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气正庆升学

    中、高考录取进行时。按照以往惯例,“升学宴”“谢师宴”高潮迭起。金榜题名者自然欢欣雀跃,邀请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为其祝贺,本无可厚非。然而,一些党员干部借子女升学之名大行收钱、敛财,广邀亲朋之外的人前来祝贺,超越范围,违反规定,让“升学宴”变成了官员敛财的渠道。这与中央“八项规定”的反“四风”格格不入,破坏了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借“宴”敛财的不正之风,市纪委监察局出台了《关于深入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问题的工作方案》和《关于对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抵制“随礼风”提出“六个严禁”要求的通知》等相关规定,严禁党员干部举办或参加“升学宴”。规定的出台,不但给全市党员干部提前打了“预防针”,而且还带动了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党员干部不但不敢顶风违纪,而且大多数普通群众也不再互相攀比办“升学宴”了。今天,本报和读者一起感受一下今年“升学宴”的状况。

    党员干部带头向“升学宴”说“不”
    经过走访,记者得知我市很多党员干部的子女参加了今年的高考和中考。在中央和地方大力号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反“四风”、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的大环境下,家里有子女升学的党员干部均表示作为党员干部要带头遵守国家和纪委的相关规定,不考虑为子女举办“升学宴”来庆祝孩子升学,带头向“升学宴”说“不”。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告诉记者:“我的孩子今年参加了中考,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我们全家正在策划着给他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毕业纪念。我不考虑举办‘升学宴’,一是由于现在的政策不允许,二是大家在一起吃吃喝喝对孩子的成长也没啥意义。”针对“升学宴”,大部分党员干部都承诺不但自己不办,而且也会尽己所能劝说亲戚朋友尽量不要举办“升学宴”,坚决做到杜绝自己和家人参加亲戚朋友举办的“升学宴”。我市某单位的一位领导就有亲属的孩子参加了今年的高考。这位亲属为了庆祝孩子高考的成功就准备举办小型的聚会。按照以往的人情来往惯例,作为亲属这位领导也应该参加。当接到亲属邀请后,这位领导首先规劝亲属尽量不要举办“升学宴”,就算举办“升学宴”也尽量把范围压缩到仅限于亲属。同时,这位领导还声明:“不管你有什么想法,我都不会参加这个聚会。但是,我真心祝贺你和孩子,并祝福孩子在未来能有一个好的发展。”
    党员干部能够做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带头不搞“升学宴”固然令人赞叹。但是,各级部门的党组织和纪检部门还得负起责任,这就要求各个单位党政“一把手”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早打招呼、早提醒,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倡导“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大背景下,党员干部更应该克勤克俭,争当节俭养德的楷模,从自身做起,并影响周围人,向“升学宴”大声说“不”,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文明风尚,这既是责任也是义务。

    “升学宴”少了 酒店生意不理想了
    随着中高考成绩揭晓和高校录取的开始,“考试经济”再次迎来了一次重头戏——“升学宴”。按往年的情况,各大酒店、餐厅“升学宴”都被预订一空。可是,今年的情况可是大不一样了。我市尽管仍有不少酒店像往年一样推出了各种名目的“升学宴”,价位不等,而订单却没有预期中的火爆。
    记者走访发现往年这个时候各个酒店的关于举办“升学宴”的传单、条幅、匾额等广告不再漫天飞,甚至连门前LED屏幕上关于“升学宴”的滚动文字的播放频率也大大降低了。单从这一个细节,细心的人们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变化——“升学宴”已经不再火爆了。为了验证这个判断,记者走访了我市一些规模较大的酒店。在某酒店大堂经理说:“受大环境影响,今年大办‘升学宴’的家庭不多了。往年这个时候,办‘升学宴’的特别多。今年我们尽管推出了前所未有的优惠价格,但是只收到几个家长的预订。”在以往,那些能够承办“升学宴”的酒店在中考、高考过后就会迎来一年当中的“黄金时期”,但今年这“黄金时期”却迟迟不能到来。在某酒店,一名销售经理无奈地说:“生意不是太理想。在‘升学宴’火爆的月份里,来这里摆酒席必须提前预订。那时候,消费者不但提前订桌,而且一般规模较大,动辄二三十桌是常有的事情。现在的客源和那时候比则不可同日而语,就算有人来订桌办‘升学宴’,但是也和以前不一样了,规模较小,一家定二三桌是普遍的事情。”当记者询问该销售经理出现这种情况的看法时,他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两年‘升学宴’热度持续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办酒席的成本提高了,社会上也开始反对这种风气;另一方面是因为有关部门对党员干部管理加强,使得一些学生家长不敢操办。”面对这样的形势,一些酒店早已经开始转变策略,改变以往在这两个月主要承办“升学宴”的想法,而转回到以婚宴为主。

    家庭聚餐成了升学庆祝主流
    好的风气是社会发展的一双“隐形的翅膀”,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扬善扶正。党风的清正,不仅促进了政风提升、纠正了不良行风,更带动社风民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党员干部带头向升学宴说“不”,带动了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今年的“升学宴”已经远远不如几年前“火爆”了。很多今年有子女参加中考或高考的家长都表示不再互相攀比、大搞铺张浪费的“升学宴”了,而是选择既经济实惠,又能拉近亲属之间感情的家庭聚会,来庆祝孩子升学。
    相比之前家长们选择大办“升学宴”来庆祝,今年的“升学宴”则变成了家庭聚餐。虽然有的家庭聚餐也在酒店里举办,但相比一般的“升学宴”,来参加的都是亲戚与好友,少了份热闹,多了些融洽和自然,办得放心、吃得开心。黄先生的女儿今年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黄先生为了让女儿放松一下,也让亲戚相聚一下,特意在家里安排了两桌饭菜。黄先生告诉记者:“现在国家都在提倡节俭之风,大家应该响应国家号召,每一个人都不在比阔气、比排场了,大家的压力也就不会那么大了。庆祝孩子升学本来就是自己家的事情,没必要非要逢人发请柬,在酒店大摆筵席。在酒店摆宴席,一来办酒席的成本比较大,二来都是亲朋好友相聚,没必要在酒店摆排场,给孩子造成过大的压力。我家这场‘升学宴’一共有两桌,花了800多元钱,做菜虽然辛苦了点儿,但亲戚朋友都吃得很开心,大家都很放松,其乐融融。”市民展惠美说:“金榜题名只是人生长河中的短暂历程,此时可以小聚以示庆贺。如若高调地大摆筵席,唯恐周围人不知,则失去其本意。毕竟这与婚宴、满月宴不同,不符合传统的礼仪风俗还是低调为好,不然就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大办“升学宴”的少了,人们花在“随礼”上的钱自然少了。前几年,每到中考、高考过后也就意味着市民的“随礼季”到来了。有市民无奈地调侃:“当有人把请柬送到你手上并微笑地告诉你‘欢迎前来赴宴’的时候,好像似乎在告诉你‘钱来’赴宴。”今年情况大不一样了,很多市民表示,到现在还没有收到参加“升学宴”的邀请。在大什街,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今年我都没有接到‘升学宴’的邀请,省了不少礼金钱。这样挺好,大家的负担都减小了。”

    新的升学庆祝理念和形式开始流行
    随着整个社会风气的转变,中、高考过后举办“升学宴”这个不是惯例的惯例,不是传统的传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认识到庆祝升学不一定非得大摆筵席,选择其他方式也许效果更好。为庆祝孩子升学,作为家长可以小范围邀请亲戚、同学搞个家庭式聚会共贺,或给老师写封感谢信、赠送个小礼品,或带孩子旅游庆祝,这些都是不错的庆祝方式。
    在采访中,林先生表示他至今特别怀念当年考上大学时的情景。他回忆说,80年代初,他考取大学时,与上榜的同学相约,一起回到学校感谢老师,大家簇拥着恩师,在公园里找一片地方席地而坐,倾听老师教诲,那种感受不但是妙不可言,而且记忆深刻。最后,林先生建议,孩子升学毕业了更多的是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与人交往和沟通,家长们没有必要非得给孩子举办一个什么“形式隆重、意义无几”的庆祝活动,而是要让孩子真正意识到又到了一个新的成长节点上。
    在火车站,记者看见一个四十多岁的女士领着一个高中生模样的女孩在购票室买票。经了解,这位女士姓张,今年49岁。女儿刚刚参加了今年的高考,考上了上海的一所高校。张女士特意请假10天带孩子去旅游,一是为庆祝孩子的愿望实现,二是让孩子好好地放松一下。当问及是否举办“升学宴”这个问题时,张女士说:“我觉得‘升学宴’没有什么意义,不但花费很大,而且一家上下还得忙活,这还不如不办。在孩子高考前,我和孩子她爸就询问孩子高考后想干什么。孩子说想出去走走。从那时起,我就开始计划带孩子出去旅游并做好了一份详细的计划。孩子平时学习压力太大,从小学到高中被限定在校园内的时间比较多,他们更习惯与课本、练习题打交道。高考已经结束了,孩子也如愿以偿考到了心仪的大学。今天,我们就开始实行我们的旅行计划,带她一起到外面好好玩玩,开阔一下视野、放松一下身心。我感觉这比花钱举办‘升学宴’有意义多了,这也算一种新的庆祝方式吧!”

    “升学宴”少了,大家怎么看?
    市民韩有
    “升学宴”少了说明社会风气的好转,这值得欣慰。我希望今后能够完全杜绝“升学宴”。没有了这个名目也就杜绝了部分领导干部借机敛财机会。我真心地为这个现象点赞。
    市民顾朴谷
    “升学宴”少了,很多学生家长们不再为了所谓的面子打肿脸充胖子了,那些互相攀比和奢侈浪费的风气少了很多。
    市民何楚宇
    以往参加“升学宴”,每家送红包少则100元钱,多则300元钱的“人情往来”是一种负担,更是一种浪费。今年至今没有参加一家“升学宴”,少了不少经济负担。
    市民贾晓雪:
    以往这个时候我一个月的工资随礼都不够,今年“升学宴”少了很多,我负担减轻了不少,这“升学宴”的风气刹得好啊!
    市民吴正:
    我支持女儿和几个同学去旅行,我认为只要让孩子开心、放松地去玩就是最好的奖励了。女儿在出门前和其他同学一起回到学校邀请老师到五女峰进行了一次郊游,大家簇拥着恩师,游览着美丽的风景,倾听老师的教诲,那种感受让他们终生铭记,远比举办一次“升学宴”更有意义。
    网友“浅若夏沫”
    “升学宴”若要成了社会潮流,你请我请大家请,形成了“礼尚往来”,那么面对应接不暇的“升学宴”,准大学生和家长们每天来回奔波,孩子喊累,家长无奈,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增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现在风气变了,很多家长的观念也随之改变了,不再热衷于举办“升学宴”了,我认为这样很好。
    网友“微光倾城”
    孩子毕业了何必停留在吃吃喝喝的“升学宴”的庆祝方式上,用办“升学宴”的花费,干点儿有意义的事情多好。杜绝这样的歪风是一大幸事。为了彻底杜绝这样的现象,还应通过多方教育、领导示范、媒体引导等合力寻求彻底改变。
     网友“黑白年代”
     “升学宴”比往年有大幅度减少,令人顿感振奋。人们自觉跳出“礼尚往来”及“人之常情”的怪圈,这种文明之风的确值得提倡。

    莫让“谢师宴”  成了“升学厌”
    每年这个时候,不少人会收到亲戚朋友送来的升学宴请帖,大家经常辗转于各个酒楼。民间的这种“升学宴”,让有的家庭十来天的时间就吃掉了一个月工资。面对众多推不掉、逃不了的升学宴请帖,收请帖的人忧心,发请帖的人叹气。商家的宣传作用,以及你摆升学宴,我不摆升学宴的攀比心理作祟,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影响了家长和学生们的观念。而考得不好的学生,自然摆不了“谢师宴”,他们以及他们的家长,就在这氛围中更趋冷落与伤感。
    学生于“金榜题名”之后,答谢老师,在情理之中。然而,大多数的升学宴已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家庭的炫耀性消费,成了应付社会关系的面子工程,更造成了“不得不办”的不良社会氛围。在大操大办“升学宴”已经逐渐转变为不良社会风俗的当下,虽然政府已经设立法规条例严令禁止党政工作人员大办特办各式宴会,可是民间的宴席风却是愈演愈烈,针对这一难题,有专家就表示法律法规是不可能对此进行限制的,只有文化引导才是根本,文化引导是疏通民怨的上策良方。
    谢师是无可非议的,在民俗情结深厚的今天,彻底杜绝升学宴现象是不现实的,一定要在宣传引导、转变观念上下工夫,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设计出更多感谢老师、庆祝升学的途径和方式,比如可以通过动手制作纪念品,代替目前崇尚吃喝和排场的观念。家长也要转变观念,倒不如将办升学宴的费用奖励孩子一次旅游,都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新闻媒体要多点宣传破除百姓不办升学宴会造成的担心,将现存的不良阻力,转化为助推正常民俗发展的动力,能够有效地遏制民俗过度商业化的歪风邪气、正确地引导大家开展有益的、寓教于乐的健康活动。 (转自《南方日报》)

    本版稿件由 本报记者 李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