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变迁 让幸福的辽源人心花怒放
30年,辽源人的居所从“蜗居陋巷”到“花园小区”
居住变迁 让幸福的辽源人心花怒放
本报记者 王茵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房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那是家、是幸福、是安宁、是避风的港湾……
30年来,伴随着我们这座城市的快速发展,辽源人的住房条件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改变。
往日的家,几代人蜗居在10多平方米的斗室,对面屋、对面炕、几家人共用一个窄小的厨房……
如今,“蜗居陋巷”变成了“花园小区”。10几平方米变成了100多平方米,厨、卫格局分明,小区环境优雅,物业服务完善。回首30年,房子的故事在人们眼前一点一滴地慢慢呈现……
1983年以前,城区最高的居民楼不超过6层,且自家采暖、不供热。99%的居民住平房,买煤、掏炕、抹墙是入冬前每家每户必做的工作之一。
今年44岁的于先生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说起自己童年的经历,他的说法是:“那生活,和现在没法比!”
于先生说,那时,他们家住在矿区,一排排的家属宿舍,对面屋、对面炕、两家共用一个厨房。冬天,水缸里是一层厚厚的冰,碗柜里的碗都冻在一起。最打怵的是上厕所,得走出一里多地,晚上,一个人都不敢去。每年入冬前,买煤、掏炕、抹墙是父亲必做的工作。而他的工作则是每天帮母亲倒脏水、倒炉灰。“那会儿,活儿多得好像做不完。哪像现在,供热楼、上下水、电磁炉、天然气,不用费力就啥都来了。”
直到父亲单位分了福利房,用于先生的话说:他们终于告别平房,上楼了!不过那时住的是不供热的“火炕楼”,人住在楼上,仓房在楼下,一样得烧柴禾、生炉子,每天楼上楼下抬煤、倒煤渣。跟平房比起来,条件已经好多了,有上下水,卧室、厨房、卫生间格局分明,父亲还用家里的组合柜给他隔出了一间小卧室,他可以有自己的空间,对他来说,那差不多是“天堂”了。
20世纪90年代初,住上供热楼是全家的荣耀。生活改善了,环境变好了,子女找对象都多了一个优越条件……
和于先生相比,47岁的李女士要幸运得多。李女士说,自己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作为单位有特殊贡献的专门人才,是全厂最早分到供热楼的一批。那时,同学家大部分都住平房或“火炕楼”,他们家却已经住上三室一厅,85平方米、南北阳台,勤快的父亲还把南阳台改造成了大花房,一年四季绿意葱茏、鲜花盛开,惹得同学们羡慕不已。
李女士说,那时,谁家能住上“供热楼”绝对是一件值得羡慕和骄傲的事,就连子女谈婚论嫁,都多了一个重量级“砝码”。
我市自1985年10月集中供热首期工程内外网完工开始供热后,1987年获准立项二期供热工程。1992年10月,二期供热工程内网完成,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15万平方米。这一数字对于整个城区来说,太过微不足道了,即便是加上企业自己的福利供热,也还是为数不多。
1990年,李女士到了婚嫁的年纪,当时,母亲就一个条件,男方家里必须要有供热楼。按母亲的说法,“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居住条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更影响着子女的后天教育。”现在看来,李女士母亲的话或许有些偏颇,但也体现了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衡量。确实,好的住房条件对人们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当然也是小康生活的佐证。
进入21世纪,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始,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棚户区改造、“暖房子”工程等项目的开工,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个个现代化小区相继建成……
自2003年开始,我市开始对采煤沉陷区进行治理。2006年,我市积极开展大面积的棚户区改造工程。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市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已拆迁超过8.8万户,拆除房屋395.79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回迁住宅680万平方米,已回迁安置居民6.7万户,累计完成投资83.6亿元。一批批环境幽雅、设施完备、管理规范的现代化住宅小区相继建成,破旧房屋变成了花园小区。
2011年,我市开始实施“暖房子”改造工程,到2012年底,累计改造面积325.5万平方米、834栋楼房、68个小区、受益居民约4.8万户。结合“暖房子”改造工程的实施,我市提出了“3年完成小区综合整治”的目标,实施以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为主的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工程。自2011年以来,共对115个住宅小区、1616栋楼房进行了集中改造,累计投入改造资金5645万元,极大改善了居民小区环境。
如今的辽源人房子越来越大,装修越来越高档,居室环境越来越现代化。辽源人的居住实现了质的跨越……
2013年8月2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经济新动力”栏目头条播报了我市化解资金难题、突破棚改阻碍的典型做法。这是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第3次登上央视荧屏。
此前,中央电视台已分别于2011年7月7日和2012年10月31日,在《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两个栏目中对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进行了报道。报道中,记者用事实说话,用镜头记录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为辽源百姓带来的实惠。画面中,快乐的巢景云阿姨、80岁的秦广友老人、低保户杨莉莉大姐分别带着记者在自己回迁后的新家里逐个屋参观,那份幸福和满足感染着在场的记者,也感染着全国观众,而巢景云阿姨的一句“心气儿顺了,心情更好了。”更是让所有的观众体会到幸福的滋味。透过画面,我市河西新苑、东山社区、丘下阳光新城等棚改回迁小区高标准的建筑设计、完善的配套设施、整洁的小区环境真实再现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明显改善。
30年,辽源城乡居民家居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辽源人结束了平房时代,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大厦。
回顾30年的居住变迁,让幸福的辽源人心花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