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
青山绿水间绘就四方通途
——我市交通事业发展巡礼之公铁建设篇
本报记者 宋建立
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生积极深刻变化,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率先突破,为经济建设外延发展和城市间的各项事业发展架起了沟通的桥梁。特别是伊开高速公路辽源段和辽长铁路的建设,将拉近我市与沈阳、大连等经济发达城市的距离,使辽源市成为路通四方的枢纽、入海进关新通道的重要节点,为城市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伊通至开原高速公路辽源段建设项目,是列入我省“十二五”规划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也是我省新开辟的吉辽两省间的一条省际高速通道。该项目全长36.86公里,工程概算投资24.31亿元,线路走向由辽源北侧丰收村为起点,与长辽高速公路连接,经由东辽县境内8个村,终点至省界乌龙岭,与已经建成的西丰至开原高速公路相接。该项目分两期完成,一期工程起点为辽源市连昌村,终点为省界乌龙岭,全长15.881公里,双向四车道标准,设计速度每小时100公里,路基宽度26米。全线共设大桥8座,中桥9座,小桥两座,天桥1座,通道桥9座,匝道桥6座,涵洞94道,互通立交两处,管理处1处,养护工区1处,收费站3处。
近日,记者在伊开高速公路连昌至乌龙岭段建设现场看到,在路基交工验收的基础上,从沙砾垫层、底基层、基层,现已转入路面下面层和上面层施工的紧张局面,施工场面尤为壮观。路面02标段工程相关负责人吕卫国说:“由于此项工序需连续作业,工人们凌晨三四点钟便进入施工现场,中午在施工现场就餐,晚上八九点钟才离场。就是凭着这种执著的拼搏精神,工人们起早贪黑奋战在路面施工现场,才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据了解,该项目自2012年6月15日开工建设以来,交通运输部门组织精兵强将,全力以赴投入项目建设和管理中,采取建设理念人本化、项目管理专业化、施工作业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和日常工作精细化的“五化”管理措施,建立从业人员创一流、管理水平创一流、材料设备创一流、施工技术创一流和作业环境创一流的“五个一”工程管理目标,确保实现“工程优质、队伍优秀”的总体目标。来自全国各地的3家监理单位和8家施工单位,顶酷暑、战高温、排障碍、解难题,夜以继日,起早贪黑地推进建设项目施工进程,为确保按期交工竭尽全力。
青山绵延,绿树成行。项目单位在开山筑路的同时强调了节能环保、绿化美化的设计。积极推广新材料、新工艺在项目中的应用。针对原设计路基浆砌片石防护工程,由于片石材料对环境破坏严重,砌筑质量较难控制,耐久性差,视觉感观不好等缺点,采用生态砌块新工艺,具有强度高、耐腐蚀、节能环保、美观、整体性好等优点,提高了工程质量和景观效果。同时将辽源“中国琵琶之乡”、“二人转艺术之乡”、“农民画之乡”、“梅花鹿之乡”、“棉袜之乡”地方文化元素体现在公路上,生动描绘辽源人文文化的历史,搭建对外宣传辽源文化的载体。
辽长铁路全长97公里,辽源境内段为41公里,建设期为两年(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标单位施工单位已于2013年12月份进场。该项目我市需征地158.77公顷、拆迁房屋133户。截至目前,我市境内控制性工程“七桥一隧”共8项工程,现已陆续开工。同时,其它部分桥梁和路基也已开工建设。三电迁改核量已完成,7家参加三电迁改项目单位已开工,完成20处改迁,其中,军用光缆改迁工程已完成。辽源至长春铁路的建设,完善了区域内的铁路网络构成,有利于盘活即有铁路,将对提高即有铁路经济效益有着重要影响,对于改善辽源地区的交通状况和投资环境,降低交通运输成本,实现辽源地区与四平地区、长春地区的优势互补,加强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和合作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队伍建设中凝聚发展力量
——我市交通事业发展巡礼之组织建设篇
本报记者 宋建立
近年来,我市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加快高速公路建设;确保辽西铁路建设顺利进行;继续完善农村公路网建设;相继投资购置和高标准修复大客车,先后投放到7条主干线实行公车公营,使公交事业由企业经营性逐步向公益性、服务型转化;不断调整、完善现有线路的同时积极开发和延伸公交线路10余条;在300余台公交车上安装IC卡刷卡设备,落实惠民政策,实施老年人、盲人和伤残军人免费乘坐公交车……在加快交通运输建设同时,市交通运输局党委注重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特别是今年以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解决“四风”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调动所有职工群众积极性,进一步凝聚了建设交通、发展交通的优势力量。
坚持党建不放松。加强全局各级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是推进交通运输全面发展的基础。局党委着力加强党建工作,通过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讲话精神,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和忧患意识,树立大交通、大发展的进取精神,强化党的思想建设;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照检查工作作风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坚持边查边改,强化党的作风建设;注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和发展一线党员,发挥党组织在国有企业和非公企业的优势作用,形成发展合力,强化党的组织建设。市客运总站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不断强化和完善党组织建设;吉林龙源辽源运输有限公司针对组建出租车汽车公司的实际,建立了出租车公司非公党支部。
注重班子带头作用。交通运输局党委一班人十分注重自身的带队作用,坚持思想上求新,作风上求实,工作上求精。今年3月,新任领导刚到任不久,就遇到新上线150台出租车经营者代表因车辆技术质量问题,集体上访的棘手问题,对此,局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为切实维护经营者利益,连续十几天与生产厂家和经销商,起早贪黑地沟通协调,直至多番谈判,最后得到全部退回车辆的圆满解决。班子其他成员各司其职,各尽所能,集中精力,抓项目建设,抓行政和行业管理,深入工地,深入一线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坚持文明建设育人。交通运输系统的城市公交客运和长途旅客运输服务工作,直接为社会群众服务,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为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旅客群众满意出行,安全出行,全局以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加强职工队伍建设。一是对职工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传统美德教育与现代文明理念教育相结合,创办“学习型”企业,形成学习教育职业化,文明服务岗位化,奉献爱心社会化,培养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二是不断规范文明服务,全局各运输服务企业针对工作实际,制定并落实文明服务规范、用职业道德和工作制度规范精神文明建设,形成思想上自觉,行动上标准的文明建设体系。辽源市客运总站是以“雷锋精神伴我行”为基础的全国文明客运站,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老典型,也具有文明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的新经验,随着客运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职工队伍和精神风貌与之相得益彰。三是注重和发展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在加强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交通运输局还十分注重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交通运输的从业人员、经营者,加强职业道德和职业服务规范化教育,努力使公交车、长途客车及出租车的司乘人员,为出行人提供文明服务,树立良好的行业文明风尚。
城市经纬间谱写和谐乐章
——我市交通事业发展巡礼之运输管理篇
本报记者 王茵 见习记者 焦红梅 实习生 付秋桐 刘昊澄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当前,正处于城市化和机动化双重发展高潮期,人口持续向城市聚集,城市机动车数量增长迅猛,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亟待加强。此种情况下,如何确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构筑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成了摆在交通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日前,记者深入我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全面探析近年来我市交通事业发展的足迹……
出租车: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对一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大多来源于出租车行业。自2009年以来,我市出租车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初的打车难、打车贵到现在的公平合理计价、人民满意乘车,出租车行业的规范化得到了百姓的一致好评。
从2007年开始,各部门就开始针对出租车行业进行整改,由原有的行政审批制度转变为有偿出让制度。2009年开始,逐步完成车辆更新,到目前为止,夏利车已被完全取缔,车辆档次又上一个新台阶。新车型安全性、舒适度更高,保证人民出行更加满意。2010年5月,全市出租车安装计价器,让百姓切切实实从日常生活中得到实惠。整改以来,有关部门严格控制在线运营的出租车总量,力求供求关系平衡、市场更加公平、规范。各部门不仅重视对车辆的管理,对出租车从业人员的管理也高度重视。出租车行业的从业门槛儿高了,对驾驶员的培训更加严格了,为百姓安全出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不仅如此,驾驶员的服务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每辆出租车都带有监督电话提示牌,发现问题马上进行处理和整改。
客运总站:爱心和责任筑起的安全港湾
客运总站担负着公路旅客输送任务,近年来,我市客运总站竭力为旅客营造安全、舒适、便捷的出行环境。
车辆进站,“一车一卡”,安全例检,指纹确认。每一辆进站班车都要进入安全例检线按照“十项标准”进行检车,检测后将信息录入PDA检测仪,对合格的车辆,由司机到检测终端录入指纹核对身份后,方可进站,对不合格车辆及时发出整改通知。这是客运总站于2013年10月投入40万元建设的进站班车安全例检线,旨在做好安全生产源头性工作。在日常安全管理方面,客运总站严格执行“三不进站、六不出站”要求,按照“一车一检一登记”的方法对进站班车携带“三品”进行检查。并对进站班车进行痕迹化管理,建立进站营运班车电子档案,对车辆的行车痕迹实行GPS卫星监控。同时,客运总站与龙源运输公司联动,执行“两级安检”职责,目前,每天检车150台,检车合格率达95%以上。此外,在具体工作中,客运总站实行进站、站内、出站、零公里“四位一体”检查模式,近3年来,安全隐患排查率100%,整改率100%,全面确保旅客出行安全。
为了给出行旅客提供便利,客运总站建立了重点旅客候车室,配备了雷锋服务车、残疾车、婴儿床等24种免费服务设施设备,给旅客特殊照顾,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王大平服务班”为老弱病残及婴幼儿旅客提供导乘、购票、候车、检票上车全程义务服务,旅客有困难、突发疾病等任何需要帮助的事情,站内的工作人员都会及时为其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此外,客运总站以“雷锋精神伴我行”为服务品牌,每年都组织员工到社会福利院看望残疾孤儿,为他们送去食品和学习用品。同时,设立“爱心基金”,并成立“心连心”志愿者行动组织,以“志愿服务献真情,爱心传递促和谐”为活动主题,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贫困群体进行志愿帮扶活动。近两年来,全站工作人员为旅客和困难群众做好事630余件,为旅客、灾民、患病职工捐款7万余元,拾金不昧3万余元,捐献衣物2780件。多年来,客运站的工作人员通过一件件小事儿为旅客一次次地送去温暖和感动,也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
近年来,客运总站大力开发乘客人身意外保险业务,切实保障旅客和经营者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同时,开展小件快递业务、旅游业务、广告业务、便民超市业务,促进企业的不断创新发展。此外,通过几年来电话问询信息的收集汇总,客运站了解到,很多旅客很多因业务繁忙而不方便来站购票,所以,客运总站于2012年开展了电话订送票业务,为旅客购票提供了便利。
公交公司:创新机制体制 探索公车公营模式
城市公共交通是交通运输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了解,我市公共汽车公司始建于1953年,是一个有着60年发展历史的国有企业,担负着全市50万人口出行的公交客运任务。截至2014年5月末,公司拥有营运线路49条,营运车辆371台,公交线路总长度424.45公里,年载客量达5840万人次。
近3年来,汽车公司加大了投入,在开发营运线路、增加营运车辆、延伸公交线路、实施惠民措施、打造品牌路线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收获,先后开发新线路8条,收回路线实行公营线路7条,新增营运车辆29台,更新营运车辆17台,延伸线路12条。2013年11月,集存车、修车、检车、洗车、加油加气、办公于一体的公交客运枢纽中心及加气站交付使用。公司还加大了公交站点设施的投入,3年间,新建标准白钢候车亭84个,新建标准白钢站点牌133处,恢复边支线标准站点牌153处。城区公交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架设在安恕大桥下的门式脚手架
辽开高速公路铺设SBS改性沥青路面
高速公路施工者
建设中的辽长铁路足民隧道
城区公交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辽开高速公路上人性化的声屏障
底图为辽开高速安恕双喇叭型互通立交桥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刘 鹰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