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手!别低估孩子的能力

    自理能力是孩子进入社会所必需的能力,大多数孩子也有动手做做看的意愿,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很多孩子被家里的长辈百般呵护,捧在手心当作心肝儿,不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而且连孩子力所能及或是必须去学着做的事情,往往也因长辈担心孩子能力不够而由其代劳。孩子的成长只需要家长给予一次机会、一份信任,适当放手,孩子们就会做得很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由于对孩子的能力不那么信任,不敢放手让孩子去做任何事情。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不但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还会产生很强的依赖感。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不但不会成才,而且连独立生存都成问题。因此,本报登此专刊希望和广大读者一起来思考孩子的教育问题。

“爸妈管得太多,我才成今天这样”

    黄拓敏今年23岁,在家待业。自从高一上半学期退学后,她一直待在家里整天无所事事。从那时起到现在近10年,黄拓敏完完全全地把这一大段人生的美好时光给浪费掉了。现在,看着昔日的伙伴和同学有的将要大学毕业了,有的外出打工了,黄拓敏心里虽有失落感,但是依然没有迈出家门出外寻找新生活的勇气。
    谈起当年退学的原因,黄拓敏淡淡地说:“一方面是和我自己那时不爱上学有关;一方面和我的父母有关。我感觉和父母的关系更大。”“我很想了解你退学为什么和父母的关系更大呢?你方便详细说说吗?”记者问。“父母小的时候对我太溺爱,管太多。很多事情,譬如洗衣服、自己做点儿简单的饭菜、交朋友、独自上学等这些自己能够学着去做的事情爸妈都替我做。这样时间长了我不但不会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而且也没有主动去做的意识了。上小学和中学,我都在父母身边,感觉父母把什么事情都给我做好了是对自己的关爱,心里有种幸福感和优越感。可是,等去县城上了高中,我离开了父母身边,什么事情一下子都得自己来。自己去买饭、自己洗衣服、自己学着和同学相处……我以前没有这样的经历,一下子就适应不了。自己买饭也懒得去,就吃从家里带来的小食品;衣服攒着回家洗,这样时间久了我就坚持不住了,就萌生了退学的念头。我回家把退学的想法告诉父母,他们反应很大,死活不同意。但是,他们越是这样,我就越坚持退学,那时候就是任性。看我闹得很凶,父母就妥协了,答应我先请假在家待上一段时间看看。这一待就彻底把我的心待散了,一点儿想离开家的想法也没了,总感觉时间总是无边无际,不想一晃那么多年过去了。和我同龄的孩子都已各奔东西,而我好像依然没有长大。我想过离开,但是始终没有那决心和勇气,我怕我什么也不会做,离开了家早晚还得灰溜溜地回来。”黄拓敏说。
    “你的名字叫黄拓敏,你的父母期待你能成为一个开拓进取、聪慧灵敏的人吧?”记者问。“差不多吧!我的父母对我期望值很大,因此也对我呵护有加,他们想为我扫除一切成长的障碍,给我最大的方便。可是,事情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他们对我的太过关爱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害了我。他们希望我成为开拓进取的人,却让我成了连家门也不敢轻易迈出的人。”黄拓敏无奈地说。采访结束时,黄拓敏表示她一定会克服自己的惰性,下决心走出家门,去社会上补上自己早已落后很多的“课程”。

“孩子什么也做不好,我们只好代劳,不知妥不妥?”

    王碧来今年40岁,孩子10岁。家里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王碧来夫妇自然对孩子关爱有加,凡是夫妻俩能够为孩子做的事情基本上都不会让孩子做。这对夫妻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不知道孩子需要适当锻炼,心里明白该怎么做,却总是下不了决心让孩子做,怕孩子做不好,怕孩子受苦。对于该如何对待孩子,这对夫妻心里时常会产生纠结的情绪。
    在孩子刚上幼儿园时,王碧来的儿子隔三岔五就会有作业带回来。可是,当儿子发现有问题不会做时就央求王碧来夫妇替他做题。刚开始,王碧来夫妇认为大人替孩子做作业,这样完成的作业又没有什么意义而不答应儿子的要求。可是,当看见儿子那作难的样子和听见儿子求救的声音,王碧来夫妇的心就软了下来,答应了儿子的要求。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王碧来夫妇在此后又帮儿子完成过很多作业,甚至到现在儿子有时还会央求父母帮自己完成作业。作为爸爸、妈妈,到底该不该帮助孩子完成这些任务呢?这是王碧来夫妇经常会问自己的问题。他们也曾下决心不再帮助孩子做作业,但每次看见儿子自己做不好、有困难时心就会软。
    除了帮着孩子做作业外,王碧来夫妇在生活中还会为儿子代劳其它事情。看着儿子不会洗衣服,王碧来的妻子不是教孩子怎么洗衣服,而是直接拿过来帮洗了;看着儿子跃跃欲试地要做饭却不得要领时,王碧来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你还小,长大就会了,做饭是大人的事情。”当儿子要和同学一起走路上学时,王碧来的妻子一百个不放心,担心儿子路上有危险。“你们这样不敢放手孩子,不信任孩子的能力心里感觉应该吗?”记者问到。王碧来笑了一声说:“我和很多父母一样都知道父母不应该管太多,要给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但是,这真要放手却不那么容易,心里总不放心,担心孩子太小啥也做不好。我们给自己的理由是孩子长大了,也许一切就好了,就啥都会了。”
    其实,在我们身边,像王碧来夫妇这样纠结于“所有事情都为孩子代劳”的问题的人确实不在少数。这些父母在替孩子做那些孩子本来可以自己做好的事情的时候,心里不那样认同,但是却多少也有点儿无奈。

别小看自己的孩子

    学走路是小孩子形成独立意识的第一步,即使父母再爱自己的孩子,也没办法替他走路。如果一味地在旁边扶着,孩子可能永远都学不会走路,而逐渐放手,经过几次跌倒,孩子会学得更快、走得更稳。
    以前总觉得孩子五六岁的年纪,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好。总怕有这危险、那危险的,什么都不让孩子干。常挂在嘴边的是“你是小孩子,你懂什么?做这个危险,妈妈帮你”之类的话。但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他们想要表现自己,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却没有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记者在一次和朋友聚会的时候,体会到如果让家长们能学会放手,孩子的独立性会更强。我们去的是一个四合院的农村老房子,院子周围有栏杆,方方正正的院子是孩子们的游乐天堂,地面上铺的红砖,收拾得干干净净。为防止他们跑出院子,我们给他们带了很多玩具。儿子最爱玩沙滩车,但是院子里的红砖上没有沙土。儿子就问我怎么玩,我告诉他窗根底下能挖出来沙子,但是院子里很干净,挖完土要负责把地面打扫干净,并把沙子运回原处。儿子听后点点头,大人们就忙活去了。整天下来,儿子就和小伙伴挖沙子、和稀泥,玩得不亦乐乎。在傍晚时候,我们要收拾东西回家,朋友就和孩子们说要他们把地面打扫干净,物归原样,孩子们愉快地答应了。我看到儿子拿着扫帚有模有样的扫地,还知道把垃圾扫到一堆,然后收走。要知道在家里他可从来没干过这些事情,这让我另眼相看了。打扫完地面,孩子们又把旁边挖出来的沙子用小车一车一车地推回去,还用脚踩平整。真的,我从没想过他这么小,会干这些事情。也是通过这件事,回家后我尝试着让孩子帮我做家务,他都做得很好。我想,有时候当父母的真该放开手,别小看了自己的孩子。
    孩子是我们家庭成员的一份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和父母平等交谈的权利,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所以,不要小看自己的孩子,孩子对身边的人和事绝对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特别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的每个阶段里,我们更应该注重孩子对一些事情的想法和看法,这样才有利于孩子在将来的生活里,面对问题时不会优柔寡断,并且能独立思考,解决和处理好问题。

早独立早当家,不须过度劳累父母

    许多家长对孩子总是事事包办,倍加呵护,平时很少给他们独立做事的机会。但是,独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却异常重要。孩子学会了独立就有了梦想腾飞的翅膀;孩子学会了独立对一个家庭来说也是一笔财富。
    王曦今年20岁,已经在我市一家蛋糕店上班两年了。两年前,没考上自己心中理想大学的王曦,并没有像其他人选择待在家里或是上一个学费较贵的大学,而是选择出来工作并在实际工作中学点儿本事。王曦在家里排行老大,还有一个妹妹。王曦小的时候父母每天都忙着工作,爷爷、奶奶年纪又很大了,因此,王曦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洗衣服、做饭。王曦记得,在她上小学的时候,在每天将要出门的时候都会从爷爷手里接过自己一天的生活费后独自去学校。那时候,很多王曦的同班同学都是由大人们送过来的。家人无暇照顾,王曦很多事情都得自己亲自解决。因此,王曦那时候显得比同班同学成熟、能力强。正是从那个时候,王曦就开始慢慢地变得独立了。独立意识很强的王曦高中毕业后就打算着自己去社会上闯荡闯荡,以开阔自己的见识。王曦来到了一家蛋糕店从普通职员干起,每天早上六七点钟就得起床为上班做准备,来到店里后,收拾卫生、摆货、给顾客介绍产品。这样一天天过得有点儿累、有点儿紧张,但是很充实。现在,王曦比刚来的时候成熟了许多,不但适应了工作的节奏,而且还升了职加了薪。王曦现在不但完全可以毫不费力地解决自己的花销,而且还能贴补家用,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
    王曦目前正在自己攒钱准备先考驾照,再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王曦告诉记者:“自己每天都很有斗志,看着自己的愿望在自己的努力下一个个变成现实,心里很有成就感。花自己劳动挣的钱心安理得,不但自己心里轻松,父母的压力也会小些。我感觉这样也是在对父母尽孝。”

把成长的机会多留给孩子

    对于孩子,为人父母者理应好好的关爱以助其成长、成才。但是,为人父母该如何做才能够帮助孩子成长呢?是适当放手、把更多成长的机会留给孩子,还是很多事上都越俎代庖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为人父母者或是家里的长辈都会认为孩子小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家长什么都帮着做了岂不是皆大欢喜。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从表面上看,每位家长都坚持“只要是能想到的,就会不遗余力地为其孩子包办代劳,唯恐自己的孩子苦着累着”的理念,这从表面上看似属于人之常情、理所应当。但是,爱自己的孩子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选择以何种方式去爱。只有那种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关心和关爱,才是理智、远见、负责任的关心关爱。为人父母者或是其他孩子的长辈不能因为孩子小就武断的断定孩子没有做好事情的能力,就简单地认为孩子学习能力的不足。有了这样的意识,父母或是家里的长辈就会以关爱孩子的名义,错失给孩子“断乳”的绝好时机,剥夺了孩子参与生活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则不能真正的成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家长庇护得了孩子一时,庇护不了孩子一世。作为每名父母或是家里的长辈,在关心关爱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其中的方向、把握好其中的尺度,多点儿对孩子的信任,多给孩子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让孩子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真正实现成长。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咸凯慧  李  锋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胡希伟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