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经济与农民素质

本报记者  王君开


    创办于2000年的长春农博会,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3届。作为记者,我前前后后共参加了10届。今年给我感受最深的是,长春农博园不仅是会展经济的成功典范,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参会者的素质。 

    长春农博会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会展经济产物。在国外,会展经济已经有了一二百年的历史。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会展活动得到广泛使用并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在我国,会展经济起步较晚,只是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1978年,我国境内国际展仅6个,出国参展办展21个。到了上世纪90年代,会展经济几乎成了国内许多大城市的一道风景,成为一种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对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会展经济本身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带动交通、旅游、餐饮、住宿、通信、广告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会展经济也为企业开展营销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都想寻找机会搜集市场信息、促进产品销售,而参加展会无疑是一个契机。一方面,企业通过参加会议和展览,可以及时、准确、低成本地获取各种有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实施恰当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另一方面,企业在展览会上通过产品尤其是新产品展示,可以诱导甚至创造消费者的需求。
    作为会展经济载体的长春农博会,不仅在展示交流农业高新技术、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和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创意农业上亮点纷呈,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文化内涵和素质提升,也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8月15日长春农博会开幕当天,记者在农博园1号展馆遇到了来自东辽县云顶镇西园村3组的王丽春、王丽秋姐妹俩,她们带着自己做的玉米叶贴画来展销,没有展台,就求助有展台的商家,把画立在人家的展台边上,向过往人员推荐作品。年过五旬的姐妹俩农闲之余琢磨上了玉米叶贴画,并拿到农博会上销售,诚属不易。她们说,是农博会吸引了他们这么做,要不真不知道去哪儿卖好。从土里刨食到农博会上卖画,姐妹俩的心路历程不仅仅是赚几个钱儿,更彰显了农民素质的提升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万人云集的农博会,今年还有一个亮点,就是秩序井然,地面干净,在室外吸烟的,都自觉把烟蒂扔到卫生箱里,而地上也很少能见到痰迹和废纸,卫生状况比历届都好。望着摩肩接踵的人群,记者感叹,会展经济不仅让更多的农民走上了赚钱的道儿,同时也净化了心灵,提高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