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自主“点单”当义工
本报记者 于芯
做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福盛社区开辟的一套“菜单式”志愿服务新模式,让参与的志愿者在帮扶中享受到快乐。12月8日,记者来到福盛社区综合事务办公室,负责社区志愿服务队工作的张秋芬听说记者的来意,便放下手头的工作,打开社区志愿服务电子档案,用鼠标点击出填写好的“义务领岗 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基本信息登记表。记者看到志愿服务表上除了填写的个人信息外,在参与社区服务意向栏中有25个“自助服务项目”。“这就是‘自选’服务项目?”正当记者有些疑问时,张秋芬指着表格说:“只要报名的居民参加志愿服务队,他们就可以像在餐馆一样自选‘点单’,发挥自身的一技之长服务他人。”科普宣传、法律咨询、教育辅导、民事调解维权、心理辅导……记者仔细地看了一遍“自选”项目,真可谓是便民服务应有尽有。
今年55岁的门长治是福盛社区的“三无”人员。虽然他每月只靠低保生活,但也主动向社区递交了一份志愿服务申请,成为社区爱心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其实我没做什么大事,只是看着社区越来越多的人都参加了志愿服务,我也想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帮助邻里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儿。”门长治说。两年多来,门长治经常参加社区“关爱敬老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上门为独居老人、孤寡老人服务,让这些老人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和关怀。61岁的四合小区居民苍安华,依照年轻时就喜欢文艺的特长,在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文体小分队两年多的时间里,发挥骨干力量,经常和队友们一起编排节目,参加社区组织的慰问演出、法律宣传等活动,不仅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更为居民们送去了欢乐。苍安华对记者说:“我年纪大了,一天闲在家也没事,参加社区活动,不仅能帮居民做点事,还能锻炼锻炼身体。”在福盛社区,像两位老人一样充满个性又热心肠的爱心志愿者有140余人,他们用各自的特长活跃在邻里之间,为社区营造出“邻里相扶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在打造“和谐、平安、幸福”服务型社区过程中,福盛社区从邻里关爱做起,通过关爱空巢老人、维护社区环境、关心留守儿童、帮扶残疾人等志愿服务方式,开展各种志愿服务,让“行善立德”的志愿服务理念在社区成长起来。为使社区的志愿服务更加周到细致,今年初,社区志愿服务队将志愿服务项目分成25项,并划分成文化体育、环境保护、巡逻防控、扶贫助困等多个服务小分队,志愿者可根据各自优势与特长按‘菜单’选择,力所能及地去帮助有需要的人,极大地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
记者短评:
志愿服务不应流于形式,不应将服务的种类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而应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应该根据受予者的需求服务。福盛社区开展的“菜单式”志愿服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敲门砖”。通过量身订制志愿服务项目,将志愿者的工作特点和专业特长登记在册,建起专门的人才资源库,围绕社区居民的需求,真正做到让志愿服务有的放矢,不仅实现了志愿服务的“快速反应”,还使服务更精准地对接了群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