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出来的艺术

本报记者  刘红娇


    正在认真雕刻的王师傅。 本报记者  麻彦权  摄

    王维,人称“笨木匠”。之所以会有如此称呼,全因他纯手工的制作技艺。这位“笨木匠”不仅木匠活儿干得好,还有一手家传的木雕手艺。王维祖上在清末时期就从事木雕行业,软透雕技术更是祖传的绝活儿,传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六代了。
    王维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手艺出众的木匠师傅,而从小就在木料堆里“滚”大的王维,也渐渐迷恋上了用刻刀把普通木料雕琢成形的感觉。多年来,王维继承了祖辈的技艺并认真磨炼自己的雕刻水平,他制作的艺术品受到了一致好评。在参加第五届民间艺术博览会时,王维和自己的作品上了央视的《新闻联播》,这便成了他和家人引以为豪的事情。同时,在市里和相关部门领导的支持下,王维拥有了自己的公司,而他的祖传手艺更是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维为人质朴,但一谈起“木雕”他两眼便会放光。在他拿起刻刀正式学习木雕时,他的父亲就告诫他:“木雕不能断、不能粘、能不接,坚决不许用机器代替手工。”学习木雕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情,在学习期间,年轻的王维不是没有偷过懒的经历。有一次,他在雕刻一只“奔鹿”时,将鹿身上的一朵梅花图案少刻了一瓣,甚至还不小心弄断了鹿尾。王维舍不得自己的作品就这么毁了,便悄悄将鹿尾削短,用胶将看不出断痕的鹿尾粘了回去。当然,这一切都没能逃过父亲“老辣”的眼睛,查验儿子作品时王维的父亲气得甩手将“奔鹿”摔了出去。“你给我记住,咱们家的木雕绝对不能作假。”父亲的严厉态度让王维深深地记住了这句话,并一直认真遵守着。也正是因如此王维的每一件作品都饱含了感情。
    对王维来讲,他的得意之作非那座350厘米高的百环香薰炉莫属由整根木材雕琢而成的香薰炉共有120个环,用的正是王氏祖传的透雕技法,他足足用了三个半月才正式完成。在第五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上这个作品广受好评,而另一个近一米高的紫金城角楼作品,则让王维获得了“山花奖”三等奖。不过,这些成果仅占王维作品中的极少部分。他曾做过一整套中国古代农民使用的农产工具,朋友见到甚是喜爱而被要走了。王维所雕的织布机、纺车等小物件虽然看似小巧,却个个跟真品一样可以使用。
    为了发扬木雕技术,王维收了七个徒弟,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他们。此外,王维还开办了“笨木匠”艺术公司,并专门聘请真正有实力的老木雕师,保证公司所卖出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真正独一无二的精品佳作。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广销国内外,销量逐年提高,好评不断。
    王维的公司之所以办得如此火红,是和他妻子全力支持分不开的。虽然在最初,王维的妻子并不喜欢丈夫整天摆弄他的木雕,因为房间总被弄得到处都是木料和木屑,这让她十分不满。但是,当王维完成一件件作品拿给她看时,她被彻底征服了,选择支持丈夫从事木雕工艺。最后,王维的妻子索性将自己办得不错的外语学校关闭了,将资金投入到丈夫的公司中,全心全意为丈夫的事业“保驾护航”。因为妻子经常帮助王维管理公司,王维常戏称她为“领导”,并跟朋友开玩笑地说,如果没有家里“领导”的支持,他绝对走不到今天。
    对于木雕,王维觉得,流水线上用机械生产出来的只能叫“产品”,只有一刀一刀雕琢出来的东西,才会拥有生命和灵魂,才是真正的艺术品。王维父亲在临终前曾嘱咐他,不要将王家的手艺断了。王维答应着并同样希望王氏木雕可以一直传承下去,因为在王维看来,这不仅是王家雕刻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它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需要一直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