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社区 邻里如亲
“邻里文化节”打破“都市冷漠症”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居住在钢筋水泥筑成的“城市森林”里,邻里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如以前那样融洽,有的邻里之间可能同住在一幢楼里连姓啥都不知道,有的连起码的见面打招呼都成了奢侈行为。
“现代都市邻里文化”作为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经常追问,随着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地发展,为何邻里之间变得越来越陌生?邻里矛盾纠纷层出不穷?邻里关系呈现紧张状态?
我们也经常这样思考,是人情淡薄,还是居住环境受限;是时代的改变,亦或者说是群众缺乏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少有共同的情感关注。如果是房子问题即物质层面最基本的民生问题,那么居住群也就是社区及居住环境,应该是现代人精神层面最基本的民生问题。
这种邻里陌化、冷化的现象是值得关注的。都市邻里文化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当前新时代新邻里的组织结构中,我们绝不能忽视邻里文化。那么,该如何建设现代都市邻里文化?未来社区,我们更要着力解决城市居民的孤独感、焦虑感,要给都市居民提供温馨的、人性化的记忆。现代都市不能满足于盖房子、搞建筑。新型的邻里文化就是要针对各种“都市病”,在孤独中构筑交融,在冷漠中构筑温馨,在喧嚣中构筑宁静,在超常的快节奏中构筑慢生活,在水泥森林中构筑孩子的童年记忆、老人的天伦之乐,让现代都市重现浓郁的乡风乡情。
告别宅时代 守望邻里情
随着人们对现代生活居住环境的不满意及老龄化指数的不断攀高,人们内心的空虚感、寂寞感油然而生。我们迫切需要构建一种新的邻里文化,它不仅要体现现代人邻里交往的特点,而且希望这种关系成为获得感情认同的纽带。
未来,邻里文化需要呈现出良好的硬件环境、人性化的社区服务、亲善利民的沟通渠道——龙山区的新兴社区在全市范围内就率先做到了这一点。
邻里和谐 共享美好生活
基于打破“都市冷漠症”这一初衷,2012年7月,龙山区新兴社区举办了第一届“邻里文化节”。在龙山区新兴社区,这里的负责人张立星介绍说:“这里虽然地处闹市,很多居民几乎天天相逢但却不相识,很多人已经体会不到所谓‘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其实,和新兴社区一样,有时候即使住在对门,我们时常都不会关注对方住户的一切,更别提什么“近邻”了,“都市冷漠症”曾一度困扰社区邻里关系的发展。
这次文化节活动的目的,就是将不同工作、不同年龄的居民聚拢到一起,以“百家宴”等多种形式引导居民走出家门、打开心扉,融入社区这个大家庭,居民在一起“玩”出的感情也从节日延伸到了“节后”的每一天。据记者了解,“邻里文化节”活动开展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整个辖区内的住户居民纷纷参与其中,大家在活动中彼此熟悉,在熟悉中彼此“活动”起来。这为增加邻里之间友谊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整个社区文化建设、环境美化、小区和谐、人文生活等多方面开始慢慢地呈现出细微的变化。
“通过‘邻里文化节’,很多居民相识起来,通过相识,我们找到了很多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大家伙儿越走越近,即使儿女不在身边,我们也不会再感觉孤独,从平房搬到楼里,我们这才重新体会到了‘远亲不如近邻’的滋味。”家住职高家属楼今年70多岁的老人孙成有道出了绝大多数居民的心声。
有沟通 就有温暖
从社区“邻里文化节”开始,新兴社区组织社区干部将所有独居老人与居民志愿者结对,由志愿者针对独居老人每天上门嘘寒问暖,及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社区“邻里文化节”活动的举办,让邻里之间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些摩擦;多了一份关心,少了一些冷漠;多了一份沟通,少了一些隔阂。大家现在交流多了,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邻居们都能主动帮忙,即便发生小矛盾,也能很快和解。
记者在第十网格长沈艳娟那里了解到,龙府家园C区35号楼1单元的魏吉贤、韩炳容都是70多岁的空巢老人,韩炳容因为脑血栓症导致常年行动不便。在社区网格登记的时候,沈艳娟了解到了魏吉贤一家人的实际困难。从此以后,在社区的组织下,沈艳娟带领社区干部及志愿者居民,对这一家老俩口儿的帮扶从没有间断过,办理公交卡,老年证、残疾证更换、免费送报纸、买菜、买药、收拾屋子这样的活儿,总是有人伸手接、进门帮。这样一来,很多邻居也来帮帮忙,有时候还进屋陪这一家老俩口儿唠家常。邻居陈鹏说:“邻居处的时间长了,自然就会交心,久而久之,一栋楼就变成了一个温馨的大家庭。”听说,社区还特地设计了“邻里通讯录”,就是邻居、社区、民警、物业之间的联系电话,方便邻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沟通。第三网格长赵永芝对记者说:“前段时间,教师新村东2楼405住户家中漏水,由于住户联系不上,社区就是通过“邻里通讯录”找到了物业、民警、社区、住户邻居、开锁公司几方共同证明、允许和帮助,才进屋维修了住户家的水龙头,及时避免了一场跑水事件的扩大和发生。”
爱心相随 邻里互助暖心窝
2012年11月份,市委小区5号楼1单元整栋楼出现了3楼住户集中供热的现象,这个单元的其它楼层住户家中犹如冰窖,老人们苦不堪言,生活起居受到影响。经过与物业公司出面协调,事情没有得到全面解决。老人们又找到了社区里的社会工作部部长费金玲,费金玲得知此事后,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开始挨家挨户调查摸底,情况查实后立即与户主取得联系。连续几天,费金玲带着单元里比较年轻的住户与3楼住户协调、沟通,最终此事得以解决,整个单元不仅恢复了正常供热,邻里之间通过这件事情逐渐熟悉起来,无论大事小情,有时候不需要社区出面协调,邻居们自己都能亲手解决了。
职高家属楼是新兴社区里比较头疼的弃管楼,小区年久失修,楼道里的垃圾道堆起多高,天气炎热更是气味难闻。针对这一现象,这里的住户退休老教师吴文成担起了第一责任,并在社区的带领下成立了业主管理委员会,吴文成当业主管理委员会主任,成员分别由各单元的住户代表担任。业主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针对弃管楼垃圾无人清运管理的现象,业主管理委员会积极协调动员每家每户出资自行清运垃圾,通过近1个月的耐心疏导和帮助,单元里一些租户也都纷纷愿意解囊相助,共同愿意为维护小区环境而贡献一份力量。如今,职高家属楼环境大变,垃圾乱扔乱弃的现象再没有发生过。通过这件事,整个家属楼的居民开始熟识起来,每天上下班,邻居们都能够相互问候,茶余饭后,夕阳西下,绿荫下闲话桑麻的画面宛如一张画。
心手相牵 五步之内有知音
在社区残联窗口工作的协理员王冬梅介绍,隆府嘉园6号楼1楼住户白淑琴是位单亲妈妈,每天靠收取1元1次的健康仪器体验费谋生,儿子患有脑瘫,但生活上自强自立,不仅可以用嘴吊着筷子按键盘,还用开虚拟网店的微利赚取生活费。这家人的经历十分让人感动,社区了解这一情况后为白淑琴办理了低保,并向市残联为白淑琴的儿子申请领取了轮椅,还联系到了去腾讯公司参观体验的名额,积极联系我市新闻单位广泛呼吁社会对其一家人进行了人道主义救助。在这次呼吁中,邻居马云龙感动了。作为小区内理发店的老板,马云龙从此承担起了对白淑琴儿子义务理发的责任。很多社区居民知晓此事后,都开始纷纷对白淑琴一家进行帮扶。在去年社区“邻里文化节”上,很多居民看见白淑琴和儿子,都纷纷走上前来嘘寒问暖。据了解,社区里还有很多这样身残志坚的居民。像部队家属楼的王艳发,身患痛风后遗症致残,通过“邻里文化节”这样一直持续不断的活动,王艳发勇敢地走出了自家大门,开始与邻居们熟络起来。“楼上楼下的居民由陌生变得熟悉。熟悉后,遇到矛盾都会当面讲出来并设法解决,这不但不伤和气,反而更促进邻里和睦。”王艳发家的邻居王洪英说。因为有不少辖区单位参与到社区邻里文化节活动中,了解到社区有不少困难家庭需要帮扶,纷纷伸出了援手。
社区负责人张立星对记者说:“以前,因一些小事导致邻里纠纷特别多。而最近几年,这样的纠纷越来越少了。”社区有爱、邻里有情,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没有了隔阂,多些了解,邻里之间加深了彼此的感情,矛盾越来越少了,小家庭和谐了,社区这个大家庭也和谐了。
别让“邻里爱”变成“奢侈品”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环境有太多的变化。现在的楼房通过改造、建设一下子高竖起来,成千上万的人住进去,看似外面的空间变小了,大家变拥挤了,而且心却越挤越远了。记者在几天的深入采访中发现,原有的邻里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过去的老院前、槐树下,有事“抻脖子”喊一声,变成了找对门按门铃,不敲10遍不开门,邻里关系隔膜由此产生了,老百姓从聚多变成了爱散居或者独居的了。由于这种因素的改变,人们的居住环境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环境遭破坏 大家“拉不下脸”
龙山区隆基新城小区地处市中心,由于这里地处闹市,小区内街道又四通八达,这里经常会出现车流、人流密集的场景。到了夜晚,小区外一楼的大排档、烧烤一条街烟熏火燎,点灯喧闹,给这里的住户增添了些许烦恼。“这里的住户互不相识,对于大排档这种情况谁也不愿意得罪人,心里想想,临时垃圾也好,难闻的气味也罢,夏天过去了就好了。于是大家谁也不去制止。”住在13号楼的居民刘强对记者说。据了解,这里的小区建成后,住着将近几千户的居民,孩子和年轻人居多,可是随着各种小区特点的呈现,有些居民已经搬离了这里。
小区宠物 占了半边天
家住隆基新城6号楼的住户孙佳对记者说:“刚搬到这里的时候,小区环境很干净,空气清新怡人,虽然邻里之间互相不认识,但是我们住着也舒心。可是近几年小区里出现了很多养狗的住户,每天早晚总是让狗狗随地大小便,难闻的气味和不堪的宠物粪便就在小广场那放着,即使有保洁人员的清洁,那也挡不住随时随地产生的宠物粪便。”记者随后来到小广场处,确实发现了宠物粪便的“遗迹”。针对这一现象,小区物业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小区保洁员每天都会按时清理这里宠物垃圾,可是难保在清理之后不会有住户带着宠物在这里随处大小便。如果住户能自身提高对小区绿化美化的责任心,住户经常反映的这种现象绝对能够制止。随后,针对这一现象,记者来到西安区煤城新村,在小区内的活动广场上发现,很多住户在傍晚都会携带宠物在这里“散步”,之前提到的宠物临时粪便的问题也经常发生。“邻居之间好几年,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这种怨言谁也不愿意找上门去说说。现在的人都情感淡薄,谁愿意去破坏这种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邻里关系啊!”家住20号楼1单元的住户张大哥无奈地摇摇头。
互为邻里互爱邻里 同住社区共建社区
在龙山区北寿街福寿物业小区,由于这里居住的年迈老人居多、弃管楼居多、租住户居多,小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又十分残旧,就连去年住户凑齐钱修建的单元门口的水泥道,也因为供热管道损坏又被挖破。记者从在这里的住户家中了解到,很多单元一楼自家门口的道路因挖掘破损后,这里的小道儿、巷道、胡同口都是住户到外边去买砖头、买铺路旧石一块块拼上去的。夏天炎热,由于垃圾堆放处有人清理却无人管理,有的住户家中装修就把装饰材料在胡同口一堆,给出入行人造成很大的不便。邻居之间碍于脸面谁都不愿说出口,都怕伤了和气。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大爷对记者说:“平日里我们都在家帮儿女们看管孙子,孩子连玩的地方都没有,大家在一起唠唠嗑不知道算不算邻里文化!这管道今年挖、明年挖,没有一个好的小区环境还提啥文化呀?不知道啥时候是个头儿,真想搬走。”
新兴社区工作人员每周都为魏吉贤、韩炳容夫妇俩(左一、二)送报纸。
王艳发(左二)与邻居们在聊天。
邻里互助,增进感情。
刘枫(左)帮邻居家修锁。
“邻里文化节”活动游戏比赛。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张莹莹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张 爽 摄
本版策划 郭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