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古夫余国后期王城(一)

    在不久前举办的“辽源龙首山山城及相关遗迹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对龙首山山城与古夫余王城的关系进行了科学认定,明确了辽源是夫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一研究成果将辽源建城史向前延伸了千余年。龙首山山城遗迹研究的重要倡导者、参与者——长白山文化研究会会长张福有历经十多年研究,从文献、考古、地理地貌等方面,对龙首山山城的历史地位作了科学的认证和阐述。为了让人们全面认识辽源的历史地位、文化底蕴和历史发展脉络,本报特推出系列专刊以飨读者。

问题的提出

1初探古城

辽源龙首山山城

    2004年,张福有开始介入辽源龙首山山城及相关遗迹的调查。当时,他正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正厅级),并兼任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主持省高句丽研究中心的工作,还兼任省高句丽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东北史地》杂志社社长。省委交给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专门负责东北史地重大问题研究,这给他调查研究创造了很多便利条件。
    张福有的这些调查研究、考证工作不是个人行为。他曾与集安市博物馆的孙仁杰、迟勇一道,10年间走遍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境内全部夫余、高句丽、渤海的墓地、古城、山城等遗迹,在吉林人民出版社、文物出版社等出版了《集安高句丽墓葬》《高句丽王陵通考》《高句丽王陵统鉴》《高句丽千里长城》《集安麻线高句丽碑》等学术专著。
    张福有开始关注辽源龙首山山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在学界内,高句丽夫余城很难定位。

2学界分歧

夯入城墙中的瓦

    黄龙府:时间三阶段,空间三地点

    金毓黻先生所说困扰学界“千载之疑”的“黄龙府”难题,要害在于模糊了与“黄龙府”问题有关之地分为三个地点、三个阶段。尤其是将第一地“黄龙府”错置到昌图四面城或农安。农安,仅是第三阶段“复置”的“黄龙府”,从1020年到1115年,历时95年。辽塔,当为这期间所建。金之“黄龙府”,从1115年到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25年。这就是说,农安被称作“黄龙府”的时间,辽95年,金25年,共120年。元代也沿称过“黄龙府”。
    通州,是第二阶段“黄龙府”废后安置燕颇余党千余户之地。从四面城中出土的“安州”残碑可确知,通州不在四面城。其时间,只能是975年到1020年,历时45年。此地,不应称作“黄龙府”。
    农安,是1020年“复置”的“黄龙府”。最重要的是要寻求第一阶段“黄龙府”之所在。这处“黄龙府”,才是渤海国的夫余府、“黄龙府”的得名之处、辽太祖的驾崩之处、夫余国西徙近燕的后期王城。
    夫余后期王城在何地,向有分歧。根据文献记载、考古资料和实地调查等综合考鉴,搞清辽代“黄龙府”的分期与定位是关键。
    与辽代“黄龙府”有关之地,并非都是黄龙府,或可称“黄龙府问题”,就其时空而言,从公元926年到1115年,共历时189年,分为三个阶段,位于三个地点。金之黄龙府,依然在农安,从1115年到1140年,历时25年。辽金黄龙府,共历时214年。夫余初期王城在吉林市龙潭山山城一带,这是学界基本公认的定论。张福有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吉林市由龙潭山、东团山和三道岭山城,构成三位一体“山城拱卫”格局,三座山城中间有松花江穿过,山城下有南城子平地城。辽源龙首山、城子山、工农山山城,恰恰在吉林市之西南构成三位一体“山城拱卫”格局,三城中间有东辽河穿过,山城下西南有小城沟平地城。这,不会是如此高度巧合。

3文献佐证

    夫余王城从吉林龙潭山山城一带迁到辽源龙首山山城一带,历时148年。公元494年,夫余灭亡。之后,辽源一带归高句丽所有。174年后,高句丽灭亡。250年后,渤海国诞生。这里成为夫余府。公元926年,被辽太祖攻克。


    初,夫余居于鹿山,为百济所侵,部落衰散,西徙近燕,而不设备。
     ——《资治通鉴》
    (太祖)丁巳,次商岭,夜围夫余府。
     ——《辽史》
    甲戌,次夫余府,上不豫。是夕,大星陨于幄前。辛巳平旦,子城上见黄龙缭绕,可长一里,光耀夺目,入于行宫。有紫黑气蔽天,逾日乃散。是日,上崩,年五十五。
    ——《辽史》
    太祖所崩行宫在夫余城西南两河之间,后建升天殿于此,而以夫余为黄龙府云。
    ——《辽史》

十年调

1山城概况

城墙

    龙首山山城,位于辽源龙首山山顶。山城下,东、南、西三面地势开阔,北面连山。东辽河自东向西绕城流去,山南端为陡壁悬崖,崖下距东辽河约150米。山城东南2000米与工农山山城隔河相望,东北距城子山山城约1500米,城西连市区。山城东北、西北和东南三隅地势较高。城内高低错落,南北两端各有一条自然沟。山城以龙首山自然山势夯土修筑而成,形状略呈椭圆形。山城周长约1200米。东、西两墙边长各约350米,南、北两墙边长各约250米。西墙保存较好,墙顶宽1.50米,基宽7米,高约2米。在西墙断面至今仍可清晰看出层次分明的夯层城内所见文物,且散布广、数量多,文化内涵比较复杂。

    确定夫余王城,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与其相对应的汉代到魏晋的文化遗存。吉林市龙潭山一带,就是夫余境内汉代遗存最为丰富的地区。由吉林市向西,汉代到魏晋文化遗存最为集中的地区,就是辽源龙首山山城一带。在辽源市、东辽县、东丰县境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的青铜文化遗址、西团山文化遗址和汉代到魏晋的文化遗存。类似于吉林市帽儿山一带出土的夫余文化系列陶器和金银器等,在龙首山周围分布密集,在长期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仍有大量出土。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高句丽、渤海、辽金的遗存在当地不断得以发现。


2山城拱卫

龙首山山城“三位一体”格局

    在龙首山山城周围,有由工农山山城、城子山山城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山城拱卫”格局,其间有东辽河穿过,其西南有小城沟平地城。这一格局,符合夫余初期王城的格局。
    龙首山山城:龙首山坐落于辽源市中心地带,山势走向由北向南蜿蜒至东辽河右岸,犹如一条盘踞在辽水之滨的巨龙之首,故得此名。
    工农山城:工农山城位于辽源市龙山区工农乡东北约1500千米处的工农山上。西北距市区约3500千米。正北、西隔东辽河与城子山山城、龙首山山城相望,山城南面山下为东西流向的渭津河。山城略呈簸箕形。城墙沿山势以黄砂土和黑褐土夯筑而成,山城西墙长390米,北墙长300米,南墙长487米,东墙长254米,周长1431米。
    城子山山城:位于辽源市龙山区山湾乡七一村三组的北山顶上,西南距龙首山山城约1500千米,亦称七一山城。山城四面环山,围绕山脊叠土夯筑,略呈簸箕形。经实测西墙长200米,北墙长约182米,南墙164米,东墙180米,周长为726米。从古城规模、位置及其形制分析,它与龙首山、工农山两城在修筑年代上有着紧密的联系。

3出土文物

龙首山山城中出土的与夫余国后期王城年代相当的陶器残片

    在辽源市、东辽县、东丰县境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的青铜文化遗址、西团山文化遗址和汉化文化遗存。类似于吉林市帽儿山一带出土的夫余文化系列陶器和金银器等,在龙首山周围分布密集,在长期遭受严重破坏的情况下仍有大量出土。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高句丽、渤海、辽金的遗存在当地不断被发现,这与农安从来就未发现夫余、高句丽遗存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东辽县石驿彩岚村出土的铜剑、一批铜镜和金器、马蹬、牌饰、铁器、陶罐、玉石、玛瑙珠饰等汉代器物,与吉林榆树老河深、吉林市帽儿山两地文化面貌十分接近,有些文化竟然高度一致,完全属于同一种文化即夫余文化类型。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咸凯慧  李  锋  整理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