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锦春
辽源党史人物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胜利,是正义对邪恶的彻底荡涤,是光明对黑暗的最终驱散,更是中华民族从近代深重危机中挣脱、在艰难求索中挺立,最终迈向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转折点。
那段血火交织的峥嵘岁月虽已远去,但无数抗战英雄用生命与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始终矗立在民族记忆深处,从未褪色。为了铭记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从今天起,本报将开设“辽源党史人物”专栏,聚焦多位辽源籍抗战人物的动人故事,从不同视角再现他们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的使命担当,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跨越时空的磅礴力量。
张锦春
张锦春(1896年—1975年),又名孙钧、铁军、张秀东,西安县(今辽源市)人,是长春市从事革命活动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1920年,张锦春考入哈尔滨东华学校。求学期间,在俄文教员张昭德(又名张晋,为李大钊学生)引领启蒙下,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张锦春从哈尔滨东华学校毕业,考入吉黑邮务管理局。1924年8月11日,张锦春被吉黑邮务管理局派到二道沟邮局做邮务生。张锦春受中共哈尔滨组指示,利用工作身份作为掩护,代号“弓长之”,在二道沟邮局建立中共长春通信站,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春建立的第一个地下通信站。中共长春通信站的建立,确保了北满地区党组织与北京区委的联系。
1925年,五卅运动后,张锦春先后发展韩守本、安贫、王平等人入党,并帮助韩守本在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建立了我们党在长春的第二个通信站。1926年9月,二道沟邮局通信站与吉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通信站合并,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春的第一个党支部,韩守本任书记,张锦春任宣传、组织委员。10月,长春支部改为中共长春特别支部,归中共中央直接领导。
九一八事变后,经第三国际代表罗兰的翻译卜润舟介绍,张锦春为苏联远东情报局做情报员,先后建立了哈尔滨、下城子、一面坡3处电台站,不仅通过来往军用列车搜集日军兵力部署、武器装备等情报,还通过搜集日军军营丢弃的报刊书信、军用废纸等物品,研究分析日军装备、任务等情况,并每日将这些情报用无线电报告给苏联伯力的远东情报局总部。
张锦春经常和东北抗日义勇军联络,互通情报。他在下城子任货务处主任时,多次在家中与抗日义勇军党代表吴福海联络,使抗日义勇军及时准确地掌握日军活动情况。1935年9月,张锦春被捕入狱9天,受尽严刑拷打,后因证据不足,加之无人熟悉铁路货运业务使货物大量积压,军用物资运转不畅,日军无奈将张锦春释放。
1936年3月9日,一面坡电台遭日军破坏,张锦春遭到通缉。他携带家属避往山东省、陕西省等地,与党组织失去联络。抗日战争时期,张锦春经伍修权等人介绍,任苏联驻兰州领事馆翻译,负责为苏联领事馆收购皮毛工作。苏联领事馆撤销后,张锦春到玉门油矿工作。1957年退休。1975年5月2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