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风景在基层 最深的感悟在基层
换一个视角看“基层”
本报记者 焦红梅
“新春走基层”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好实践,也是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化。新闻工作者只有走进基层,把镜头对准百姓,让群众当主角而采写的新闻才更加鲜活、更有质量,这种“接地气”的新闻报道才是广大群众最喜闻乐见的。
今年春节期间,本报记者也是“蛮拼的”:深入农村、城市、车站、企业车间、街头巷尾等基层一线,采访普通农民、市民、工人,倾听百姓心声,了解百姓诉求,呈现基层工作真实风貌,用心感受民生,把新闻写进人民心坎儿里。
“最美的风景在基层,最深的感动在基层”,这句话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在走基层活动中最深刻的体会。在基层,在现场,才会发现有那么多值得报道的新闻素材。基层之行让我们发现了老百姓身边真实感人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基层是我们挖掘新闻的不竭源泉。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清楚地了解百姓的衣食住行,才能准确地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才会使我们的创作更生动、更精彩!
让我们跟随记者的脚步,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人民群众中去。
温情的车厢:我的春节在路上
本报记者 于 芯
【镜头】初一的清晨寒气逼人。6时50分,王源江像往常一样,来到市公共汽车公司1路公交停车场。在例行检查了车辆的水箱、轮胎和刹车系统,打扫了车内卫生后,准时地把公交车开到了开发区高速客运站附近的1路公交车始发站,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7时40分,王源江驾驶的公交车缓缓驶出站台。虽然乘早班车的人并不多,但王源江还是正点运行,按点停靠,每站必停,到站报站。只要有乘客上车,王源江就会微笑地说:“新年好!”遇到上了年纪的乘客,他还会上前扶上一把。连续5个春节坚守在城市公交岗位上的王源江笑呵呵地说:“春节期间是公交司机最繁忙的时候,即使自己的春节只能在路上度过,那也觉得非常值得。”
【感言】
便民出行“不打烊”
春节是与家人团聚的日子。然而,有这么一群人,为了让更多的人欢乐过年、便捷出行,他们放弃了与家人相聚的时间,手握方向盘,起早贪黑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将春节的快乐行驶在路上。
新春走基层,为了能切身感受基层公交司机的工作辛劳,记者在初一的清晨随机踏上一辆1路公交车,往返19.2公里,度过了一次特殊的“旅行”。与自己平时乘车不同,从始发站到终点站,往往返返,每个班次几点、哪个站人多、什么时间吃饭……记者亲身感受到了公交车驾驶员对乘客那份亲切和真诚。
在很多基层工作岗位上,一门心思认准了就坚守几十年的人很多,他们在平淡的生活和工作中寻找着快乐。记者采访的主人公在春运期间,为了百姓的便民出行“不打烊”,虽然很苦很累,但一个简单的“让大家回家过个团圆年”想法就成为他们最大的快乐和幸福,这也是记者新春走基层的最大收获。
【反响】
“这大初一的,也不能休息,真是太辛苦了。我给你拜年了,祝愿羊年大吉。”在矿务局乘车的乘客吴女士是1路公交车的“常客”, 一上车就向王源江问候。当天,像这样的问候,王源江听到了很多次,这也是对他最大的安慰。乘客张晓说:“城市公交车已经成为百姓365天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乘车环境的不断升级,咱老百姓切实享受到的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幸福。”
朗朗的笑声: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收入
本报记者 李及肃
【镜头】新春走基层。大年初四赶赴东丰县拉拉河镇聚鲜园果蔬专业合作社采访菜农,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合作社基地连成片的大棚里菜农劳作的场面和朗朗的笑声。
当天,嗖嗖的西北风裹挟着片片雪花,吹在脸上犹如刀割一般,但聚鲜园大棚里的温度达到了零上十六七摄氏度,温润的热气直往脸上扑。大棚里,菜农邱海楼、范士波夫妇给记者算一年的收入。邱海楼讲到高兴处,不禁开怀大笑,朗朗的笑声,就像在飘雪的天空打开了一扇透亮的窗,记者的心霎时间亮堂起来。邱海楼和村里的大多数村民一样,将自家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然后又到合作社再就业。冬季的冬闲季节变成了冬忙,年收入翻了一番。“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从种到收加田间管理,都由合作社操心,自己就享现成的,得钱还省心。”农民摆脱了土地对其的传统约束,放开了挣外快的手脚,在合作社里得到了实惠,看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
【感言】
在希望的田野上收获希望
长期以来,由于农民各自为营、分散生产,农民很难准确把握市场供求信息的变化。增产不增收是常有的事,卖粮难、卖菜难、卖瓜难,常常困扰着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出现,解决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后顾之忧,还为农民腾出身手搞副业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农民挣到了真金白银。我想,农业专业合作社将农产品赋予了高附加值,如何引领更多的农民入社,怎样将农产品增值空间更多地留给了农民,让土地的主人得到最大的实惠。在这方面,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去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和农民朋友一起走。
【反响】
“根植沃土,党报记者走基层,无论采写的稿件是反映问题还是突出成绩,都是关注民生。记者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将基层的真实面貌展现出来,非常受欢迎,这个春节让人感动。”东丰县委宣传部长杨华如是说。“党报记者节日期间走基层接地气、聚人气、唠实嗑,为新一年的基层宣传工作开了个好头,值得学习。”
无怨的民警:电话铃声就是命令
本报记者 付晓娇
【镜头】今年的除夕特别应景,外面白雪皑皑,脚踩在厚厚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让人感到特别舒服,再加上高高挂起的红灯笼,真的是年味十足。除夕了,当大多数人都沉浸在浓浓的春节气氛中时,却有这样一群人为了百姓的安全、社会的平安而坚守在岗位上,他们——就是可敬可爱的人民警察。除夕当天,记者来到了市公安局东吉分局,看到了民警们用他们的忠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怨无悔。
对于民警们来说,这样的日子再寻常不过了,他们也习惯了春节还坚守在岗位上,他们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工作这几年,今年还是第一次在除夕夜值班,有些兴奋。不过平时虽然值惯了夜班,但在春节期间我们更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谁也不知道春节期间会出现什么突发的事情。为了保护百姓的安全,确保春节期间不会有大事件出现,我们这点付出是值得的,因为我们的职责就是保家卫国、保护老百姓的安全。”民警丰尧说。记者随民警到周围的广场附近执勤,交谈中了解到,只要有人拨打110报警电话,他们就会立即赶到现场。不管大事小事,电话铃声就是他们的命令。
【感言】
坚守换来平安祥和
看着公安民警们不顾严寒坚守在岗位上,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总是感觉人民警察保家卫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但当真正走进他们中间的时候,发现这份坚守是多么的不易,他们要随时等候突发事情的到来,要随时处理非常棘手的事件。当上了人民警察,他的时间就不再由着自己,他的整个人、整颗心都和百姓、和祖国连在了一起——为了他们当初许下的誓言,为了心中那份责任,至死不渝。
【反响】
“记者从一个阳光面、一个正确的方向来报道我们公安工作,使我们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同时,把我们的先进做法、先进事迹展现在老百姓的眼前,也把我们公安工作的成果,包括以后的打算、努力的方向,通过一个更好更直接的平台展现给社会各界,使我们在人民群众心中有了更高的位置,也得到了大多数百姓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有了他们的认可,我们的工作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市公安局东吉分局纪委书记王铁说。
忙碌的除夕:副食店里的菜篮子
本报记者 宋建立
【镜头】一场大雪过后,城市里银装素裹,给欢度春节的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欢乐。除夕清晨,富民副食店的灯光早早地亮起来。
如今在大市场进的蔬菜已经算是净菜了,但在摆到柜台上之前还是需要整理一下。售货员季红麻利地拿起一把蒜台拾掇起来,个别干枯的抽出扔掉,就连些细小的都挑了出来,原来他们把菜分拣成一等和二等,价格上差些。蒜台还算是好摘的菜,韭菜、蒜苗便要费时费事些。虽然商店里的温度还算温暖,但这反倒更加突显了蔬果的冰凉。季红不时放下手中的菜搓搓冰得发红的双手。本想帮忙的我看到他们忙忙活活的,反倒插不上手,显然是因为我根本跟不上他们的节奏。
今天是除夕,上午买蔬果的人会多些,所以他们比平时早些整理蔬果,量也比往常大些。“咱们的传统就是要在春节前多备些好吃的,一家人团团圆圆,什么都不缺。”8点了,商店准时开门,顾客接二连三地来采购,这里不像大商场那样拥挤,顾客却也是络绎不绝……
【感言】
好心态会成就更多
很多人曾经因为除夕不放假而有怨声,即使上班也不会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可是仍有那么多岗位的人越是节假日越忙碌,他们却没有丝毫怨言,还会送你一个微笑。
我平时自认是做家务活儿的能手,还总能在干家务中摸索出些小窍门,但烦了累了肯定是不会露笑模样的了。工作时也是,一旦任务重些了总觉得“压力山大”。新春走基层,让我看到了劳动者的勤奋与质朴,他们在除夕仍坚守岗位,甚至比平时还要更上心。他们没有怨没有气,只为了别人能够乐呵地过节。有个好心态,你会觉得世界美好得多。
【反响】
“你们记者真应该多到基层走走,多报道下这些卖菜的、清扫垃圾的劳动者的不易。你说没有这些人,我们能消停舒服地过节吗?有空多帮我们老百姓反映反映,这才是真实的生活!”买菜的一位大姐热情地说。
浓浓的亲情:体会特殊大家庭里特别的爱
本报记者 田蓓蕾
【镜头】大年三十儿,市儿童福利院里干净整洁、欢声笑语,花儿般的笑脸、喜庆的春联、红红的灯笼、大大的福字,无处不洋溢着温馨浓厚的节日气氛。孩子们都早早地起了床,洗漱完毕后,换上了新衣新裙,抱着叔叔阿姨送来的毛绒玩具,精精神神地准备过年。
“过年开心吗?”
“开心啊。”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过年‘爸爸’、‘妈妈’带我们看电影、滑冰、放鞭炮、看烟花、做游戏,还给我们包饺子吃,给我们压岁钱和礼物,好玩的、好吃的可多啦!我们都开心极了!”说到这儿,8岁的国俊开心地蹦跳起来。
【感言】
用全身心的爱来陪伴
孩子们简单的话语道出了这个特殊大家庭中如亲情般浓浓的爱。事实上,为了让这些孤残儿童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生活、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怀,孩子们的“爸爸、妈妈”——福利院的领导和工作人员付出了很多努力,他们舍弃了很多休息时间,用全身心的爱陪伴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对于9岁的国安来说,这里是她记忆中唯一的“家”;对于生病的党思圆来说,不离不弃照顾她的是这里的“亲人们”;对于面临学业转折期的刘永玉来说,不惜重金培养他的是这个大家庭的“大家长”;对于已经上大学的刘勇东来说,让他最牵挂的是这里共同生活了10余年的兄弟姐妹……
走进这个大家庭,走近这些孩子,感受到的是亲情、温暖、感动和爱。而这种没有血缘的亲情,恰恰诠释了人间最美好、最珍贵的情感。我们为此点赞。
【反响】
“希望记者能到福利院多看看、走走,更多更好地了解福利院各个方面的情况,多为福利院‘鼓’与‘呼’,提高福利院的社会关注度和支持力,使孤残儿童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帮助,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亲情。”福利院院长陶景才恳切地说:“春节期间,报社记者深入基层一线体察民情,了解孩子们真正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真实需求,通过手中的笔和镜头,图文并茂地呈现给广大读者,非常让我们感动,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爱心的传递。
跳动的“火焰”:雪中的“橘黄色”
本报记者 李艳红
【镜头】年前的一场大雪,让人们感受到了“瑞雪兆丰年”的喜气儿,却无形中给环卫工人增加了工作量。在西安站上零点班的王桂娥原本早上8时下班,可连续的清雪作业让她每天都工作到临近中午。年三十儿中午下班后,王桂娥赶紧骑上自行车给自家老人送年货。回到家顾不上休息,着手开始准备下午饭的食材。饭后剁馅、包饺子,又准备年夜饭。午夜时分,没来得及好好睡上一觉的王桂娥准点出现在了工作岗位上。
“不困吗?”
“习惯了。我当了8年环卫工人,头几年一直上白班。后来,婆婆生病需要有人照顾,我就倒起了夜班。老人去世后,也没再倒回来。一晃儿上夜班已经两年了,刚开始上夜班的时候直犯困,架不住天长日久,黑白颠倒的作息让身体也适应了。”一番话王桂娥说得很“轻松”,但因得不到充分休息而有些水肿的脸、布满血丝的眼正无声地“抗议”着。
“家里过年怎么准备的?”
“也没有多少时间去洗洗涮涮。年前廿九的时候才去市场买点年货,简单把屋子打扫打扫,就算过年了。”王桂娥的爱人在辽矿集团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家里,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
“年前一看下起了大雪,我心里这个急啊。哪怕错过这几天再下也行啊,家里什么都没准备呢。我们这工作就是如此,赶上下雪天,下班就没个点儿,什么时候清完雪什么时候结束。这几天给我忙得团团转,也没有多少时间睡觉,得闲时眯一会儿就算休息了,连春晚都没看全。”王桂娥笑呵呵地说着心里话。
【感言】
“轻描淡写”话压力
女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贤妻良母,在工作岗位上同样巾帼不让须眉。正因如此,女人所承受的生活和工作上的双重压力才会更大些。
王桂娥的几句“轻描淡写”,在近几年采访环卫工人时每每被提及。他们都是最普通的劳动者,对工作没有怨言,容易满足。城市的大街小巷因为他们的劳动而收获美丽时、广大市民对环卫工人表现出尊敬和爱戴时,他们都会觉得这份工作有意义。
【反响】
星河万源居民刘丽荣说,环卫工人过年都没有休息,小区内的垃圾筒每天都被清理得干干净净,真的很辛苦。包括小区外燃放后的烟花爆竹,每天都及时清扫,让我们有一个整洁的生活环境。我们应该尊重环卫工人,尊重他们的工作,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从不乱扔垃圾做起,做一个文明人。
舒心的日子:好生活从平淡中来
本报记者 王 茵
【镜头】农历腊月廿八的一场降雪,令本已回暖的天气骤然寒冷起来。年三十的早晨,气温降到了零下十六七度。
望着窗外稀稀落落漂着的雪花,徐丽本想不出去了,可想想手边几家等着卸货的小店,她还是穿起大棉袄走出了家门。
跨出楼门,西北风迎面扑来,吹到脸上,刀割一样。徐丽赶忙向下拉了拉头上的绒线帽,竖起衣服领子。说起来,做小食品推销员已经好几年了,比这恶劣的天气多了去了,她从来都没舍得耽误过。用徐丽自己的话说,咱挣的就是几个辛苦钱,没那么娇气。
徐丽负责的四百货、辽矿区、煤机厂区域,沿线大大小小百余家食杂店,相互间的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天气好的时候,她通常骑自行车,像这样的雪天,便只能步行了。好在都是老主顾,谁家缺什么货、缺多少,哪样好卖,哪样进点儿就行,徐丽心里都有数。写完最后一家店的货单子早过了晌午,她急忙赶到公交车站点儿,想早点儿回家准备年夜饭。
今年,是徐丽搬进新楼的第一个春节,她要和丈夫女儿好好奢侈一下,还要请亲戚朋友来家里聚聚。下岗十几年了,今年是心情最好的一年。徐丽说,当年,自己和丈夫都是吉化职工,遭遇企业转制,他们俩几乎同时失去了工作,那份艰难,现在想想都心有余悸。为了生活,夫妻俩蹬过倒骑驴,卖过水果蔬菜,甚至到浴池当过搓澡工,总算挺过了最初的艰难。现在丈夫给人家开出租车,自己做食品推销员。去年夫妻俩买下了这套两居室的房子,儿子今年也要大学毕业了。徐丽觉得,自己该吃的苦吃过了,该遇的坎也遇过了,她相信,下一站,等待她的一定是幸福。
【感言】
下一站,等待她的是幸福
生命是一段旅程,没有人能预知旅途上会经历多少艰难险阻。可无论曾经遭遇怎样的不幸,别松手、别放弃,一路走下去,只要肯坚持,下一站,一定有属于自己的幸福!
【反响】
2000年,按照国家政策,吉化公司辽源总厂所属十几家企业实行一次性工龄买断。一时间,8000余名像徐丽夫妻一样,习惯了到点上班、到号开资的企业职工一下子变成了无业游民。他们当中包括父子、兄弟、夫妻,甚至是老老少少一家子。没有人知道,这些人经历了怎样的挣扎、痛苦,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裹挟着他们一路向前。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曾经迷茫、失落、愤懑、不平的他们,早已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如同徐丽夫妻一样,他们正在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那幸福的滋味倍加香醇。
想象不到的寻访:三树村的“外籍”新娘
本报记者 陈兴权
【镜头】大年初五,是羊年里少有的一个大晴天。按照节前约定,记者来到了东辽县泉太镇三树村,准备给回乡过节的“外籍”新娘拍合影。然而,现实很骨感。远嫁过来的22位新娘,竟没有一位在家,好在村妇女主任田凤杰想得周到,把3组李鼎博回娘家探亲的新娘孙丽鑫给“借”了回来。
孙丽鑫的娘家居住在辽宁省西丰县平岗镇,与三树村隔河相望,见证了三树村的发展变化。刚刚结婚不到一年的孙丽鑫曾经是“百家求”的好姑娘。不仅人长得漂亮,且朴实厚道。婆婆介绍说,这孩子家教好,知道如何孝敬长辈。每到吃饭时间,孩子都是等爷爷、奶奶上桌才动筷,若是久等不到,她便主动去找。
孙丽鑫告诉记者,之所以愿意嫁到三树村,就是因这个村环境好,民风淳朴。现在,两个闺蜜正求她帮忙在三树村给物色对象呢。
【感言】
“小道消息”也要听
作为《三树村里的“外籍”新娘》姊妹篇,该稿件是记者第二次采访三树村里的“外籍”新娘。引发记者的采访冲动,则是一次采访中的村民旁白。
在基层采访,我们常常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并通过缜密的分析与过滤,好素材可谓是触手可及。当然,新闻敏感是基础,更要有准确的政策把握。
【反响】
大年初五来采访,出乎很多村民的预料。当记者来到孙丽鑫的丈夫李鼎博家中时,李鼎博的父亲就问,过年了你们也不休?同样的发问在村部更夫老伴儿的口中也曾出现过。是的,记者不休。不仅初五不休,除夕夜也不休。
同样的采访,因时间节点的不同,带给采访对象的感受也不同。接待记者的三树村妇女主任田凤杰说,没想到记者过年还上班。
清冷的早晨:为忙碌“加油”
本报记者 王颢锡
【镜头】2月17日,农历腊月廿九,辽源市区内迎来了入冬以来少见的一场大雪。纷纷扬扬的雪花、街上拥挤的车流、火红的灯笼、幸福的笑脸、夹着一点顺着北风飘来的幽微的火药香,拼凑出北方新年独有的寒冷又热闹的味道。
在福达加油站的站区内,站长江越蛟却与身后的热闹和轻松无缘。趁着清早来加油的车还不多,她正忙着把院里的积雪清理干净,给一会儿来加油的师傅们扫出一条车道来。远远看去,瘦小的她拿着与自己身材差不多高的扫帚把积雪攒到一起,稍稍有些吃力。走到近前,记者看到,她的睫毛上、胸前的围巾上覆满了呼出的热气凝成的霜花。江越蛟说,新年到了,自己的工作又到了最忙碌的时候。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要赶到站里,一直忙到晚上8点才能下班。这几天,站里汽油的用量要比平时增加30%左右,为了保证车主们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出行顺畅,江越蛟和她的同事们在别人欢聚团圆的日子里,依旧忙碌着。江越蛟说,这已经是她第十年在春节期间值班了。有时一个人回想起来,也觉得自己对家人有所亏欠。“就不觉得辛苦么?”记者问。“辛苦倒是有一点,不过早就习惯了。能够让更多的人在春节和家人团聚,与这样的成就感比起来,自己的那点辛苦根本不算什么。”江越蛟说。“而且我也并不孤单,全站13个加油员和其他所有负责运营保障的同事们都没有休息,他们都是陪我一起过年的兄弟姐妹。”
【感言】
一个人的辛苦,千万人的幸福
“脚底板下出新闻”,作为一名新记者,这次新春采访经历让我听到了故事,收获了感动,感受了伟大,也获得了成长。正是因为有一个又一个如江越蛟一样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计辛劳、默默奉献的劳动者们经年累月的付出,才换回了千千万万普通百姓幸福、安定的生活。我们应当向这平凡掩盖下的伟大致敬!
【反响】
“真是要感谢报社记者能在新春佳节来我们这儿采访,这对我们的工作是非常大的鼓舞。”中国石油辽源销售分公司经营处经理李伟握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像这样将笔触伸向一线普通劳动者、讲百姓故事的作风很难得,写出的文章也亲切、耐读、接地气,希望你们以后也能常来看看。”
分分秒秒的坚守:与道口工一起守望平安
本报记者 焦红梅
【镜头】农历正月初六,室外温度不足0℃,还不时刮着阵阵寒风。9时47分,在四梅线80公里+684米道口值班室内,铁路道口工人刘志发通过对讲机接到某车次预告后,随即拿起两面小旗,提前出岗检查道口设备,在火车经过前的4至5分钟,铁道口的两道拉门缓缓关上。9时58分,火车呼啸而过。
这个铁道口每天有3名道口工轮流值班,主要负责铁道口两侧拉门的开关,确保火车顺利通过和车辆安然驶过。“一踏进值班室,就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绝不能有半点懈怠和疏忽。上班时间看报、听新闻、随意睡觉都绝不允许。这个道口每天有12趟列车和50多趟货车经过。尤其货车通过没有规律,所以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性,每一分每一秒对我们来说都至关重要!”刘志发一脸严肃地说。
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并不轻松。有些司机和行人为了赶时间抢越铁道口,也有一些人在等候时因为提早关闭拉门大声抱怨,甚至个别醉汉还会和道口工发生冲突。“火车紧急刹车后,至少要滑行800米才能停下来。一旦没有及时关闭拉门,铁道口遇到特殊情况,火车根本来不及避让。”刘志发对记者说,“道口无小事”,虽然有时会被人误解,但是看着火车和行人安全通过铁道口,心里就会感到特别踏实和欣慰!
【感言】
向“基层”致敬
新春走基层,我有机会走近铁路道口工,体会他们的艰辛与坚韧,也了解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一天24个小时,不管白天黑夜,不论严寒酷暑,没有周末休息,没有节假日,还要时刻保持一种紧张状态。单调、枯燥、辛苦成了道口工的代名词,但他们依然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执著坚守、默默付出,只为确保百姓出行的安全和顺畅。因为坚守,所以平安!我要发自内心地向这些铁路一线工人致敬!
【反响】
“非常感谢记者到我们这里来,把铁路道口工的真实工作状况呈现给大众,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肯定,也会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辛劳,从而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白泉道口工区工长刘涛对记者说:“新春走基层,这样的活动非常好,我们非常欢迎。希望你们常到基层来,了解百姓生活,写出更多的好新闻!”
患者的主心骨:“习惯”是积极的坚守
本报记者 张莹莹
【镜头】空旷而冗长的走廊,蓝灰色地砖和白色床单干净整洁,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部内科疗区,春节期间,这里值班的医护人员仍旧忙个不停。刚查完病房,发现了一位患者有高烧迹象,主治医师杨杰立即将医嘱输入电脑,“给退烧针,1床做雾化。对了,4床需要一个尿盆。”杨杰告诉记者:“春节期间饮食打破常规,特别是吃了一些生冷的食物,患急性肠胃炎等病症来就诊的患者比平时要多。”都知道医院是个无假日的地方,但只有真正走进医护人员的工作,你才能感知她们的艰辛和劳累。“想回家过年么?”记者问处置室里正在兑药的护士张盈平。她笑笑说:“已经习惯了,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职责,舍小家为大家,患者的健康、平安才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我们要常规记录每位患者体温、血压、用药、护理、饮食、排泄、情绪等方面的变化,每个病房、每位患者都要详细询问清楚并记录下来。”记者随杨杰走了几个病房,就感到这工作远比她说得累和忙碌,甚至是琐碎和操心。“有时半夜送来急诊患者,一忙好几个小时直到天亮,顾不得喝一口水。看到患者那么痛苦,我们的心比家属还焦急,着实捏了一把汗。”记者了解到,春节期间,这些“白大褂们”仍旧每天闲不下来地挨个病房穿梭着。
【感言】
感动于这样的新常态
新春走基层,实则是与“无假日坚守”绕不开话题,记者为大家呈现了真实的风貌和基层工作者的辛劳。有一种感动融于基层亲切温暖的人和事,也感动于节日里舍弃与家人团圆而坚守岗位的人们,希望这种作风和状态会一直延续下去。
【反响】
内科主任曲士杰说:“希望记者以后多走走基层,记录下我们真实的工作状态与工作热情,体会医疗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以及高效优质的服务。”
内科副主任李明英说:“希望记者走基层不只停留于节假日,应该常态化。只要记者走下来,来到我们身边,肯定会发现医疗战线上闪光的人和事。”
患者高淑琴说:“希望记者走基层时能够捎去老百姓的心愿。和谐医患关系是在互相理解和支持上建立的。他们为我们守护,我们为他们点赞。”
全天候值守:这个大年夜很安心
本报记者 于 蕾
【镜头】除夕夜,万家团圆。当零点的钟声刚刚敲过,天空中又飘起了雪花。透过家家户户窗口那红彤彤的大灯笼,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屋子里觥筹交错、欢声笑语的喜庆场景。此刻,隆基宝典小区保安队长马凤国正拿着手电筒在小区里四处巡逻,每到一处,他都要停下来,仔细地照一照,确保没问题时,再向另一处走去。
负责守在小区北门的保安员王建华告诉记者:“这个小区是全封闭小区,每名保安人员要做到24小时轮岗不空岗。特别是春节前有部分居民外出过年,家中无人,所以保安人员会对夜晚进出小区的人和车辆格外注意,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小区内禁止燃放鞭炮,但免不了“任性”之人任性为之。马凤国对记者说:“小区内的植物也容易引发安全隐患,所以巡逻保安要时时注意这一情况发生。”
已是深夜,雪还在持续下着,5名值夜班的保安人员手拿清雪工具开始清扫小区路面。保安员李善荣说:“为了方便小区居民出行,每场降雪过后我们都会及时清扫路面积雪,因此居民对我们的这一工作很满意。”
【感言】
责任心让小区居民更有安全感
农历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团圆日,但小区内的保安岗亭、物业维修等各个部门却依然在运作。对于这些工作人员来说,越是在这个时候,越不能掉以轻心,也许一个不注意、一个小意外,都会酿成大事故,给小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损失。
当大多数家庭沉浸在节日的欢庆之中时,小小的保安岗亭显得格外寂寞;当居民们已进入甜美的梦境时,保安师傅却还在楼宇间仔细巡逻。对于他们来说,薪水并不高的这份工作虽没技术含量,却与小区居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只要我们多一份责任心,就能让小区居民更有安全感。”这是保安工作者们的心声。
【反响】
保安马凤国对记者说:“我已经做小区保安工作5年多了。这里的好多居民都认识我,我和他们就像亲人一样。守住小区的安全也是守住我自家的安全。”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夏景明 刘 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