品或作为饲料喂养牲畜,整个加工过程不会产生任何有毒、有害的废弃物,是真正的环保项目。
    正是这个生态环保的生产过程,打动了东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心。自两年前项目开工建设以来,由县政府牵头,协调各部门主动上门,提供精准的对接服务,简化审批流程,协调资金、用地,全力支持企业投产达效。晟禾的前景也着实可期:作为总厂配套建设的代工企业,晟禾加工的产品根本不愁销路。“项目达产后,年可加工骨粒15000吨,实现利税100万元。”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军说。

    紫竹山水—— “靠水吃水”的东丰模式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地的经济发展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紫竹山水落户东丰,开启了这里“靠水吃水”的全新模式。
    “东丰县地处长白山分支哈达岭余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结构决定了这里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矿泉水资源,这是吸引我们来到这里的最重要原因。”紫竹山水饮品公司技术总监张国喜说。
    在厂区的千级洁净灌装间里,透明的玻璃幕墙将灌装生产区和人员流动区作了严格的划分和全封闭式隔离。巨大的幕墙后面就是处于完全无菌状态下的灌装生产线,墨绿色的地面干净得甚至能照出人的影子。“做饮品项目,最重要的就是尽一切努力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张国喜说。为了提高杀菌效果,紫竹山水放弃了一般饮品公司通常采用的紫外线杀菌灯除菌技术,转而选择了成本更高的臭氧杀菌技术;在灌装过程中,采用非接触式的独立洁净灌装技术,防止饮品在灌装过程中与瓶口及外部空间的直接接触,确保每一滴水从采集到出厂的洁净、安全。
    张国喜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大大小小十几个不同品牌、不同规格的矿泉水瓶。他说,每次发现市面上有新推出的矿泉水品牌,他都要买回来亲口尝一尝、到实验室里验一验、和自己的产品比一比,只有在不断地比较中才会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包装车间里,几箱刚刚包装好的矿泉水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与通常见到的矿泉水不同,这些产品从外部包装到瓶身的标签都是全紫色的。张国喜解释说,这种全紫色的包装能够有效避免阳光直射,防止阳光直射对水质和口感造成的破坏。
    据张国喜介绍,公司现有350毫升瓶装和4.5升桶装两条矿泉水生产线,正在进行水资源探矿权转让申请和QS质量认证申报,正式投产后将实现年产3万吨优质矿泉水的生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