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时代发展 凝聚奋进力量

    总有一段征程,让我们刻骨铭心;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激昂振奋。
    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辽源市晋升为地级市。30年来,辽源市主要经济指标不断攀升、市区面积不断扩大、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辽源,一个曾经相对落后的工矿小城,如今正在迅速崛起,并发生着辉煌巨变,成为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新兴城市。
    回眸今昔巨变,辽源,在困难中砥砺奋进,在挑战中革弊求新,在奋进中践行科学发展。一个个事例、一组组数字、一幕幕图景……或寂静无声,或震撼动人,这是我们这座城市在新时期激情拼搏的印记,是无数普通百姓品味喜悦拥抱幸福的基石,更是辽源决策者不断与时俱进、执政为民的生动见证,它在不经意间将我们深深打动,也让我们思索感悟。
    岁月如歌,辉煌永存。浓墨重彩之间,我们珍藏着一段难忘的记忆,更寄托出一份由衷的祝福:在辽源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智慧城市:拥抱信息中国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中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民生、环保、安全、防灾、经济活动、公共服务等方面作出智慧的响应,提升城市的适应功能。
    辽源在探索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成立一个小组、制定一个规划、建设一个中心、打造一个平台、建立一个集团、实施一批应用项目,力求从政府、企业、百姓三个视角统筹推进,通过整合行政和公共“两个资源”,加强基础网络和基础数据库“两个建设”,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避免形成信息孤岛、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的工作思路。今年2月,辽源被确定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后,辽源按照这个思路推进试点工作,努力走出一条协调资源、形成合力,系统推进、广泛试点,率先达标、复制推广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努力实现推动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社会建设、民生服务和农业农村发展五大目标。

    多元化收入:拓宽了百姓幸福路
    经过30年的发展,原来微薄的、单一的工资收入模式被打破,以工资性收入为主体,个体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多种收入模式并存的格局确立。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居民的就业观念悄然转变,自主创业、自主择业、从事个体经营的人数逐年增加,经营环境和效益持续看好,收入大幅增长。到2012年,辽源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经营性收入为2214.31元,而1988年仅为1.68元,经营性收入发生了彻底性的转变。
    近几年来,国家连续上调养老金标准,老有所养变为现实,使得以养老金或离退休金为主、赡养收入和捐赠收入为辅的转移性收入大幅增长。到2012年,辽源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3644.05元,为1988年的22.1倍,年均增长幅度为13.8%。
    居民投资意识不断增强,可支配收入中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伴随企业股份制的推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量的增加,城镇居民的金融活动日趋活跃。到2012年,辽源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02.36元,是1988年的19.4倍,年均增幅为13.1%。

    生活用品:数字时代变化太快
    30年前,“手电筒、电熨斗、黑白电视”曾一领风骚。今天的辽源,百姓耐用消费品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更达到了质的飞跃。高档耐用品跨越了两个世纪,经历了3个年代,实现了3次飞跃。上世纪80年代末,实现了由“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的老3件向“黑白电视、冰箱、洗衣机”的中3件的飞跃;上世纪90年代末,实现了由“黑白电视、冰箱、洗衣机”的中3件向“手机、彩电、电脑”新3件的飞跃;进入新世纪,又实现了由“手机、彩电、电脑”新3件向“空调、住房、汽车”现代型3件的飞跃。每一次升级所实现的购买力水平都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从百元、千元和万元级消费,向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级消费转变。人们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已完成了一个由简单、实用型,向高级、享受型的发展转变。

    告别蜗居:让自由空间长高长大
    30年,辽源城乡居民家居环境发生了明显改善。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辽源人结束了平房时代,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高楼大厦。
    自2006年起,我市组织实施了以城市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12年底,我市拆迁居民超过8.6万户,拆除房屋385.79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回迁住宅655.91万平方米,已回迁安置居民6.7万户,累计完成投资72.43亿元。
    自2011年,我市开始实施“暖房子”改造。到2012年底,累计改造面积325.5万平方米,834栋楼房、68个小区,受益居民约4.8万户。
    如今的辽源人的房子越来越大,装修越来越高档,居室环境越来越现代。一批批环境幽雅、设施完备、管理规范的现代住宅小区相继建成;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棚户区改造、“暖房子”工程、现代化小区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矿工住进了供热楼,破旧房变成了花园小区……辽源人的居住实现了质的跨越。

    城乡交通:为民生改善“加速”
    30年前,放眼望去,满街的人们骑着自行车,响着铃铛,穿街而过。除了自行车,便是为数不多的公交车,公交线路更是屈指可数。
    1985年底,我市公共汽车仅有58辆,开辟营运线路12条,营运里程60公里,年输送乘客1900万人(次)。到2002年末,我市公共交通车辆总数为329辆,其中大巴56辆。营运线路发展到36条,是1986年的3倍;线路总长243.2公里,为1986年的4倍。
    2012年7月31日,辽源至白泉公交线路正式开通,填补了辽源市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空白,结束了辽源至白泉间人民群众乘车难的历史,辽源公共交通实现了新的跨越。 
    交通30年,承载的是人们的梦想,带来的是生活的变化。辽源公交,与辽源同行,行者无疆。

    农业生产:科学种植年年丰收
    全市累计推广优质高产玉米、水稻、大豆新品种260多个;推广测土施肥、生物防螟等优质、节本载培技术142项,累计推广面积1650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突出良种繁育、动物营养、疫病控制等10个方面关键技术,开展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和“农牧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5%,比2003年提高10.2个百分点。今年11万亩“高光效”示范任务已全部落实到27个乡镇、358个村、6064户、554个地块上,庄稼长势喜人。
    依托玉米、水稻、梅花鹿、柞蚕、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培育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37家。培育壮大“御泉大米”、“马记鹿茸”、“东辽黑猪肉”、“吉羊麒鸣”、“凌云韭菜”、“丰井肉鸡”、“金翼蛋品”、“吉东种业”等名牌农产品。其中,德春米业的“御泉”牌商标、吉东种业的“吉东”牌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依法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重点规划建设3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60个高商高效种植业示范基地、60个高标准牧业示范小区、10个现代农业特色村镇、50个休闲观光农家乐。

    绿化家乡:打造生态园林城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全市有644379人在林改中收益,真正实现了国家得绿、农民得利的改革目标。
    全面超额完成第一个《10年绿化美化辽源大地规模》的各项任务,累计完成义务植树1928.2万株,建立义务植树基地13个、造林163.9公顷;封山育林3664.4公顷;森林抚育21303公顷;迹地更新6997.9公顷;城市新增绿地256.7万平方米;县城新增绿地12.6万平方米;提高标准绿化村屯1266个;累计造林17920.7公顷。启动实施了第二个《10年绿化美化辽源大地规模》,2011年在全省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表彰大会上,市政府获得了“10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优秀组织单位”称号。

    卫生服务:撑起健康保护伞
    2009年12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确定了“均等、基本、免费、惠民”的工作方针,明确了“政府主导、卫生牵头、部门联动”的推进机制,并于2010年开始,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1年,市政府出台了《辽源市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各项任务工作方案》,把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5项重点改革任务之一,专门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和市健康教育指导所两个机构。经过几年的项目推进,我市共解决基本公共相关难题8个,10类41项指标完成率达100%,初步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起点均等、过程均等、结果均等的目标。

    辽源琵琶:奏响国际强音
    辽源的特色文化,几乎每个市民都能报出一二:农民画、泥塑、剪纸、葫芦画、沙氏木雕、红旗艺校……这些特色文化形成的一个个品牌,像一张张新颖的城市名片,充分展示着辽源,影响着外界。在诸多“名片”中,最耀眼的,当数辽源琵琶。如今,显顺琵琶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显顺琵琶教学被评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被省政府命名为“吉林省优秀文化企业”。去年,我市成功举办了“中国·辽源首届国际琵琶艺术节”。

    民营经济:打造全国民营经济发展最活跃地区
    我市加强对民营投资企业的扶持服务,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组建中小企业服务联盟,建设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大厦,50多户中介和服务机构入驻,打造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示范服务平台;全市股份制企业累计发展到158户,占工业企业的54.5%。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上市公司发展到3户,12户企业列入省上市培育工程计划;扶持发展各类担保机构5户,发展小额贷款公司16户;组建8个“互保池”融资平台,发放贷款3.6亿元;成立股权托管中心,为中小微企业办理股权质押贷款32亿元;有90家投资机构与辽源企业对接,引进股权投资10.98亿元;支持民营企业利用外部人才,吸引人才到辽源创业就业,近两年有11225人次与辽源招聘单位达成意向性型协议。
    2012年末,全市民营企业发展到5297户,3年平均增长24.1%。个体工商户发展到4.8万户,3年平均增长11.1%。全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上缴税金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民营经济对经济贡献率四项指标连续两年全省第一,从业人员增幅首居全省第一。辽源获“全省民营经济腾飞优胜奖”,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

    袜业产业:规模全国第二位
    东北袜业园在全国袜业的地位迅速提升,产业规模跃居全国第二位,形成了“南有浙江诸暨、北有吉林辽源”的袜业产业新格局,东北袜业园获得“中国袜业名城”、“中国棉袜之乡”、“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诸多美誉……
    东北袜业园现有袜业企业600多户,占全市民营企业的12%,直接、间接拉动城乡劳动力就业4万人,占全市民营企业的15%。袜业不仅成为辽源走向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担负着培育辽源经济替代产业的重任。截至目前,已经有50名外埠专家型人才在经营集团担当重任,出现了纺织人才聚集东北袜业园的势头。近年来,从袜业到内衣,东北袜业“脚踏两只船”,在产业结构上从单一走向了多元。目前,10余万平方米的内衣大厦已规划完毕,100多台国际先进内衣制造设备投入生产,实现产值1亿元。
 
    高精铝业:开往国际的“动车”
    辽源被称为“铝业城”。人们不禁会问,辽源的铝业如何与时尚产业挂上了边呢。那么,当你得知辽源利源铝业为苹果系列产品提供配套产品、为苹果笔记本电脑加工铝合金外壳,麦达斯铝业以高速列车和城市轨道车体铝型材为主导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时,你会恍然大悟。当人们乘坐高铁、城市轻轨时、把玩着时尚的苹果手机和电脑,享受着快速、便捷、时尚的生活时,辽源的高精铝制品也同时陪伴在你的左右。
    目前,辽源铝业的主要客户已经从国内发展到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的一批世界500强企业。铝业的产品结构由普通建材转向高、精、尖的工业型材。建筑型材也由普通铝型材转向高、中档铝型材;由直接销售型材转向生产深加工产品;产品销售领域由普通的银白色民用型材转向轨道列车、汽车、电子电力、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医疗器械等行业用铝型材。
    目前,辽源正在朝着“铝金属加工业百亿元”的目标努力,辽源将打造成世界一流的铝合金加工生产基地。

    百年老矿:重振昔日雄风
    1911年,辽源煤田被开发。1947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了辽源矿务局,辽矿人开始为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和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1948年,辽矿人积极响应东北人民政府、东北煤矿总工会发出:“多出煤支援前线,保证解放军打到哪里火车开到哪里,火车开到哪里煤炭就供应到哪里”的号召,1949年辽源矿务局出煤127.95万吨,占吉林煤炭总量的41.39%,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29。
    1950年冬,在国家的统一规划下,辽源矿务局中央坚井在各方面的支援下开始建设,1955年12月建成投产,新中国第一煤炭骄子在这里诞生。2003年,煤炭生产、职工收入等指标实现了新突破,其中有6项主要经济指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2004年,辽源矿务局生产经营突飞猛进,10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创出历史新高。2005年12月,辽源矿务局改制为辽源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过去煤炭产量一直徘徊在300万吨左右,2005年煤炭产量实现711.2万吨。通过改革,企业得到了发展,职工收入不断提高,矿区生产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辽矿再次成为辽源的利税大户,辽矿不仅是辽源的支柱企业,而且走出辽源、走出吉林、走向全国。


    普通百姓 光阴的故事
    没觉得离开多久,回来差点找不到家
    著名画家张克申:我1982年离开家乡,记忆中的辽源一直是那个很小、很破旧的样子。如今再回辽源,一下车真是找不到哪儿是哪儿了,回来就得靠一些当年的老建筑找到回家的路。原来辽源发展最发达的就是塑料行业,现在工厂的黑烟已经不见了,听说辽源的环保新兴高科技产业发展得很好,我们的城市环境也越来越好了。作为一名画家,我愿用手中的画笔来表达对家的一片深情,祝福家乡越来越好。

    一个人住我也不孤单
    91岁的杨玉洁老人:我13岁跟着母亲和姐姐、弟弟一起从辽宁省清原县一路乞讨到咱们辽源市投奔亲戚,我没念过书,后来在当时委主任的帮助下,报了夜校学习,也找到了稳定的工作。起初工资只有17块钱,现在我的退休金有2000多块,我这个老太太根本花不了。
    老伴儿走的时候儿子要接我到北京住,可我除了辽源哪都住不惯。别看我老太太自己住在辽源,可我一点也不孤单。辽源政府部门的同志经常来看望我,尤其是社区的同志待我像自己家人一样,还有志愿者常来帮我做家务,陪我聊天。自从我到了辽源之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这都是托党的福啊!

    老了老了,坐公交车还不用花钱了
    家住银河花园的刘士英:我快80岁啦,赶上好时候,政府给办了老年人免费乘车的惠民卡。只要在公交车上一划卡就行,真没想到老了老了,坐公交车还不用花钱了。坐公交车不用花钱不说,这车内的环境更是舒适干净,车上的年轻人还主动地给我们这样年纪大、腿脚不方便的人让座。想想以前坐公交车那个挤啊,现在坐车看不到地上乱扔的垃圾、不用吸汽车的尾气,也不会被挤得东倒西歪,真是舒坦。

    “天网”让咱很有安全感
    平安小区居民王先生:因为工作的原因总是半夜回家,每次走在路上总是胆战心惊的。有的小区安上那种带有大屏幕的监控系统,真是让我十分羡慕。后来咱们辽源建设了“天网”工程,让监控的“眼睛”布满辽源整个市区,真的太让人有安全感了……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方  权  李志民  郭珍珠  王  茵  刘红娇  王  超  见习记者  李  锋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宋贵才  刘  鹰  胡希伟  摄
    本版策划  郭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