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市民生事业资金投入达50.6亿元

    本报讯(记者 王茵)1月14日,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委常委、副市长侯永峰就2014年52件惠民实事完成情况作新闻发布。
    2014年,我市通过广泛征集、综合梳理,确定了富民、就业创业、住房保障、特困群体救助、城乡教育助学、文化惠民、信息惠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城乡饮水安全、城市畅通、环境污染治理、疾病防治、地下管网改造、社保扩面提标、公共设施提升、平安辽源基础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共17项52件惠民实事,经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集体讨论通过印发组织实施。
    截至2014年底,我市当年民生投入达到50.6亿元,52件惠民实事中,49件全面完成。厂办大集体改革、失地农民参保2件受国家政策因素制约暂未实施,待上级政策明确后尽快组织实施;杨木水库湿地项目属跨年度工程,现已完成全部征地任务和大部分房屋征收任务,2015年继续实施。
    这些惠民实事的实施完成,在广大市民的生产生活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好评。其中,“青少年平安、禁毒、交通安全和全民消防科普”等4个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群众9万人次以上,对提高广大市民自我防范和公共安全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标准提高150.08元,增幅10.84%,使企业退休人员生活得到一定改善;在全省率先实施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解决了大病患者就医难、就医贵问题;完成国企改制社保并轨试点失业保险金发放工作,纳入补偿范围人员全部享受这项政策;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62元提高到426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2140元提高到2462元,保持在全省中上游水平;对弃管小区实施物业服务企业接管与居民自治管理结合的新模式,最大限度发挥业委会的主体作用,完成了6个小区物业托管和业主自治,对36个物业小区、414栋居民楼进行了综合整治;完成二次供水管网改造68公里、25座泵站提标升级,市区24小时供水能力由65%提高到90%;为乡(镇)配备了32台急救车,完成192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推进了农村就诊和急救网格化;加快推进公交公营,公营车辆比例达到45.6%,进一步方便了市民出行;新建公办、民办养老机构9家,新增养老床位1807张,有效缓解了养老服务场所不足问题;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解决了12个乡(镇)、1.1万户供电不足问题;以承办省“十七运”为契机,完成了50个重点村镇和城区5大广场、1个景观带的健身设备更新;推进了龙山区文化馆和西安区艺翔曲艺社建设,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服务群众文化生活的特色品牌。
    发布会上,市住建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公用事业局、市社保局、市卫计委、市农委、市人社局、市交通局等9个部门新闻发言人或负责人分别就特困群体救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患者就医看病、城市24小时供水、教育改革、保障房建设、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就业创业政策等问题回答了媒体记者与群众代表的提问。
    《辽源日报》、辽源广播电视台、辽源新闻网记者,《吉林日报》、吉视公共频道、《新文化报》、《城市晚报》等省级媒体驻辽记者,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会代表及社区工作人员、居民代表80余人参加了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