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下帮到点儿上了”
本报记者 于芯
察民情、解民忧,送真情、搞帮扶。今年8月以来,经济开发区兴阳社区履行“与百姓连心,为百姓解困”的服务宗旨,沉入基层,为困难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用真情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和赞誉。居民刘佳敏高兴地对记者说:“这下帮到点儿上了!”
11月25日,记者跟随兴阳社区干部深入居民家中回访,当来到位于经济开发区兴国4组的贫困党员刘佳敏家时,一进屋,暖暖的热气扑面而来。“别看小屋不大,以前可冷了。”刘佳敏告诉记者,丈夫患有先天性肢体残疾,女儿正读高中,年迈的婆婆身体不好,她也身患多种疾病,全家人仅靠刘佳敏每月1200元的退休金维持生活,每年过冬取暖成了家里人的一块“心病”。“前些天,社区的工作人员出资出工给我家房子做了保温,不然我就只能在窗户和门上糊上一层塑料布过冬了。”刘佳敏感激地说。
说起社区干部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事儿,家住星河万源财富园15号楼50岁的李世军激动地说:“要不是社区干部把在家休克的我送到医院抢救,我这条老命早就交待啦!”今年“十一”期间,李世军16岁的儿子打电话给第二网格员王金华,称父亲在家休克。王金华马上联系120将李世军送到医院,在医院王金华还为其垫付了1300元住院费,并帮助协调了500元救助金。在帮扶中社区工作人员得知李世军与离家多年的妻子未登记结婚,16年来儿子一直没上户口,孩子在上学、生活中遇到很多困扰。社区计生工作人员任秀红和杨秀芹与相关部门多次沟通,又找到与孩子“失联”多年的母亲,帮助李世军的孩子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户口问题。当李世军从抽屉拿出崭新的户口本时,他激动地说:“社区的干部真是看咱老百姓缺什么,就帮什么,有啥困难都给解决,让我这心里总是热乎乎的。”
离异多年,患有子宫肌瘤、胆囊炎、甲状腺结节、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的48岁的张艳华一直在养老院生活。提及兴阳社区对她的帮扶时,张艳华说:“因病痛的困扰,我已颓废不振,没有活下去的希望。社区领导和民政助理走访得知后,就经常来看望我,陪我聊天,还出钱带我到白山市看病,让我重新有了生活下去的信心,过日子也有了奔头。”兴阳社区的真情关怀,温暖了困难居民的心窝儿,更润物无声般地感染着辖区群众。一些辖区的居民表示,平日里总能在报纸、电视上看到领导帮扶困难群众的报道,没想到这样的好干部一直就在咱老百姓的身边。
“做好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首先要了解病情,然后对症下药,最后再定期为病人复诊,确保病人完全恢复健康。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就是要当一名‘好大夫’,帮困难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疑难杂症’。”对于特困群众的帮扶工作,社区党工委书记徐坤有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为及时准确掌握辖区内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兴阳社区领导与民政干部利用3个月时间,深入贫困群众家中,实地察看、入户走访,了解辖区困难群众的生活情况,与困难群众搭建了‘零距离’交流平台,对特困家庭出现的“症状”,做到了“对症”治疗。3个月来,兴阳社区共走访困难家庭105户。其中,帮扶特困家庭47户、临时求助困难家庭28人、大病救助15人、新增加低保16户。为残疾特困群众购买轮椅8台,发放救助资金57127元。
记者短评:
温暖一时易,保持恒温难。兴阳社区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关心群众的生活、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服务宗旨,用真诚、真心、真意“三个”服务,为困难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用爱心照亮他们的生活,真正把帮扶工作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