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畏的胆略 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本报记者 付晓娇
十几年前,吉林麦达斯的前身是一家小铝材厂,由于设备落后、基础薄弱、工人素质低,在全国近千家铝制品企业中排在900多名。如何从国有企业脱胎而出、涅槃重生?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和超人的胆略,终于将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铝材厂发展成为国内一流企业。他,就是吉林麦达斯的总经理王嘉欣。
为了摆脱发展困境,王嘉欣苦寻出路……想别人没有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与其在低端行业中苦苦挣扎,不如另辟新路,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98年,王嘉欣在欧洲考察时,发现了大型铝挤压设备。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决定在我国引进第一个可用于大截面铝合金生产的75MN铝挤压生产线。当时,国内没有一公里高铁,更没有铝合金车厢。面对这样一个有极大风险的决策,业界许多人表示质疑。
“发达国家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中小型企业一定要走差异化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形成自身特色,要形成其它企业不能模仿和复制的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自己的市场。”对于企业的市场定位,王嘉欣这样回答。
回顾企业发展历程,王嘉欣记忆犹新。一期项目建设公用基础设施时,他带领工人冒着严寒、身穿棉大衣、戴着厚手套在零下20多度的环境中工作,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基建工程和生产线调试等工作。
2004年,技术走向成熟的75MN铝挤压生产线为我国首列高速动车组和几个城市的地铁提供了铝型材产品。但王嘉欣并不满足,年末,他捕捉到国家铁路大提速的重要信息,2005年春节就决策上新项目,扩大生产规模。现在的麦达斯铝业装备水平、生产能力大为提升,以50%以上的国内市场份额雄踞全国之首,成为我国高铁车辆制造产业的支柱企业。
王嘉欣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他通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形成了国内轨道车辆铝合金车体材料加工技术研发的一流团队。作为公司技术研发带头人,王嘉欣在铝材挤压、型材焊接、加工、弯曲等研发方面,都走在前面。
投产初期,首台引进的75MN挤压生产线的技术消化吸收遇到了严重困难,产品合格率仅为20%。为此,有人建议用这套先进设备生产普通工业型材,王嘉欣不为所动,在1000多个日夜里,他坚守在主机旁,和技术人员刻苦攻关,终于解决了核心技术问题,成为我国第一个掌握大截面铝挤压技术的企业。
技术创新为麦达斯铝业增强了竞争实力,成为全行业的技术领军企业。目前,麦达斯铝业在多个加工领域都达到领先水平,是我国唯一能整车生产高速列车、地铁客车等5大类车体材料的企业。在型材焊接、型材弯曲加工、车体大部件和零部件生产领域,麦达斯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建厂伊始,王嘉欣就树立了“管理创世界一流,产品创世界品牌”的目标。多年来,他把产品质量看成企业的生命。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全程监管手段,产品生产执行标准高于欧洲标准。多次被评为省级质量管理先进企业。
十几年来,麦达斯铝业累计向市场提供优质轨道客车铝材40多万吨,创造GDP110亿元,上缴税金10多亿元。
身为企业管理者,王嘉欣不仅将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还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国家和地方危难之时,以慷慨之举奉献爱心,先后在“抗击非典”、“四川地震”、“扶困救残”等事项中,捐资400多万元。
王嘉欣的杰出表现和突出贡献得到了普遍赞誉,他曾荣获“吉林省劳动模范”、“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辽源市杰出人才”、“吉林省创业先锋”等荣誉称号。
记者手记:西装笔挺、谦和礼貌、谈吐不凡,这是王嘉欣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经过一番交谈,我们充分感受到这位企业家搏击商海的睿智和胆识,了解了这些年他为企业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付出了不一定会有回报,但不付出就一定不会有回报,有想法、有胆识、肯努力,就是成功的第一步,王嘉欣就是坚持着自己的目标,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才改写了我国不能生产轨道车辆铝合金车体材料的历史。所以,成功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