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生城复审,审的是什么?
本报记者 王茵
2012年11月,我市成功赢得“吉林省省级卫生城市”称号。两年过去了,我们的城市是否因这份荣誉而有所不同?
当然不同!卫生城的创建,令我们的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市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中国华联(集团)、沈阳中农置业等一大批知名企业落户辽源;城市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百姓得到更多实惠……令人感到振奋和欣慰的是,省十七届运动会选定在我们这座城市举办,“省级卫生城市”,无疑是我们成功申办省运会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
但“省级卫生城市”称号只是阶段性荣誉,如今复审在即,面对严格的复审程序,我们又将以什么样的成绩作答?
复审,审的是部门对工作的责任心。“省级卫生城市”称号授予了我们。面对这一称号,我们做到实至名归、理直气壮了吗?为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市委、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各级各部门领导倾注了太多的时间、精力和心血。为推动创建工作,市长金育辉晨检的脚步一寸寸丈量过城区的角角落落,市领导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面对复审,各级各部门,可曾敷衍搪塞?可曾避重就轻?是否真正将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位?是否真真正正 “责”字当头,努力作为?
复审,审的是市民对荣誉的珍惜呵护。“省级卫生城市”是肯定,更是荣誉。面对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我们做到悉心呵护了吗?“创卫”过程中,我们对照10个方面、80条项“创卫”标准,坚持为民“创卫”、和谐“创卫”的指导思想,从基础做起,从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做起,认真落实整改,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创卫”授牌仪式上,省卫生厅和省爱卫会领导对我市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我市“符合‘省级卫生城市’各项标准,准予授牌”。可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创建成果,我们的市民做到像呵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细心呵护了吗?那些整改过的问题是否又重新归位?那些纠正了的错误是不是又重新出现?那些克服掉的陋习是不是又一次滋生?事实上,保持比创建更重要,自觉比督促重要!
复审,审的是是否形成了长效机制。“省级卫生城市”说到底只是一块牌子而已。创建,我们重视;复审,我们重视;不创建,不复审,我们就不重视了吗?当然不是!无论创建还是复审,都只是一种督促手段,是鼓励措施,更是激励手段,重要的是,要通过创建、复审,真真正正形成一种长效机制,通过机制体制的形成,进一步推进我市城市建设管理跃上新台阶,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创造最优最佳的人居环境,让老百姓真正受益,而不是一阵风,刮起来人人重视;停下来,无人问津,涛声依旧。
距离复审已不足一个月时间,得到的这份荣誉会不会失去、会不会永远属于辽源,都是一个未知数。在8月8日召开的“迎接省级卫生城市复审暨推进国家级卫生城创建工作部署会”上,市政府领导的一番话让人深思:“迎检工作时间紧迫,刻不容缓。全市上下要进一步坚定必胜信心,打好决胜之战,确保一举成功,向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什么是文明?文明就是一种自觉。试想有一天,某个环卫工人一上班,看到自己负责的片区保持得和昨天一样清洁,那该是多么令人惊喜和温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