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丰:提升幸福指数 改善民计民生

    东丰县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呈现出高楼林立、花木盈疏、河道清波潋滟的现代绿色城市景观


    东丰县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东丰县扎实推进“暖房子”工程,老旧楼房喜穿棉衣


    东丰县大力开展弃管楼院综合整治,昔日的弃管小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园林洒水车在给树木浇水

    东丰县一直坚持以造福百姓为第一宗旨。近年来,在发展民生事业方面,东丰县坚持统筹推进,大事小事一起抓,已经连续5年实施惠民实事行动计划,完成民生实事313件。今年,东丰县进一步统筹事业发展,改善民计民生,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扎实开展惠民实事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农村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暖房子”改造工程、水源地保护管理、公立医院改革、10万人大型免费体检等50项惠民工程,目前已完成92%,到年底将全部完成。务实的惠民举措,使鹿乡人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让城市环境更宜居 让群众生活更美好
——东丰县全力打造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
    高楼林立、优美整洁、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舒适和谐……这是每位东丰人和外地客人对东丰的总体评价。今年以来,东丰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省级园林城”、“国家级卫生城”创建目标,深入实施净化、美化、绿化、硬化、亮化“五化”工程,打造了整洁、优美、舒适的城区环境。
    今年绿化期,东丰县共投入资金2500多万元,绿化面积20万平方米,对裸露地面开展绿化全覆盖。打造了两带一河(新、老城区景观带和绕盈河)、广场建设、城区街路绿化等精品工程,实现了景观大提高、人居环境大改善的要求。完成城区绿带的改造提升工作,对斑秃草坪进行补植完善,点缀草花植物,对绿带内垃圾杂物进行清理整治,绿化效果取得明显提升。今年,新老城区新增绿地面积19.02万平方米,栽植乔木37507株、灌木28227丛、草坪88679平方米、草花花卉133454株。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园林养护管理,确保了园林绿地整洁美观。
    与此同时,东丰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全面实施城区内21条街巷路人行步道、3条主路、10条街巷路的维修改造工程,对北站广场、四四二广场进行硬化,道路硬化面积22万平方米,人行步道铺装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 ,进一步完善了城镇功能,提升了城市承载能力。
    东丰县还注重突出特色,使城市宜居水平大幅提升。围绕“创建省级园林城”、“国家级卫生城”建设,在老城区绿化带栽植草花5万余株,修剪乔木2万余株,修剪绿篱3000米,整理绿地10万平方米,植物呈现良好的生长状态和优美造型。大力实施亮化升级改造工程,投资20余万元,维修路灯、景观灯3000余盏,城市现代气息更加浓郁。

向幸福东丰进发
——东丰县文化惠民工作扫描
    时值初冬,但鹿乡人民崇尚运动、崇尚健康的热度却丝毫不减。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也更加注重养生了。越来越多的东丰市民加入到健身一族的行列,分享着健康与快乐。每到傍晚,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便络绎不绝地向世纪广场、滨河广场和南照山公园等休闲场所聚集。散步的、聊天的,在健身器材上锻炼的,尤其是节奏明快、简单易学的广场舞为浓厚的群众健身文化增添了靓丽色彩。
    今年来广场跳健身舞的人比往年要多很多,仅在世纪广场,庞大的舞蹈队中就有700多名广场舞爱好者。如今的广场舞也不再是“大妈”们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进来。27岁的市民刘女士在众多健身者的感染下,如今已成为广场舞的忠实粉丝,每天到广场跳舞成了她的必修课。“生活好了,更要追求健康。每天锻炼一下,整个人都更有精神啦,既对身体有好处,还交了很多朋友,一举两得嘛!”刘女士如是说。
    在东丰县体育场,每天早晚都有许多市民前来运动健身;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带的各个标准篮球场、羽毛球场和轮滑场地内,同样活跃着大批体育爱好者;清晨和傍晚,南照山公园的水泥步道和木栈道上更是人流如织……在东丰县,运动休闲已然成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形成一种时尚。
    不只是县城,广大农村的文化活动也异常活跃,全县14个乡镇的229个行政村实现了文化大院全覆盖。每天吃过晚饭,农民朋友们就自发地来到文化大院里,换上鲜艳的演出服装,伴随着欢快的鼓点,扭起了火爆热烈的东北大秧歌。各个文化大院里洋溢着农民朋友的欢声笑语,他们的笑声感染了更多的群众,让人们切身感受着生活的幸福与快乐。正像农民朋友说的那样:我们现在生活好啦,就是要搞好文艺节目,天天锻炼身体,天天开开心心!
    所有的这一切,都来源于东丰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来源于县委、县政府对群众文体生活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东丰县投入巨资进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截至2013年,全县通过向上争取资金与自筹资金相结合,投入重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项目资金达上亿元,先后建成了农民画馆、县体育场、县电影院、南照山体育公园、南照山滨河健身运动广场等大型文化体育设施,总投资4800万元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当中。
    现如今,东丰县城乡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社区广场、村屯文化大院群众艺术活动盛况空前,体育健身活动遍地开花。广大城乡群众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正在享受更加丰富、更加精彩的文化盛宴。

“三个三”行动见实效
——东丰县东丰镇弃管楼整治工作小记
    东丰县老城区建成时间较早,部分楼房由于种种原因成为“弃管楼”。今年以来,东丰镇紧紧把握民生导向,以推进242栋弃管楼整治为重点,广泛开展实地调研和征求民意,突破难点、突显亮点,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得到了弃管楼居民和社会的认可。
    第一个“三”:全面实施“三年”行动。在“民生服务超市”模式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以网格为单位对弃管楼居民宣传弃管楼整治的意义、方式和方法,并在各弃管楼院内安放卫生宣传板242块,将网格员和楼长的照片、联系方式、服务内容等信息公开,确保居民随时随地能取得沟通和联系,以形象化的方式宣传、引导、教育和督促居民加强自我管理意识。同时,每个社区以网格为单位,划分了示范楼、重点楼、推进楼三个层次,分别制定了工作标准和推进时序。通过这种以点带面、重点推进的方式,基本实现一年见成果、两年有提高、三年保长效。
    第二个“三”:努力形成“三方”互动。采取居民自管与楼管会共管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推进。在242栋弃管楼中选树出29栋弃管楼作为典型,其中10栋为居民自管,19栋为社区与楼管会共管。组织全镇社区干部、楼长代表、居民代表深入29栋先进典型召开现场会,由先进典型介绍管理经验,通过总结和推介经验,促进其它弃管楼提升管理质量。为了实现弃管楼智能化管理,为每名网格员配置手持终端机,发现问题第一时间传到工作群,及时掌握动态,及时处理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现已更换破损玻璃279处、更换揭示板242块、规划停车位157处,共计投入资金近15万元。
    第三个“三”:确保实现“三级”联动。为了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东丰镇党委根据属地原则,按照政府补贴、属地管理、居民自治的要求制定了《东丰镇弃管楼管理实施方案》,制定了社区书记、卫生站长、网格员考核细则,建立了镇党委成员包保各社区弃管楼的工作机制,对相关责任人的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和量化,规定了深入弃管楼小区的标准,规定网格员每天一次、卫生站长每两天一次、社区书记每三天一次、包保领导每周一次对弃管楼进行走访,并要与各楼长、居民交谈,听取意见,记录工作日志,探讨弃管楼管理工作方法。
    通过“三个三”的落实,全镇弃管楼环境面貌有了质的变化,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下一步,东丰镇将着重巩固常态化管理,将一抓三年变为一抓到底,把工作措施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实现弃管楼长效管理的最终目标,着力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落实惠民政策 开展优质服务
——东丰县全力打造新农合惠民工程
    自新农合制度启动以来,东丰县创新服务理念,做到政策落实到位,资金监管到位,服务质量提升到位,有效地缓解了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遏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为农民撑起了健康的保护伞。
    今年,东丰县有27.98万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99.85%。为了让更多的参合农民得到实惠,东丰县新农合管委会制定了《东丰县2014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方案》,调整了报销补偿比例,扩展了受益范围,将补偿封顶线提高到15万元。杨木林镇杨木林村农民于某今年4月患食道癌,在省肿瘤医院治疗30多天,花去医药费9万多元。正在犯愁之际,新农合为他报销了6万多元,自家仅承担2万多元,老人深有感慨地说:“合作医疗可为俺家解决大问题了,国家的政策就是好啊!”
    落实大病补偿政策,及时扶危解困。按照省有关文件要求,该县于2013年启动了大病二次补偿工作,当年就有779人获得大病二次补偿,补偿金额达到468.5万元。今年,该县从新农合基金中拨出1300万元,用来为参合农民患者进行大病保险补偿,最高报销额度为30万元。截至目前,已有110人获得了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偿,获得补偿39.5万元。
    便民利民暖民心。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东丰县卫生局和“合管办”干部职工经常深入村屯,听取群众意见,制定人性化政策,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推行了定点医疗机构当日现金结算和节假日值班制度,方便患者报销和咨询。在省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患者,可以即时核销,对外出打工、暂住、探亲期间患病,在定点医疗机构异地就医、符合新农合病种报销范围的参合农民,只要住院票据资料齐全,就可以到新农合服务大厅办理补偿手续。拉拉河镇六道村农民老陈的女儿在广州打工期间因早产住院,听说新农合能给报销后,他把病历、医疗费收据等资料报给县“合管办”,很方便地报销了4000多元。据统计,实行新农合制度9年间,东丰县已有150万人次受益,累计获得补偿医疗费3.89亿元。

旧貌新颜路变迁
——省道靖西线东丰段灾后重建侧记
    省道靖西线(靖宇至西丰)是东丰县南部横贯东西的重要通道,它东连梅河口,西连辽宁省西丰县,并与省道营丰线、县道东草线相接,是东丰县南部乡镇区域经济发展的“黄金走廊”。然而,这条经济大动脉在去年汛期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洪涝灾害,路面多处损毁,群众出行困难,灾后重建迫在眉睫。
    2013年8月14日至16日,东丰县出现了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一次降水,全县平均降水量达171.8毫米,其中靖西线沿线乡镇的横道河、小四平高达200毫米以上。一时间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冲刷路面,全长33公里的二级公路路基被冲毁10公里,路面被冲毁7公里,桥梁构造物被冲毁6座,整个公路沿线满目疮痍。
    靖西线灾后恢复重建,是沿线乡村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也是东丰县交通运输部门所要完成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对此,从该项目立项起,东丰县交通运输局就扎实开展了资金筹措、施工图设计、工程招投标等前期工作,为重建项目按时开工创造了条件。
    今年7月26日,伴随隆隆的鞭炮声和机械轰鸣,靖西线重建项目两个合同段同时开工。重建期间,建设单位从狠抓质量管理入手,严格工程技术标准,严把工程质量关口,特别注重桥梁顺坡段、纵坡调整段、桥面和小城镇过境路段的施工管理。东丰县交通运输局抽调6名技术人员,由局领导带队每天深入工地进行质量监管,发现问题立即整改。施工单位采取倒排工期的办法,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诸多困难,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加大机械设备和人工投入,进一步加快施工进度。经过两个月的昼夜奋战,到今年9月末,两个合同段相继完工,路基档墙修筑任务也跟进完成,路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满目疮痍的旧路如今换了新颜。此外,今年东丰县还重建水毁桥梁39座,其中,中桥5座、小桥34座,百姓出行难的问题彻底得到解决。
    路况好了,老百姓乐了,致富的路子宽了。靖西线灾后重建,不仅从根本上改善了老百姓的出行条件,而且有力促进了沿线乡镇养鹿业、果树业、运输业等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灾后重建一条路,顺了民意,暖了民心,它将承载着广大农民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本版稿件由  王华荣  王 丹  舒国梁  张学刚  李文敬  本报记者  赵  强  采写
    本版图片由  东丰县委宣传部  提供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