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居家办公”走向“多功能厅”
——从“居委会”看社区发展
本报记者 方权
成片的平房、狭窄的街巷。夏夜的人行道旁,居民坐在自带的椅子上纳凉消暑。一会儿,“居委会”的大妈来了,她或是看看谁家的门脸脏不脏、或是查查谁家的户口本、或是问问谁家有没有亲戚来……这个场景,40岁以上的人可能都会记得。
那时的“居委会”都设在各家,居委会主任大多由文化程度偏低的家庭主妇——老大妈们兼职担任。办公没有房、公章随身带、工作无经费、居民无活动是当时“居委会”工作最好的写照。
岁月的更替见证了社会的变化,飞逝的时光记录了时代的发展。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居民们都搬进了宽敞明亮的住宅楼。如今,市区几百个“居委会”已被30个社区替代;那些步履蹒跚的老大妈从事的工作,也被各种协理员、居委会成员、公务员接管;办公地点也由家中迁到了各种中心、服务站、多功能大厅中。经过多年的发展,社区的政治地位提高了、办公条件改善了、工作队伍壮大了、人员素质提升了、服务内容广泛了。目前,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我市每个社区都有公共服务中心,逐步实现了社区“管理有阵地、服务有载体、活动有依托、工作有平台”的目标。社区,这个群众自治组织已被越来越多的居民所接受,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社区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从“居委会”发展到“社区”,最大的变化就是职能上由单一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龙山区新兴社区创新工作方法,提出了以“五星”带“五型”,用五星级标准全力打造“道德型社区”、“文化型社区”、“平安型社区”、“宜居型社区”、“和谐型社区”。通过举办“邻里节”活动、宣传老党员革命事迹等活动,打造“道德型社区”;通过加大社区文化广场、社区图书馆、益民科普长廊等公共设施建设,打造“文化型社区”;通过开展防火、防盗宣传、国防安全教育讲座、医护急救演练等活动,打造“平安型社区”;通过开设24小时全天候民生服务热线,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热线咨询和电话约办,打造“宜居型社区”;通过发挥网格员作用,在入户调查过程中发现群众的困难和需求,并协调相关部门给予解决,打造“和谐型社区”。
如今,社区内多功能室、图书室、党员活动中心、市民学校、网格信息整理室、议事室等服务场所齐全,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一站式”服务。服务项目由原来的寥寥无几,到现在涵盖辖区单位和居民群众的方方面面,居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劳动就业都由社区来牵头完成。各社区坚持寓管理于服务中,以整合资源、共驻共建为抓手,凝聚力量,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创新服务载体、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形式,扎实推进服务型社区的党组织创建活动,以党建创新推动了社会管理创新,推动了和谐社区建设。
去年,各社区共收集民情信息8034条,化解矛盾纠纷1058起;社区干部与困难群众建立“帮扶对子”1109个,解决实际困难1714个,提供帮扶物资、资金56.8万元;提供就业信息3046条,安置失业人员就业4072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24次,受益群众33000多人;开展各类社区文化活动751次,参加居民70000多人(次);组织“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108次,解决居民诉求432件;开展共建活动81次,共建单位为社区办好事、实事213件,投入资金66.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