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背后的城市记忆

本报记者 王茵


    城市是有记忆的。当我们和城市一道挽着时光的臂膀,在岁月流逝中渐渐长大,那些曾经的记忆便融入旧时风景,写进光阴的故事……
    情景剧《我爱我家》中有句歌词:“光阴的眼中你我只是一段插曲,当明天成为昨天,昨天便成为记忆的片段。”对于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辽源人来说,他们的记忆片段中一定少不了“井楼子”、“崩锅子”、“大龙车”、“大烟囱”这些词汇,正是这些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词汇,浓缩了他们的人生,让他们的光阴故事变得厚重。
    说起“井楼子”,年轻的朋友们可千万别以为那是邻井而建的“楼”,说得明白些,那其实是一处集中供水点儿。上世纪70年代,自来水尚未普及,几百户居民设一个集中供水点儿,老百姓称之为“井楼子”,家家户户吃水都要到“井楼子”排队,用扁担一担担地挑回家。记忆中的“井楼子”一到冬天便结着厚厚冰,看着让人胆战心惊。
    与“井楼子”的寒冷记忆相反,那崩爆米花的“崩锅子”倒是热热闹闹。师傅挑着煤炉子、风箱和像炮弹一样的密封高压铅锅。不论春夏秋冬,只要听到“砰”的一声巨响,就知道崩爆米花的来了。端着一碗或一茶缸干玉米粒,加入一小包糖精,花上几毛钱加工费,就能崩出一大盆又甜又香的爆米花,那是那茬孩子最好的“零食”。
    当然,在“60后”、“70后”人的记忆中,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一字长蛇一样在马路上流动的老式“大龙车”。那是种两截的公交车,中间用可伸缩的帆布褶棚连接,像个大手风琴。下面是一个金属大圆盘,当车辆转弯的时候,圆盘旁边就会出现一个大洞,直接能看到从车底滑过的地面。有时候,那“大手风琴”还会不时地发出奇怪的声音,你不得不小心翼翼,紧紧抓住扶手以减少移动。
    说起那晃晃悠悠的“大龙车”,同时出现在那段记忆中的,还有发电厂那两个高耸入云的大烟囱。在我儿时的记忆中,那两个大烟囱就是“家”,无论走多远,都走不出它的视线。无论从多远回来,第一时间映入眼帘的,也总是它高大的身影。
    有人说,城市长大的过程,就是破茧为蝶的过程,当它挣扎着褪掉所有的青涩和丑陋,在阳光下抖动轻盈美丽的翅膀,闪闪的,微微的,幸福的颤抖,那幸福其实就藏在每一次的蜕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