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民情飞起来
【走进新“经开”系列报道六:民生服务】
网络搭台 队伍唱戏
“互联网+”让民情飞起来
本报记者 汪琳
“咔嚓,咔嚓”,日前,在开发区财富大路沿街路段上,有几名网格员拿着手机对着违停车辆不停地拍照,然后手指轻轻一点,熟练地将图片传至指定的微信平台。不大一会儿,便有相关部门执法人员前来检查,进行处理。事后,他们同样掏出手机对着处置过的现场拍照、传图、汇报结果。整个过程,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如果说以前的基层民情信息一直是站立的,那么嗅到“互联网+”创新模式气味的经济开发区则为社情民意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飞进管辖部门,缩短了化解百姓大事小情的时间、节约了部门行政成本。
今年初,兴阳街道网格员郑宏霞接到一项新的指示:将增派一位“搭档”协助自己工作。初见“新搭档”,郑宏霞一脸惊奇,原来是一部全区联网、内设“民情服务中心”微信群的手机。从此,郑宏霞等50多名“小巷总理”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巷拍客”,每天一大早儿便穿梭于社区、村部、商场、企业、街路等,察看安全隐患、矛盾纠纷、违章违建、环境卫生、人员看护、违法行为、事故灾难等问题是否存在,并将所发现的问题图文并茂地传送至民情协调指挥中心,进行责任划分、任务派遣、结果反馈。而手持这样一部手机的不只是郑宏霞这些网格员,开发区利用微信客户端新建了一个基层民情信息化互动服务平台,成立了三级联动的区民情协调指挥中心、部门民情处置中心和基层民情服务中心。从网格员、部门工作人员到主要领导人手一部手机,全员参与、协调配合,将部门职能下沉,将服务重心下移,发挥“互联网+35个网格+15个部门”的强大功效。
5月中旬,网格员任秀红在星源小区走访巡查时发现院内有一处脏水井影响污水排放,另有一处井盖破损影响居民出入安全。“远水解不了近渴,这时候还是小小的微信平台能派上大用场。”任秀红将自己巡查的结果发送到民情协调指挥中心的微信互动平台上,20分钟后,接到任务指派的区建设局工作人员迅速赶赴现场探查情况,并联系责任直属物业进行妥善解决。脏水清空了、井盖修好了,一走一过的居民感叹:“问题先于我们发现,解决不用我们诉求,有这样的‘大管家’替我们操持,我们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目前,开发区呈现“网络搭台,队伍唱戏”的良好格局,承办民情案件439件,办结率达到98%。开发区领导坚信,继续搭乘“互联网+”这列快车,辖区居民的生活变化将不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