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科院:十年育良种 科技助农兴

市农科院:十年育良种 科技助农兴


    本报讯(记者 富予思 王彦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征程中,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承载着丰收的希望。为培育出优质高产的玉米品种,市农科院勇担种源培育重任,秉持“藏粮于技”的理念,将常规育种技术与新兴单倍体育种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南北穿梭育种模式,不断刷新育种效率,为科技兴农注入强劲动力。
    5月12日,记者走进市农科院位于辽河源镇快乐村的育种试验田,一派繁忙的科研景象映入眼帘。市农科院副院长刘彬正专注于田间试验。他向记者揭开了玉米育种的神秘面纱:“玉米育种要实现重大突破,关键在于发掘新种质资源,选育核心自交系。我们广泛搜集国内外优良种质,以高产、优质、广适、多抗性为育种目标,依据杂优模式不断创新选系,只为培育出突破性新品种。”
    玉米育种绝非易事,从亲本选育到品种审定,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一个品种从最开始组配基础材料选系到推向市场,至少需要十年。光是亲本选育到稳定至少四年,经过产比试验三年,再到通过审定又要三年。”刘彬坦言。十年光阴,大部分时间,育种人都扎根试验田,春种秋收、南繁北育、年复一年,从播种、观察到记录,从田间授粉到组合筛选,每一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马虎。
    精准的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群体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试验田里,使用专用的播种器精准测量每颗种子的播种位置,确保以25公分的株距、每亩4500株的密度进行抗倒性种植。?
    然而,玉米育种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如今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日益提高,但育种试验田因品种繁多,难以使用大型机械,部分专用机械不仅价格高昂,对试验地质量要求也极高。目前,市农科院的产比试验多采用4米行长、两行区的试验设计,当遇到面积较大的如生产试验等,则会使用小型机械以提高播种效率。
    辛勤耕耘终有回报。近五年来,市农科院在玉米育种领域成绩斐然。当前,已完成3个国家审定玉米品种、6个吉林省审定玉米品种,已获得5项植物新品种权,另有25项植物新品种权正在实质审查阶段;荣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同时,还承担着国家品种审定试验生产试验、吉林省玉米品种审定公益试验,还是国家及吉林省现代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辽源综合试验站。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市农科院已完成1.2万份玉米育种材料播种、2.5万份初级鉴定组合播种和0.3万份高级鉴定组合播种,还展示了200余个玉米新品种及苗头组合。从南国到北疆、从酷暑到寒冬,科研人员们始终坚守在科研育种一线。
    一粒种子,孕育无限希望;十年坚守,谱写科技兴农华章。市农科院的科研人员用汗水与智慧,让优质种子走进田间地头,为百姓端稳“中国饭碗”贡献力量。