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执法遭遇“尴尬”引发的思考

本报记者 李锋


    近日,记者跟随交警上路执法全程实地采访时,亲身经历了那些交警遇到的尴尬事情,这样的事情若不是亲身经历真是难以想象。在一路口,一出租车司机为了载客方便随意停车,交警前去按规定对司机进行处罚时,司机没有痛快地配合,也没有认识到错误,而是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小事儿,便和交警软磨硬泡地消磨时间。最后,看着这位有原则的交警,司机很不情愿地把行车证件甩给了交警,表现出一脸的不满。结束了这起违章处罚,该交警上车看了一下时间后无奈地说:“这样一个小小的处罚,竟然耗费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有些司机无视交通规则,也对我们的执法缺少敬畏。”车上的另一名交警插了一句:“这名司机还算不错的,起码最后还是态度比较平和地接受了处罚。有的司机接受完处罚后心里有气就会骂交警;有的司机将车停在了不该停放的位置,对去告知其离开的交警根本理都不理,一脸的不屑……哎!我们在执法中遇到的憋气事儿太多了,有各种尴尬、各种无奈啊!”
    通过亲身经历和倾听交警的诉说,记者也相信部分交警执法中经常会遭遇种种尴尬。细想这些尴尬的原因,无非就是交警执法权威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交警执法或是受到执法对象的质疑,或是受到执法对象的直接抗拒。一个巴掌拍不响。对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现象,我们还得从作为执法者的交警和执法对象两方面来看待问题。打铁还须自身硬,让自身硬的人来打铁,才能让人信服。面对执法权威的弱化,作为执法者,自身硬不硬?自己是否已经解决好“权从何来”、“为谁执法”、“怎样执法”的问题?自身的素质是不是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交警执法要想减少尴尬、增加权威性,还得自身先硬起来,用铁的纪律打造过硬队伍,在提高民警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法治意识和执法公信力的同时,还要加强执法监督,使执法工作更加公开、公正、透明。
    执法者执行的是国家意志,维护的是法律的尊严。交通问题涉及面最广泛,与广大市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联系最紧密,交通问题已经上升为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交通管理是一项社会性的工程,离不开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更离不开人民群众对交通法规的尊崇和信仰。在一个城市,只有大家都遵守法律、崇尚规则,我们这座城市才会秩序井然,人民的幸福生活才会实实在在。在法治社会,我们不能“有钱就任性”,不能为己便利而为所欲为,更不能藐视法律权威。那些认为对民警骂两句、打两下“算不了什么”,通过各种方式甚至暴力阻碍民警执行公务的违法行为;那些本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趁机起哄阻碍执法,甚至暴力抗法等行为都是应该受到法律惩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