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辽源的这一年

——2014年全市经济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田蓓蕾

    2014年,是辽源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年!在全国及全省经济增速换挡、步入“新常态”运行轨道的大环境下,辽源积极应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要求和“稳中求进”总基调,突出转型发展主线,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协调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转作风等重点工作,为加快辽源转型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用“新常态”的视角回顾2014年辽源经济发展“成绩单”,我们会发现,这张年度答卷充满着精彩与希望。
    看经济——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2014年,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我市坚持以结构调整引领投资拉动,着力推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稳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使经济仍然保持平稳发展。
    积极推进投资拉动。全年220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全部开工,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工业投资仍占主导地位;100个重点投达产项目新增产值105亿元。
    加快提升工业竞争力。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预计实现产值同比增长10%,占全部工业比重达45%;预计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医药3个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产值分别增长15.9%、17.2%、6.1%;新材料、新能源、软件等战略新兴产业预计同比增长10%,占工业比重达31.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14户,产值超亿元企业205户,产值超10亿元企业16户。积极推动开发区转型升级,完成扩容后面积达66平方公里,晋升国家级开发区的要件基本具备。积极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双百计划”和“导向计划”,努力推动产学研合作,预计技术改造投资完成205亿元,同比增长19.8%,高于工业投资增速;省级科技型企业达到124户;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2%,预计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7%。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实施特色产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种养殖示范园区;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23个,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家;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24131公顷,是上年的1.6倍;家庭农场发展到21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635个;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市省级重点村项目建设全面完成。
    加快服务业发展跃升。谋划实施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87个,完成投资137.45亿元,增长6.3%,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完成250亿元,可比增长8.9%;编制完成辽源商业发展规划,商贸物流、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辽源电子商务园区、阿里巴巴辽源产业带开通运行;加强旅游业重点项目建设,预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5亿元。
    推动民营经济提质增速。私营企业户数、个体工商户分别增长11.4%和13.2%,新增“四上”民营企业34户;组织政银企对接会,为企业直接投放贷款61.2亿元;7家担保公司担保能力达60亿元;组织各类投资公司与企业对接50余次。预计全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00亿元,增长8.8%;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8%,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占全部税收比重达70%,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比达75%。
    力促县域经济发展突破。县域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新上投资超亿元以上项目44个,预计县域工业生产总值实现331亿元,同比增长10.2%。
    看改革——
    深化改革立足长远,释放红利
    2014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努力拼搏、振兴发展中的辽源由此进入新的“改革时间”,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不断加大,改革开放释放的红利为辽源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强劲支撑。
    建立完善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机制。制定了《辽源市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落实的实施方案》和《中共辽源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全市确定的148项改革任务中,2014年已启动133项,其中41项基本完成。
    集中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消协调议事机构11个;工商、质监管理体制下放和食品药品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全部到位,行政服务中心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投入运行,厂办大集体改革稳步推进;“先照后证”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效果明显;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税收政策得到落实;行政审批项目精简36.7%,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削减26.4%。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开展国内外各类招商活动90次;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项目50个。其中,超10亿元项20个;23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
    努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成功举办了2014中国辽源国际袜交会,组织域内企业参加6个大型国内外展会,提升了辽源企业和产品的域外影响力。利源精制、麦达斯铝业、东北袜业等企业预计实现出口4100万美元,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预计完成2.4亿美元,增长9%。
    看城镇化——
    城乡 发展统筹推进,成绩斐然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是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所在,是推动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2014年,我市紧紧围绕特色产业集聚、城市功能提升、人民生活环境改善目标,协调推进中心城区、县城、试点镇、重点镇建设,带动实现城乡双向一体化,构筑具有辽源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城乡基础建设方面。“八路一桥一广场”工程和22条背街小巷改造全部竣工,10条绿化景观带基本完成;北部新区集中供热一、二期工程竣工,城区集中供热能力达1600万平方米;“气化辽源”项目继续推进,管道燃气基本覆盖主城区;完成二次配水管网改造68公里,城区24小时供水达90%;伊开高速一期通车,二期进入勘测设计阶段,辽长铁路开工建设;东辽河干流城防工程、渭津河治理工程、大梨树河城防工程扎实推进,杨木水库输水管线复线工程基本完工。
    城市管理方面。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拆违等专项整治活动效果明显;绿化亮化工作继续加强,绿化覆盖率达40%,路灯亮灯率达98%。
    重点镇建设方面。省级示范城镇金州乡生态农业、旅游度假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金州生态产业园被确定为省级产业园区。那丹伯、渭津、拉拉河、安恕等重点镇建设加快推进。横道河镇和渭津镇、建安镇被列为城乡建设全国重点镇。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3.5%。
    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东北卓越云计算中心完成二期扩容,引入包括世界500强、央企在内的30个软件企业,目前已建成应用项目25个,完成投资24亿元。辽源被确定为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荣获国家智慧城市建设成就奖。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加强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约经济,辽源被确定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市;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地保护,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看民生——
    民生改善以人为大,百姓点赞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2014年,我市紧紧围绕改善和保障民生需求,先后投资50.6亿元,完成49件惠民实事。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高质量就业示范区等创业就业平台的作用开始显现,扶持成功创业5669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7.3万人,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4%以内。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新建改扩建公办、民办养老机构9家,新增床位1807张,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到97%,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50%。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完成住房保障工程投资10.03亿元,建设保障房32755套;完成“暖房子”节能改造95.12万平方米。实施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197个村的生活垃圾、23个村的生活污水实现了集中处理。
    扶贫帮困工作深入开展。实施特困群体救助工程,全年发放送温暖资金710万元;发放各类助学金、资助金780.14万元,救助、资助各类困难、残疾人子女6748人。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实施集团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严格执行招生政策,落地本科教育;扎实推进公立综合医院、中医药、基层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药品采购价格下降了21%;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并圆满完成了省十七运承办工作。
    走过春华,迎来秋实。点阅一年来辽源经济的笔笔清单,新常态下不断涌现新亮点,夯实了全市人民对辽源经济航船平稳前行的信心。这信心,来自转型发展的创新思路;这信心,来自经济指标的利好走势;这信心,来自百姓幸福指数的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